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1920年代當各國經濟在戰後逐漸恢復之時,有一個國家的經濟卻搖搖欲墜;但是當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波及全世界各地時,這個國家卻由於實施統制經濟而置身事外。這個國家是
(A)蘇聯
(B)美國
(C)中國
(D)日本。
(A)蘇聯
(B)美國
(C)中國
(D)日本。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從事建設時,往往優先考量母國利益,而非照顧殖民地。根據這種觀點,英國殖民印度時最先開始的可能是哪一項建設? (A)交通設施 (B)水利設施 (C)教育制度 (D)議會制度。
- 資料(一)張燮《東西洋考》(萬曆四十五年,1617):「雞籠山、淡水洋。……凡十五社,無君長徭賦,以子女多者為雄,聽其號令,性好勇,……居數世一易地,……土宜五穀,而皆旱耕。」資料(二)《巴達維
- 【題組】陳第描寫的原住民族群為何? (A)西拉雅族 (B)泰雅族 (C)布農族 (D)達悟族。
- 資料(一):「從福州到雞籠、淡水,南北季風均可往返航行。某年,有一艘該地(福州)官員的小帆船停靠在淡水,要與我們締結友誼,以及請求交易。他們並強烈控訴裴德指揮官以及(主管)范.凱瑟耳對他們壓榨的
- 【題組】書中描寫「娶則……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故也。」這段話反應出當時原住民的哪一種社會型態? (
- 東周時,諸侯曾大會於葵丘(今河南考城縣附近),定下五條盟約,由各國遵守:第一,「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第二,「尊賢育才,以彰有德」;第三,「敬老慈幼,無忘賓旅」;第四,「士無世官,官事
- 一篇文告呼籲:「現在日本在國際和會,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
- ( )由於尼羅河的氾濫,國家每年須重新丈量土地,加上興建金字塔與神廟也需精密的計算與測量,埃及人遂發展出進步的數學,尤其是在哪一方面? (A)面積與幾何 (B)代數與函數 (C)幾何與代數 (D)
- 關於「儒醫」的出現及其特點,下列哪一項描述是正確的? (A)儒醫的出現,與魏晉南北朝的瘟疫盛行有密切關係 (B)專攻針灸治療、創立十二經脈理論,是儒醫的特點 (C)科舉的發展與印刷術運用,是儒醫
- 「這是一個多彩多姿而變化萬千的時代,和中國的戰國時代可相比擬。在這時期,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顯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為這時期所特有。這時期上承中世,下啟近代,同時也自成一時代,充滿了強烈的
內容推薦
- ( )邁錫尼文明毀滅後,希臘進入「黑暗時代」,要認識這一個時期希臘的社會,可從下列哪一項資料中尋找答案? (A)《吠陀經》 (B)《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C)荷馬的史詩 (D)《波希戰史》。
- 朱元璋出身底層社會而建立專制統治,對宗教民間信仰甚至學術都有其特殊的理解與策略,曾採取多項防範或鼓勵的措施──但不包括下列哪一項?(A)曾取消孟子於孔廟的祀奉 (B)令武廟除去關公之典祀(C)令各
- ( )下列關於猶太教的敘述,哪一項合於史實? (A)以耶和華為宇宙間唯一真神 (B)神是沒有形象的,但並不反對其信徒崇拜偶像 (C)後來發展成為世界各民族的宗教 (D)深受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影響。
- 對於道教傳奇人物 張三豐(?1314~?1417)的生年事蹟,下列哪一敘述屬實?(A)他是清代武當山全真道的高道 (B)全真道在他的領導下,獲得朝廷重視(C)他強調儒佛道三教調和、性命雙修 (D)
- 道教是中國本土化宗教,其信仰的特色為何? (A)提倡靈魂之說,主張因果報應,輪迴轉世 (B) 屬一神論,主張太上老君為宇宙唯一神明 (C) 追求出世的人生觀 (D) 注重現世,追求登天成仙,長生
- 【題組】(2)主張「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是誰?(3分)
- 三、多重選擇題 (7題 每題4分 共28分)下列有關臺灣島土著民族之描述,何者正確? (A)一般分為高山族及平埔族 (B)清代文獻中所常提及之「熟番」是指說漢語之高山族 (C)道卡斯族、賽夏族皆
- 下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兩大對立的集團,試問:【題組】(1)甲、乙、丙各指哪一國?(3 分)【 】【 】【 】
- ( )亞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對於他的老師柏拉圖,他有什麼新的看法? (A)他著《理想國》反對雅典式的民主政治 (B)他鄙視民主政治,認為它是由一群無知的外行人在作重要
