問題詳情
1.午陽兄弟三人討論中國地理分區,大哥說:「中國東半部可依秦嶺、淮河一線分成南部區域和北部區域。」二哥接著說:「其中北部區域包括東北和西北。」午陽趕緊接話:「南部區域在長城、山海關之外,一般稱為關外。」此時有個路人甲經過也插了一句話:「華中地區主要為黃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文化的搖籃。」請問:何人的說法才是對的?
(A)大哥
(B)二哥
(C)午陽
(D)路人甲。
(A)大哥
(B)二哥
(C)午陽
(D)路人甲。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題組】當今面對外國文化如排山倒海而來,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響,我們所應有的態度為何? (A)放棄固有文化,主張全盤西化 (B)效法義和團精神,破壞外國事物(C)採取鎖國政策,避免被外國文化毒
- 【題組】歐洲本為傳統經濟勢力最強的區域,但在世界大戰後,漸趨沒落,被美國趕上,如今希望藉由哪一組織建立,與美國抗衡? (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關稅同盟(C)萊因邦聯 (D)歐洲聯盟。
- 【題組】下列何者是當時「俄羅斯總統」的作為? (A)參與雅爾達會議 (B)建立獨立國家國協 (C)創立布爾什維克黨(D)下令攻擊美國雙子星大樓。
- 【題組】根據文中內容判斷,這最後一位蘇聯領導人應是下列何者? (A)列寧 (B)史達林 (C)葉爾欽 (D)戈巴契夫。
- 傳統歐洲本為世界的中心,但在哪一事件爆發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霸權?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蘇聯成立後。
- 大雄乘坐時光機回到西元 1926 年,他在這個國家中看到:「所有人過著集體式的生活,財產一律為國家所有,且國家中沒有階級制度之分,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政治,大家過著『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請
- 經濟大恐慌爆發時,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低估嚴重性,放任市場機制自行修正,行政部門沒有積極介入,經濟衰退愈演愈烈,終於導致全面性的貧窮與失業。胡佛在西元 1932 年下臺,由主張新政的何人接任總統職
- 當政黨或個人的權力大到極限,藉由強制與鎮壓手段,全面監督並管制人民的生活與行動,稱為「極權政治」。請問:下列何者是實行極權政治的代表人物? (A)甘地 (B)史達林 (C)凱末爾(D)威爾遜。
- 西元 1938 年,德國總理說:「日耳曼人都團結起來吧!你們不該受捷克統治,而應享有獨立的地位。」英國首相說:「捷克就將蘇臺德區割給德國吧!這樣他們就會滿足,歐洲也不會再捲入戰火中。」請問:英國
- 「他在 43 歲時成為國會中政黨的黨魁。44 歲他被委任為德國首相。之後總統逝世,他出任德國總統。西元 1936 年他廢除共和國,並開始使用極權統治德國和成為第三帝國元首。西元 1938 年他違
內容推薦
- 中共與美國建交後開始對臺灣採取何種策略? (A)和平統戰 (B)三不政策 (C)彈性外交 (D)務實外交。
- 附表是某些年分臺灣佃農每年每公頃收益統計,表中的數字演變反映出政府的哪一項政策? (A)提高農會功能並興修水利工程 (B)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 (C)推動六年經建計畫以振興農業 (D)推動十
- 這場海峽兩岸第一次正式會談,在雙方民間組織互相協商與新加坡政府斡旋下展開,這場會面最後在新加坡舉辦,雙方將其定位為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功能性,討論一些懸而未決的事務。請問:這場會面我國參與的是
- 莉妏繪製了附圖中的兩幅海報,這可用來表示哪一時期的兩岸關係? (A)政治對峙時期 (B)國際角力時期 (C)兩岸交流時期 (D)武力對抗時期。
- 圖(一)為古寧頭、圖(二)為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是筱方暑假去某外島旅遊,在當地景點拍攝的照片。由照片內容推測,她應是去圖(三)中哪一地點? (A)甲 (B)乙 (C)丙 (D)丁。
-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臺灣海峽兩岸的情勢依然緊張,直到哪一事件爆發之後,臺灣的情勢乃日漸安定? (A)古寧頭戰役 (B)八二三炮戰 (C)韓戰 (D)國共內戰。
- 小惠在整理爺爺遺物時找到兩件舊內褲,如附圖。爸爸跟她說:「爺爺、叔公、伯公小時候都是穿著這種麵粉袋改成的內褲,他們還會根據內褲上圖案的不同,分隊玩遊戲。」請問:這些麵粉袋內褲在臺灣社會出現最高峰的
