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5.有一皇帝以用兵失利為由,出令斬一大臣。宰相曰:「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事,不意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與刺面而配遠惡處。」門下侍郎曰:「如此,即不若殺之。」根據上文,這應是哪一朝代君臣的對話?
(A)兩晉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A)兩晉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參考答案
答案:C[無官方正解]
難度:簡單0.75
統計:A(0),B(0),C(3),D(0),E(0)
內容推薦
- 中國史上人口首度突破一億是在宋代時,且當時的糧食足夠養活百姓,而不至於發生動亂或饑荒,使人口和糧食達到均衡。請問這是因為有哪項農業成就? (A)開始使用鐵製農具 (B)開始種植小麥(C)開墾江南
- 根據統計,有清一代,光是徽州一地便有進士二百九十六人,其中狀元十五人,五十二人擔任高官。試問以下敘述中,何者可能為上述狀況的重要背景? (A)商人地位提升且經濟力強,多培養子弟參與科舉 (B)北
- 中國從自然經濟逐漸轉變為貨幣經濟的關鍵是指何事? (A)貞觀之治 (B)安史之亂 (C)黃巢之亂(D)靖康之禍。
- 陸游的〈代鄉鄰作插秧歌〉:「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載鞅把,往來疾如鴻」是形容宋朝哪一種精耕細作技術的使用? (A)高轉筒車 (B)圩田 (C)圍田 (D)秧馬。
- 中國史上「完整東北」變成「殘缺東北」,係指何國、何項史實之後的結局? (A)雅克薩戰爭後,俄國自〈尼布楚條約〉得到大部分的東北 (B)甲午戰爭後,日本得到遼東半島 (C)兩次英法聯軍之後,俄不費
- 梁啟超認為何人對外訂定喪權辱國的條約,因此批評他「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A)耆英 (B)李鴻章 (C)袁世凱 (D)曾紀澤。
- 宋朝劉迎云:「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惟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文中「榷場」的性質是? (A)軍隊駐紮地及補給站 (B)政府專賣事業的生產場所 (C)民間自由往來的邊界貿易站 (
- (甲)「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後人追尋,莫測年代。□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詮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 (乙)「□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
- 一位士人經歷一場劇變後,指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集權太甚,「萬里之遠,皆朝廷所制」。地方無力,導致「外寇憑陵時而莫禦,讎恥最甚而莫報」的結果,這位學者可能經歷了以下哪一場事件? (A)西晉五胡亂華
- 清末國民公報館密商決議:「同人各返本省,向諮議局報告清廷政治革新絕望,吾輩公決祕密革命;並以各諮議局中同志,為革命幹部人員。若日後遇有可以發難之事機,各省同志竭力響應,援助起義獨立。」上文中「
內容推薦
- 有位學者對「中庸」稱讚備至,他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請問這位學者應是何人?(A)唐朝李翱 (B)北宋程頤 (C)南宋朱
- 資料一:歷史學者估計,明初(1400 年)中國約有 6,500 萬人,到明末(1600 年)人口增加為 1 億 5千萬人。康熙年間(1700 年),人口為 1 億 5 千萬人。 資料二
- 天朝體制至何時完全崩解(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 「四時捺缽」是指哪一政權的政治、軍事中心,隨帝王每年四季巡幸不同地區而轉移? (A)金 (B)遼 (C)夏 (D)清。
- 南宋時期,許多江浙商人到福建泉州做生意。他們可能從事哪些貿易? (A)將江浙的食米運銷到泉州米行 (B)將江浙的棉布銷售給泉州布商 (C)將江浙的綢絹賣給泉州的海商 (D)將福建生產的瓷
- 一位南宋時代的商人可能過著怎樣的生活? (A)他從四川運棉布到嶺南去販賣 (B)由於實施海禁,他必須以走私的方式,才能運銷陶瓷出海到南洋各國 (C)他在城市的大街上開店,店的左邊是住家
- 唐朝最主要的貨幣「開元通寶錢」,鑄於(A)高祖(B)玄宗(C)武后(D)德宗
- 1當有一尺度標註數值為 30 時,可能使用下列何種標註法?(A)R30(B)C30(C)M30(D)N30。
- 四、媒體近用權之意義為何?試就廣播電視法對此方面如何規定,加以說明。(25 分)
- 1有關於斜度標註之符號,下列何者正確?(A)斜度符號以 表示(B)符號高度為尺度數字之半,粗細與數字相同(C)符號水平方向之長度約為高度的 3 倍(D)符號之尖端恆指向右方。
- 促使英法聯軍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A)公使無法進駐北京 (B)兩國文書往來未能平行 (C)中國尚未全面開放 (D)鴉片未能合法 (E)修約未遂。
- 二十世紀初,學者在敦煌附近的遺址中,發掘出一種用「新文字」書寫的佛經。後來有人找到一本名為《番漢合珠掌中書》的字典,才逐漸瞭解此種新文字的原則:使用漢字偏旁以代表各種意義。書寫時有篆、草、行、楷
- 下列幾何公差符號敘述何者正確?(A) 最大實體狀況(B) 包絡圓(C) 延伸公差區域(D) 理論上正確尺度度。
- 表面織構符號是表示物體的(A)尺度大小(B)形狀(C)表面狀況(D)裝配情形。
- 地中海型農業相當重視灌溉工作,其主要原因為何? (A)地廣人稀,勞力缺乏 (B)冬季低溫,霜害嚴重 (C)地形崎嶇,河流湍急 (D)雨季和生長季無法配合。
- 清政府之「預備立憲」主要措施為 (A)編練新軍 (B)改訂中央官制 (C)振興實業 (D)增設議政機構 (E)收回路權。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政治很不安定,政權經常更迭,戰爭也是常有的事,各大勢力之間經常兵戎相向。戰禍連綿使人民負擔沉重,生活困苦。這個時代幾乎沒有特殊的表現,政治上看不到偉大人物,學術文化也無甚成
- 下列何者「不是」中英天津條約開放的港口(A)天津 (B)潮州 (C)淡水 (D)漢口
- 算術平均粗糙度值 Ra 與最大粗糙度值 Rz 之比,一般約為(A)4(B)1/4(C)2(D)1/2。
- 明清時期各地的農戶普遍種植經濟作物,下列哪些是明朝普遍栽種的? (A)棉花 (B)甘蔗 (C)蠶桑(D)菸草 (E)樟腦。
- 資料甲:「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歛,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也,居人之稅,夏秋兩徵之。」資料乙:「凡天下丁男給田一
- 「今河南、山東、直隷之民,往邊外開墾者多,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來者甚多,口外米價雖極貴之時,秫米一石不過值銀二錢,小米一石不過值銀三錢,京師亦常賴之。」,此言最可能出自(A)唐太宗 (B)宋太宗
- 臺北縣平溪鄉雖地處偏僻,但其放天燈的活動因媒體報導,吸引大量人潮,該項活動應屬觀光資源的哪一項? (A)民俗宗教 (B)產業資源 (C)傳統聚落 (D)娛樂設施。
- 73 關於以上明朝的戶口及人口資料我們可以如何解讀? (A)從甲到丙人口增加緩慢是因為戰禍連年所致 (B)將近兩百年間中國的人口應不至於不增加,該表應是許多逃戶未納入其中 (C)明初美洲作物傳
- 唐朝佛教興盛,各種宗派林立,而又以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最具創造性,三宗雖分途立教,但彼此之間有哪些互通之處? (A)都強調本心清靜,人人皆可成佛 (B)都融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C)都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