- 另一位政治人物主張:「爭取自由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暴力。只要我們停止合作,拒絕納稅,受到挑釁時也不使用暴力,一定能夠結束這種不人道的統治。」這是哪個國家爭取獨立時的作法?(A)印度人民抵抗英國統治
- ◎春秋戰國出現九流十家的主張,各家主張各有特色,請回答下列主張各屬於何人:【題組】(1)何人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3分)
- 2003年8月17日新聞報導:「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不衰,仍發揮灌溉成都平原的作用,素有『千年活文物』之稱,也是聯合國列入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如今因岷江上游要加蓋大壩,
- 西漢的主要外患來自匈奴,漢朝與匈奴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A)漢朝是中原帝國,匈奴是草原帝國,漢匈關係可視為一種中原農業社會與草原游牧民族間的關係 (B)漢匈之間曾有多次和親,藉以維持和平 (
- 妙法蓮華經( 406 ) 、幾何原本上卷(1607)-下卷(1857)、泰西人身說概(1643)、新訂種痘奇法詳悉(1805~…1817) 【( )內數字是出現或出版時間】──這4本書有何共通點?
- 中古時代發生一重大事件,加深同屬基督教世界的東、西歐之對立。君士坦丁堡的民眾認為:「伊斯蘭君主比羅馬教宗仁慈,我們寧願讓土耳其人佔領,也不願被西方蠻族統治。」今日的歷史學者說:「此事的結果是為
- 現在所謂的「M型社會」,指的是富人掌握機會,把握趨勢賺錢,財富快速增加;而中產階級則因為失去競爭力,淪為中下階層;富人變多了,窮人也變多了,但中間階層卻消失了。這樣的社會,如同M字形一般,兩端
- ( )西元前2250年至前1750年之間,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達羅毗荼人所建的城邦文明,其中摩亨卓‧達羅城廣達8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分為上下兩城。上城是政治宗教中心,下城是繁榮的市街房舍,歷
- 道教經魏晉南北朝的轉變而確立,在這轉變期間的政、教互動,頗有起伏──下列哪一項敘述的是此期實情?(A)道教團體排斥佛教經典與教儀,而獨力發展出道藏及各種儀典(B)寇謙之為北魏的道教領袖,致力編整教
- 【題組】(3)「禮者,法之大分也,類之綱紀也。」「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這個說法是何人提出?(3分)
- 關於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敍述不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政治黑暗、腐敗 (B)辛亥革命失敗表明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發動人民群眾壯大革命力量才能挽救
- ( )在看完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特洛伊城戰爭》後,想更進一步知道「木馬屠城記」的歷史,閱讀哪一本書是最適當的? (A)《荷馬史詩》 (B)希羅多德的《波希戰爭史》 (C)凱撒的《高盧戰記》 (D)
- 詳細閱讀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清領時代臺灣是新開發地區,欠缺類似中國內地強大的士紳階級,因此社會內部沒有有效的控制機制,也欠缺制衡貪官汙吏的名望家族,造成吏治敗壞的現象。」;資料二:「荷蘭
- ( )特洛伊戰爭後,邁錫尼元氣大傷。不久之後,來自西北山區南侵的哪一支民族,結束了邁錫尼文明? (A)阿利安人 (B)多利安人 (C)波斯人 (D)羅馬人。
- ( ) 以下有關吠陀文明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吠陀文明即阿利安人文明 (B)留下的經典圖書不多,但卻有一本很重要的《吠陀經》 (C)阿利安人最早進入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 (D)發展出一套
- 下列有關鄭氏王國的敘述,正確的包括 (A)曾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合作,一度還在臺灣設置商館,但成果不理想 (B)鄭經參與「三藩之亂」,耗盡臺灣的資源 (C)清朝曾使用過海禁、遷界、和談等手段,但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