-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堅持與打壓下,而在國際社會中處於尷尬的地位,為了突破這種外交封鎖,我國在 年代後期改變外交策略,開始用經濟實力讓國際看到臺灣。請問:這個轉變是從哪一總統
- 某條約是美國與中華民國在年簽訂的正式國際條約,該條約是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的多目標條約,至 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發布聲明自動失效。上文所述是指哪一
- 附圖是兩岸交流事務處理機構的示意圖,根據圖中的內容判斷,圖中的「甲」應該是下列何者? (A)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B)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C)海峽交流基金會 (D)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 附表為我國歷年邦交國數目的變化情形。下列哪一件事與表中數字的變化有密切關係? (A)國共內戰政府失利,政府播遷臺灣 (B)中共揚言解放臺灣,衝擊我國外交 (C)我國退出聯合國,邦交國紛紛斷交 (
- 附圖中的事件發生於臺北,激動的群眾認為美國背棄了臺灣,所以拿著國旗與海報抗議來臺協商的美國代表團,並蛋洗其座車。請問:圖中激動的群眾是為了抗議何事? (A)美國宣布與中共建交 (B)臺灣退出聯合
- 有一篇新聞報導寫道:「1987年後,許多早年從中國大陸來臺的老兵,終於能夠再度踏上屬於他們的故鄉。但是,童年時的故鄉早已面目全非,親人甚至早已不在,這些老人家們不禁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此一場景
- 中共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以後,以「一個中國」的原則打壓我國的外交發展空間。因此,政府採取哪一項措施,以確保我國的國際地位? (A)積極參與國際活動 (B)封殺中共外交空間 (C)依賴美國經濟援
- 1960~1970年代,政府為鼓勵國內外的商人在臺灣投資,採取下列哪一措施,以利拓展外銷? (A)丘陵地廣植茶園 (B)致力於資訊產業 (C)設置加工出口區 (D)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有助於達成何項政策目標? (A)促進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 (B) 縮短貧富差距,實現均富理想 (C)減少經濟波動,穩定物價 (D)增進經濟效率,達到最大
- 1970~1980年代時,曾發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政府藉由何種方式將影響降至最低? (A)政府不再收稅,直至危機解決 (B)公務人員薪資減半 (C)推動大型建設,增加就業機會 (D)禁止輸入汽車
- 臺積電、聯電等知名半導體業者,進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享受政府各項租稅、研究費之優待,這種吸引資金投入科技工業,是屬於臺灣經濟發展的哪一階段? (A)經濟重整期 (B)進口替代期 (C)出口導向
- 附圖為臺灣某一時期的經濟建設,圖中的院長是領導此建設的關鍵人物。請問:這位院長應該是下列何人? (A)蔣中正 (B)蔣經國 (C)李登輝 (D)陳水扁。
- 下列臺灣土地改革的措施,若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甲)公地放領(乙)耕者有其田(丙)三七五減租 (A)乙丙甲 (B)丙甲乙 (C)甲乙丙 (D)丙乙甲。
- 同學們在討論「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下列何者說法正確? (A)甲生說:「1949年起,在土地改革成效卓著下,配合美援挹注和中國人才移入,使得臺灣經濟逐漸復甦。」 (B)乙生說:「1950~196
- 中壢人有個玩笑話,說想去東南亞旅遊,只要周末時到中壢車站周遭,就可以感受到東南亞的氛圍。請問:中壢車站周末時很容易體驗東南亞氣氛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下列何者? (A)傳統產業人力不足,需國際移工補充
- 臺灣由於對美貿易連年順差,累積龐大外匯存底,不僅引起美國施壓要求我方開放市場,同時,也有新臺幣升值與通貨膨脹的壓力。於是,政府在1980年代後,提出何種經貿政策以因應此問題? (A)改行保護國內
- 福伯在日治時期是一個貧苦的佃農,但在臺灣光復後不到十年,他就擁有屬於自己的耕地,家境也逐漸小康起來。請問:這是政府在公地放領之外,又實施哪一項土地改革政策的結果? (A)三七五減租 (B)農工業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獲得某國的援助,所以跟該國關係密切,亦有利於西方文化的傳入。請問:此國家為下列何者? (A)美國 (B)日本 (C)韓國 (D)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