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臺灣社會常在何時舉辦建醮祭祀孤魂野鬼,以避其禍害?
(A)農曆春節
(B)元宵節
(C)農曆7月
(D)農曆3月
(A)農曆春節
(B)元宵節
(C)農曆7月
(D)農曆3月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下圖是根據《海關報告》的統計資料整理而成的三項產業出口值比較圖,可以看出臺灣於1868年~1895年出口總值較進口總值多2倍。請問:造成臺灣此時期出超的主要原因為何? (A)牡丹社事件 (
- 【題組】臺灣大員一帶
- 【題組】臺灣北部
- 【題組】呂宋島
- 【題組】澳門
- 右圖【圖三】是十九世紀中期(清朝),在臺灣南部發現的珍貴史料—「番仔契(土地契約)」,請針對【圖三】選出下列正確的敘述: (A)這份雙語土地契約上的文字分別為漢文及新港文字(B)這是荷蘭人與平
- 部分學者將鄭氏治臺時期稱為「明鄭王朝」。若以「王朝」這個概念來說,這個王朝共歷時三代。請問,何者並不是「明鄭王朝」的領導者?(A)鄭克塽 (B)鄭經 (C)鄭成功 (D)鄭芝龍
- 喜德歷史課決定報告「早期臺灣漢人政權的文教措施」,他可以選取哪一項資料作為說明?(A)東印度公司的工作日誌 (B)平埔族語編寫而成的契約(C)「公學校」的教科書 (D)籌設第一
- 清朝末年因為拒絕與英國平等通商因而引發戰爭,但臺灣早在鄭氏治臺時期,就曾經與英國通商獲利了。請問:鄭氏與英國簽約通商的背景應為?(A)英國挾船堅砲利之勢,脅迫臺灣開港通商 (B)明鄭為突破清
- 下述有關施琅的事蹟,請問下列何者正確? (A)曾建議興建延平郡王祠 (B)曾與鄭經戰於澎湖(C)曾為鄭成功的部將,後來歸順清朝 (D)曾提出臺灣漢番問題獲得皇帝的賞識
內容推薦
- 臺北府城出現寬闊的馬路、公共浴堂,夜間也有電燈照明,還有自來水,成為晚清最現代化的城市。這應歸功於何人的規劃建設?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 下表是某時期臺灣人口的統計,分析數據,「某時期」最有可能是何時? (A)清領初期 (B)劉銘傳治臺時期 (C)日本治臺初期 (D)政府遷臺初期
- 1883年(光緒9年)清廷與法國爭奪越南宗主權而發生戰爭,隔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來臺督辦軍務,率軍進犯臺灣基隆、淡水二地。清廷則派劉銘傳來臺,並在霧峰□□率領臺勇協防下,共同擊退法軍。請問:□□應
- 近代以來,中國大陸崛起的港市,許多是因為位於沿海,在不平等條約中列為通商口岸而崛起,形成內陸與沿海的懸殊發展。但是臺灣沒有這種不均衡的現象,為什麼? (A)臺灣輸出的茶、樟腦產於內陸山區,集散於
- 下圖是與臺灣歷史有關的文物。請問:該文物最早出現於哪一年? (A) 1885年 (B) 1895年 (C) 1905年 (D) 1915年
- 下圖是清代臺灣開港後某現象的分布示意圖,請依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它應是下列何者? (A)泉州、漳州、客家移民分布圖 (B)臺灣區域開墾先後示意圖 (C)臺灣人口密度示意圖 (D)茶葉、蔗糖、樟
- 關於清代前期臺灣社會階層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社會上層階級多出身自科舉制度 (B)最被輕視的是漢人社會中無田無室的「羅漢腳」 (C)臺灣社會中從事工商業的人數最多 (D)郊商階級無
- 光緒年間,清廷著手建設臺灣,推動許多近代化建設,然以下何者最早為民間所推動? (A)自來水 (B)電線設備 (C)西式醫館 (D)輪船航運
- 下列是有關清代臺灣兩個族群關係的描述,由於受到甲族群的威脅,乙族群選擇遷徙到他處,重新去尋覓另外的生活空間;乙族群以土地換取甲族群的水圳灌溉資源。請問:甲、乙兩族群分別為何? (A)閩南人、客
- 晚清時期,臺灣的經貿型態在某次對外戰事後,由原本以中國大陸為主的國內貿易,轉變為以世界各國為對象的國際貿易。這次戰事是: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 日治時期臺灣的中等教育資源泰半用於日人子弟,臺灣人缺乏進入中學校的升學管道。為此,臺灣的仕紳籌款興建了哪一所中學? (A)建國中學 (B)臺中中學校 (C)新竹中學 (D)臺南一中
