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 清朝末年因為拒絕與英國平等通商因而引發戰爭,但臺灣早在鄭氏治臺時期,就曾經與英國通商獲利了。請問:鄭氏與英國簽約通商的背景應為?
(A)英國挾船堅砲利之勢,脅迫臺灣開港通商
(B)明鄭為突破清廷的經濟封鎖,並籌備反清復明
(C)臺灣與英國聯盟,意圖壟斷南洋貿易
(D)西方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信仰,所以積極促成
(A)英國挾船堅砲利之勢,脅迫臺灣開港通商
(B)明鄭為突破清廷的經濟封鎖,並籌備反清復明
(C)臺灣與英國聯盟,意圖壟斷南洋貿易
(D)西方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信仰,所以積極促成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鄭氏治臺之初,積極從事開墾的主因為何?(A)準備大量移民 (B)用農產品交換軍火 (C)以農產品做為輸出商品 (D)解決糧食匱乏問題
- 狄亞哥時居住於今天嘉義、臺中一帶,在他的年代裡,臺灣出現一位漢人英雄,他不僅趕走荷蘭人,也規劃了臺灣行政區塊。試問,若當時他和路人起了爭執,他應該去找哪位長官協助處理?(A)天興州知州 (B)
- 「土地拓墾」是漢人移民來臺的重要貢獻,請觀察右圖【圖二】並選出正確的選項? (A)【圖二】為平埔族分布圖(B)此時期的拓墾是以臺灣府為中心,向南、向北、向東開發(C)高雄的前鎮,臺南的新營、左
- 鄭氏經營臺灣雖僅21年,卻有許多建設,甚至對臺灣產生深遠的影響,請問下列何者敘述正確?(A)大部分的文教、政治經濟建設多發生在鄭經時期 (B)鄭經是鄭氏在臺經營的第三代執政者(C)鄭經在謀士陳
- 鄭成功的事蹟至今仍被臺灣人傳頌不已,請問下列有關他的敘述何者為非?(A)鄭成功在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後,與父親立於不同陣營,持續反清復明的事業,展現出對明朝的忠心耿耿(B)因持續反清、戰勝荷蘭,
- 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陸續到亞洲來拓展貿易或傳教,臺灣也進入國際競爭時期。請問:國際競爭時期未曾在臺灣競逐的是下列哪一個國家? (A)日本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 有臺灣第一座石碑之稱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現存放於澎湖馬公天后宮後殿,距今約有400年歷史。請問:碑文中的「韋麻郎」指的是哪一國的將領? (A)日本 (B)西班牙 (C)荷蘭 (D
-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臺灣因而有俗諺「三月瘋媽祖」之語,這也表示媽祖信仰在臺灣非常盛行。我們如要尋訪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應到右圖【圖一】哪一地點去參訪呢? (A)甲 (B)乙 (C)
- 小芳想以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為主題寫一篇報告,請問她可以參考下列哪一本書?(A)聖多明哥城的興建 (B)熱蘭遮城日記 (C)高砂國戰記 (D)聖薩爾瓦多城的光榮。
- 關於日本實施鎖國政策的影響,「最正確」的敘述為何?(A)日本人在臺灣的活動增加 (B)西班牙人到日本做生意的目的沒有達成(C)讓臺灣成會海商的根據地 (D)日本人開始稱呼臺灣為高砂國。
內容推薦
- 部分學者將鄭氏治臺時期稱為「明鄭王朝」。若以「王朝」這個概念來說,這個王朝共歷時三代。請問,何者並不是「明鄭王朝」的領導者?(A)鄭克塽 (B)鄭經 (C)鄭成功 (D)鄭芝龍
- 右圖【圖三】是十九世紀中期(清朝),在臺灣南部發現的珍貴史料—「番仔契(土地契約)」,請針對【圖三】選出下列正確的敘述: (A)這份雙語土地契約上的文字分別為漢文及新港文字(B)這是荷蘭人與平
- 【題組】澳門
- 【題組】呂宋島
- 【題組】臺灣北部
- 【題組】臺灣大員一帶
- 下圖是根據《海關報告》的統計資料整理而成的三項產業出口值比較圖,可以看出臺灣於1868年~1895年出口總值較進口總值多2倍。請問:造成臺灣此時期出超的主要原因為何? (A)牡丹社事件 (
