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甲】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乙】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採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將數年之間,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人間事理往往因觀點不同而說法不同。上述兩段材料各有不同的讀書觀點,兩段材料都有價值,問題是能否判別情境適時活用。設想如需借用上兩段材料中的一段,分別運用在下列三種情境中:①為鼓勵青少年多閱讀時②與一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談讀書的藝術時③某圖書館想以一則故事為徵募圖書宣傳時各用那一段材料取義闡發較為合適?
(A)①【甲】②【乙】③【甲】
(B)①【甲】②【乙】③【乙】
(C)①【乙】②【甲】③【甲】
(D)①【乙】②【甲】③【乙】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64649
統計:A(56),B(89),C(64),D(54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修辭、人名(代稱)、孟子.滕文公下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