- 下表是1905~1935年間臺灣四個都巿(高雄、臺南、臺北、基隆)的人口變化統計表,表中的「丁」是指哪一個城巿? (A)高雄 (B)臺南 (C)臺北 (D)基隆
- 受到辛亥革命浪潮的影響,就讀總督府醫學校的杜聰明也關心對岸的政治局勢,常與同學私下討論,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進而謀劃以行動實際參與。1913年,杜聰明匯款到中國作為革命經費,還與同學攜帶霍亂
- 「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臺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體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睛改裝在身體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則。比目魚眼
- 以下是形容臺灣某時期社會現象的資料:「本地所產的稻米,反而在島內市場走俏起來」、「到後來,臺灣不僅沒有稻米可供外銷,反而需要向大陸搬糧救急」。導致此現象的主因是: (A)臺灣發生戰事,官府向農
- 一位政治人物表示:「臺灣既經分省,須由中路建設省城,方可控制南北。」這位政治人物應該是: (A)沈葆楨 (B)劉銘傳 (C)邵友濂 (D)陳儀
- 「羅漢腳」是清代臺灣社會的特殊角色,他們舉目無親,流離失所,死後更無子嗣送終,往往遺骨暴露,聽任風吹雨打,於是有民間善士為之收屍,立廟祭祀。下列廟宇,何者屬之? (A)有應公廟 (B)土地公廟
- 1874年(同治13年)以後,廢除內地人民《渡臺禁令》,設局招徠,免費乘船,並供給口糧、耕牛、農具、種子以經營臺灣的措施,是由何人所倡導辦理的? (A)鄭成功 (B)沈葆楨 (C)丁日昌 (D
- 「和內地相比,臺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臺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臺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 (A)清領末期來臺工作的外國商人 (B)日治時期奉派來
- 新埔義民廟後方,立有「粵東褒忠義民總塚」墓碑。這個碑的設立與乾隆時期臺灣哪一民間動亂有關?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戴潮春事件 (D)頂下郊拚
- 有位日本高級官員說:「為了讓本島人與內地人無所差異,又有必要在實質上體認皇道之精神,對事物的看法也必須與內地人相同。若語言、姓名、風俗、習慣等,也能與內地人無所差異,則是最理想的事。」上述談話
- 一位高中生在某篇文章的首頁看到「兒玉源太郎」、「生物學原則」與「舊慣調查」三個關鍵詞。該文應該在寫哪個人對臺灣的統治策略? (A)樺山資紀 (B)佐久間左馬太 (C)後藤新平 (D)田健治郎
- 日本在臺灣殖民時期,有的糖廠會兼營水利設施。糖廠大多規定:凡使用灌溉溝渠的農民,須以甘蔗折價繳納,不收取現金或其他實物。糖廠採取徵收實物措施的目的為何? (A)農民缺乏現金,必須配合,收取實物
- 二、多選題:某君於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來到臺北發展,以下是其在臺北的生活情景,其中何者符合史實? (A)他可以乘坐火車至基隆遊歷 (B)他在基隆參觀了億載金城砲臺 (C)他參加了省會遷至臺北府
- 1696年(康熙36年),由臺南府城沿西部海岸平原北上,到北投採硫磺的郁永河,他在旅程途中會經過哪些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 (A)西拉雅族 (B)道卡斯族 (C)噶瑪蘭族 (D)凱達格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