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處處以大局著眼,但我們可由哪段文句見其暗表個人心志之語?
(A)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B)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C)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D)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A)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B)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C)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D)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70588
統計:A(2),B(0),C(8),D(7),E(0)
內容推薦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此節文字極言 (A)逐客之令將助六國滅亡秦國 (B)視百姓如草芥,焉有不敗之理 (C)遠交
- 下列選項「 」內字義,何者相同? (A)「若」入前為壽/浮生「若」夢 (B)「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素」善留侯張良/非有
- 〈勸學〉文中的「學則才過其本性」,下列何者與此句相應? (A)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B) 學而優則仕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下列「 」內的詞性,何者為名詞? (A)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B)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C)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 在1/500 平面圖上量一矩形之長12cm,? 為 8cm,其實際面積為多少坪?(A) 928 坪 (B)884 坪 (C)726 坪 (D)562 坪
- 下列各句的「數」字,何者解釋為「屢次」? (A)「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B)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C)范增「數」目項王 (D)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 荀子的〈勸學〉何以開宗明義就提出「學不可以已」 (A)荀子認為人性「惡」,要用禮義來矯正,必須特別重視學習 (B)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C)因為俗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 下列各組文句中,何者前後「 」中使用不同的字詞,但彼此意思卻相同? 甲、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漁父〉)乙、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
- 某一閉合導線共有10 個導線點,理論上其外折角總和為多少?(A) 2340° (B)2160° (C)1800° (D)1440°
- 勞工從事高架作業時應減少工作時間,若高度在二公尺以上未滿五公尺者,每連續作業二小時,應給予作業勞工之休息時間為多少?(A)至少十分鐘 (B)至少二十分鐘 (C)至少二十五分鐘 (D)至少三十五分
內容推薦
-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乃言為政者應該 (A)用人唯才,分層負責 (B)兼容並蓄,任勞任怨 (C)賞善罰惡,標準相同 (D)察納雅言,正己退惡。
- 下列「 」中的字,何者字義兩兩相同? (A)「若」入前為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B)臣死「且」不避/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C)張良出,「要」項伯/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D)范
-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以上文句中的「與之同命」意謂: (甲)與之(指項莊、項羽)覆命 (乙)與之(指項
- 下列語詞,前後詞義相反的選項是: (A)甕牖繩樞/無下箸處 (B)金城千里/固若金湯 (C)同年而語/相提並論 (D)包舉宇內/并吞八荒
- 下列文句,何者採用「以歷史為殷鑑」的說服技巧 (A)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 下列排比句,有的是三者並列,意義無分輕重;有的是以部分句子襯顯主題。下列選項屬於後者的是 (A)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
-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下列敘述何者與其無關? (A)一夫指陳涉 (B)七廟指王朝政權 (C)作難指興兵反抗 (D)身死人手指胡亥被項羽殺死
- 下列文句,何者並未使用抽換詞面的錯綜修辭? (A)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B)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
- 〈鴻門宴〉一文中,「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亞父之意為 (A)責罵項莊舞劍不力,無法刺殺沛公 (B)暗罵項羽不能當機立斷,而喪失良機 (C)諷刺沛公心懷不
-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意謂: (A)秦滅犬戎統一天下 (B)秦遭周王室懲罰 (C)秦受天下人民愛戴,以德服人統一天下 (D)秦滅六國及周王室,以武力統一天下
- 下列有關李斯的敘述,何者正確 (A)嘗從韓非習「帝王之術」 (B)秦始皇重用其為丞相,舉凡廢封建、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皆出李斯之手 (C)其精於文字,工書法,以大篆名世 (D)為文鋪陳排比,
- 面對滔滔亂世,先秦諸子各有不同的主張和作法。下列有關儒、道、墨、法四家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儒家提倡「仁政禮治」,是對「人性本善」的肯定,孔子、孟子、荀子對人性的看法一致 (B)道家主張「
- 下列屬於誇飾修辭者共有幾個? (甲)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 (乙)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丙)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丁)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 (戊)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
- 下列「 」中文字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燔」百家之言/引路「幡」 (B)以愚「黔」首/鋤耰棘「矜」 (C)非「銛」於鉤戟長鎩也/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D)「殽」函之固/混「淆」視聽
- 下列有關賈誼的敘述,何者錯誤? (A)〈弔屈原賦〉、〈鵩鳥賦〉等皆其辭賦之名篇,開漢賦之先河 (B)《史記》收錄其作〈過秦論〉,評秦政之失,後人析為上中下三篇 (C)上〈陳政事疏〉,對朝政多所建
- 下列有關〈諫太宗十思疏〉文句內涵,何者可與孔、孟的言論相映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B)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賢者在位,能者
- 司馬遷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大江南北,對於其日後史學眼光之養成起極大作用。下列文句乃說明壯遊意義,不合適者為 (A)盡信書不如無書 (B)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
- 下列何者不屬於抽換詞面之錯綜修辭法? (A)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B)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C)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D)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 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自甘「墮」落 (B)率「罷」散之卒/熊「羆」入夢 (C)度長「絜」大/「潔」身自好 (D)「俛」首係頸/「挽」回
- 下列各組詠人詩歌,不屬於歌頌賈誼的是: (A)扶持一疏滿遺編,漢陛前頭正少年。誰道恃才輕絳灌,卻將惆悵弔湘川 (B)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C)一謫長沙
- 下列各組文句,其語氣說明及舉例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反詰語氣: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B)假設語氣: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人而如此
- 下文有關儒家思想的敘述,其中空格處,填入『正確』的有:「儒家代表孔孟荀在政治思想上,或有先後傳承意味,或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孔子主張『先富後教』,他說:(甲),孟荀亦繼承其學說,孟子說:(乙)
- 下列文句的修辭法,何者說明正確? (A)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排比 (B)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
- 「群雄並起的時代,雖然亂但也是最有機會的時代。人人摩拳擦掌,彼此□□□□,希望自己能成為一統天下之人。」缺空中詞語適合填入: (A)相提並論 (B)同年而語 (C)度長絜大 (D)成敗異變
- 關於《史記》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為通史、紀傳體之祖 (B)為官修之正史 (C)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之史事 (D)原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等;魏晉以後以《史記》為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