- 「賊本烏合之眾,死據孤城,其勢難久。我軍前後進剿,非不能戰;乃至今未克,誠以諸軍皆由鹿港而進,賊已備識虛實故也。若得省垣遺一大員,由淡水登岸,沿途招選兵勇,以壯聲勢;占梅當統練勇數千,同時南下,
- 臺灣社會常在何時舉辦建醮祭祀孤魂野鬼,以避其禍害? (A)農曆春節 (B)元宵節 (C)農曆7月 (D)農曆3月
- 臺灣早期的社會普遍呈現一種豪強稱雄、文治落後的現象。這種情形,直到哪個皇帝在位之後,才逐漸有了改變? (A)康熙 (B)雍正 (C)道光 (D)光緒
- 臺北府城出現寬闊的馬路、公共浴堂,夜間也有電燈照明,還有自來水,成為晚清最現代化的城市。這應歸功於何人的規劃建設?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 下表是某時期臺灣人口的統計,分析數據,「某時期」最有可能是何時? (A)清領初期 (B)劉銘傳治臺時期 (C)日本治臺初期 (D)政府遷臺初期
- 1883年(光緒9年)清廷與法國爭奪越南宗主權而發生戰爭,隔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來臺督辦軍務,率軍進犯臺灣基隆、淡水二地。清廷則派劉銘傳來臺,並在霧峰□□率領臺勇協防下,共同擊退法軍。請問:□□應
- 近代以來,中國大陸崛起的港市,許多是因為位於沿海,在不平等條約中列為通商口岸而崛起,形成內陸與沿海的懸殊發展。但是臺灣沒有這種不均衡的現象,為什麼? (A)臺灣輸出的茶、樟腦產於內陸山區,集散於
- 下圖是與臺灣歷史有關的文物。請問:該文物最早出現於哪一年? (A) 1885年 (B) 1895年 (C) 1905年 (D) 1915年
- 下圖是清代臺灣開港後某現象的分布示意圖,請依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它應是下列何者? (A)泉州、漳州、客家移民分布圖 (B)臺灣區域開墾先後示意圖 (C)臺灣人口密度示意圖 (D)茶葉、蔗糖、樟
- 關於清代前期臺灣社會階層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社會上層階級多出身自科舉制度 (B)最被輕視的是漢人社會中無田無室的「羅漢腳」 (C)臺灣社會中從事工商業的人數最多 (D)郊商階級無
- 光緒年間,清廷著手建設臺灣,推動許多近代化建設,然以下何者最早為民間所推動? (A)自來水 (B)電線設備 (C)西式醫館 (D)輪船航運
- 下列是有關清代臺灣兩個族群關係的描述,由於受到甲族群的威脅,乙族群選擇遷徙到他處,重新去尋覓另外的生活空間;乙族群以土地換取甲族群的水圳灌溉資源。請問:甲、乙兩族群分別為何? (A)閩南人、客
- 晚清時期,臺灣的經貿型態在某次對外戰事後,由原本以中國大陸為主的國內貿易,轉變為以世界各國為對象的國際貿易。這次戰事是: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 日治時期臺灣的中等教育資源泰半用於日人子弟,臺灣人缺乏進入中學校的升學管道。為此,臺灣的仕紳籌款興建了哪一所中學? (A)建國中學 (B)臺中中學校 (C)新竹中學 (D)臺南一中
- 下表是1905~1935年間臺灣四個都巿(高雄、臺南、臺北、基隆)的人口變化統計表,表中的「丁」是指哪一個城巿? (A)高雄 (B)臺南 (C)臺北 (D)基隆
- 受到辛亥革命浪潮的影響,就讀總督府醫學校的杜聰明也關心對岸的政治局勢,常與同學私下討論,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進而謀劃以行動實際參與。1913年,杜聰明匯款到中國作為革命經費,還與同學攜帶霍亂
- 「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臺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體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睛改裝在身體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則。比目魚眼
- 以下是形容臺灣某時期社會現象的資料:「本地所產的稻米,反而在島內市場走俏起來」、「到後來,臺灣不僅沒有稻米可供外銷,反而需要向大陸搬糧救急」。導致此現象的主因是: (A)臺灣發生戰事,官府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