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 下列文章節錄自蔣勳〈肉身行草〉,請閱讀後回答以下二題:  魏晉時期,書法美學發展到了高峰。  現今作為書法典範的許多「帖」,不過是當時文人間往來的書信。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王羲之的信,不過是問候,聊聊數句話,在那戰亂流離的年代,他似乎對什麼事都失去了熱情,只是「中冷無賴」,連回信也懶得回。那支毛筆拿在手中,在絹帛上流走,看墨痕宛轉,如淚痕斑剝。南朝的歲月,美與感傷,便都在點捺挑撇之間揮之不去。王羲之的書法,彷彿只是他在那惶惶的時代裡孤獨而自負的顧盼罷。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  保留在日本的〈喪亂帖〉也是一封信,祖墳被毀,痛貫心肝,王羲之筆的頓挫全是生命中的劇痛。  因為劇痛,文字便一一崩解了。那一點,如懸崖上墜落的高峰之石,帶著重量、速度,轟轟然,驚天動地。那一豎,從上而下,糾結不斷,彷彿千萬年的枯藤,蒼老頑強。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傳世的〈筆陣圖〉中,第一次把文字拆解成為元素。七個元素各自連接著宇宙間不同的現象,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勾的彈性如「百鈞弩發」,捺的波動如「崩浪」如「雷奔」。  如果這是最早的書法美學教育,這裡所教的,並不是技巧,而是人對自然全面的感覺審美。透過書法,去感受自己像墜落的一塊石頭,透過書法,感覺自己身體的重量、彈性、靜止與速度,感覺自己像一波一波向岸邊湧去的大浪,像一陣一陣自遠處響起的雷聲……。  魏晉的書法拆解了文字,使文字還原為宇宙萬物的原型,還原成倉頡創造文字之前。眾星猶歷歷在天,江河在大地上行走,蟲魚鳥獸,留下了生存的痕跡,使人驚動,使人不忍,使人低徊垂淚。  文明到了極致,彷彿可以洞見無明,一切便只是洪荒而已,並無初始,也無終了。  王羲之的傳說太多了,可以一笑置之的或許是王羲之的真跡都不在人間了。唐太宗瘋狂熱愛王羲之的書法,使這些書法陪葬昭陵,也使後來者在這樣的故事裡啼笑皆非,悲欣交集罷。  書法從不偉大,書法或許只是經過火燒,經過水淹,經過蟲的蛀食,經過收藏者的印鑑,經過多少泣涕沾濡的一片小小的紙張,通過戰爭與災難,傳遞著上面一兩句不容易辨識的句子,或一兩個不容易辨識的字跡罷。  書法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 )作者認為書法最可貴的價值何在? 
(A)保留前人的書寫技巧 
(B)流傳雋永的軼事傳說 
(C)表現書寫者的生命情懷 
(D)使文字還原為宇宙萬物的原型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45098
統計:A(1),B(2),C(38),D(6),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