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7. 大石的學校舉辦認識臺灣的課外教學活動,探訪臺南的熱蘭遮城遺跡。大石到達該處,發現此城現在只剩下殘破的城牆了。請問:此城是哪一個國家在臺灣建立的?
(A)英國
(B)法國
(C)荷蘭
(D)西班牙。
(A)英國
(B)法國
(C)荷蘭
(D)西班牙。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困難0.333333
統計:A(1),B(0),C(2),D(2),E(0)
內容推薦
- 西元 1627 年,荷蘭人甘治士跟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從巴達維亞城到臺灣來,為了和新港社人民溝通,他用哪一種文字拼注新港語言? (A)西班牙文字(B)羅馬文字 (C)英文字 (D)希臘文字
- 十七世紀荷蘭人最主要是基於哪一個理由,積極在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尼之間尋求據點? (A)為了海上探險 (B)為了繞行世界一周 (C)為了建設落後地區 (D)為了與東方貿易。
- 關於荷蘭人占據臺灣時對待漢人的態度,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利用漢人大量開墾土地,但漢人須納稅才給予土地所有權 (B)為防止叛亂,嚴禁漢人私藏武器 (C)嚴禁漢人自由集會 (D)漢人可與原住
- 荷蘭人曾兩度占領澎湖,後來卻撤離轉往臺灣本島發展,原因為何? (A)臺灣本島較澎湖有發展潛力 (B)西班牙人占有臺灣北部,荷蘭不願落後 (C)澎湖是明朝版圖,遭遇明朝大軍驅逐,但是臺灣還不是明
- 西班牙於西元 1626 年,占領臺灣的北部地區,發展對外貿易與傳教的工作。下列何者不是他們所占領的地區? (A)打狗(B)蛤仔難 (C)雞籠 (D)滬尾。
- 「發現王城──熱蘭遮城」的考古發掘,是考古學界的一大盛事。請問:熱蘭遮城是哪一個民族統治臺灣的見證?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日本人 (D)荷蘭人。
- 最早占領臺灣北部,並在滬尾(今淡水)建築聖多明哥城的是哪一個國家? (A)荷蘭 (B)英國 (C)西班牙 (D)葡萄牙。
- 荷蘭在占領臺灣時,曾在哪裡建立商業市鎮? (A)蛤仔難 (B)滬尾 (C)安平(D)赤崁。
- 十七世紀初,歐洲人來到東方貿易和傳教。請問:葡萄牙商船航向日本、中國船航向菲律賓,以及日本船航向南方的必經之路是哪裡? (A)臺灣 (B)琉球群島(C)爪哇島 (D)印度。
- 日本早在十四世紀後半葉便有商人與海盜在臺灣活動,他們也曾使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臺灣。下列哪一個名稱是當時日本人對臺灣的稱呼? (A)高砂國 (B)小琉球 (C)大員 (D)東都。
內容推薦
- 耀輝在《臺灣記略》一書中閱讀到一段文字:「西元 1652,土民郭懷一反……,戮於赤崁城,民被土番混殺。」請問:書中所記載的事件發生於哪一政權統治臺灣時? (A)日本 (B)葡萄牙 (C)荷蘭(
- 元代時,漢人稱臺灣為何者? (A)小琉球 (B)瑠求 (C)大員 (D)東番。
- 荷蘭人占領、統治臺灣有三十餘年的時間,最後在西元 1662 年被何人擊敗才退出臺灣? (A)鄭成功 (B)沈有容 (C)郭懷一 (D)韋麻郎。
- 西班牙曾在臺灣發展勢力,為何僅為時十餘年即退出? (A)鄭成功將其驅逐,西班牙只好退回菲律賓 (B)日本實施鎖國政策,使得對日貿易及傳教的目的未能達成 (C)沈有容將之擊退,西班牙在臺灣受到明
- 十六世紀末葉,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積極向海外擴張,明朝政府派兵進駐澎湖防衛,使得當時在中國東南沿海活動的海盜,由澎湖、金門轉向哪個地方,繼續發展? (A)臺灣 (B)福建 (C)南洋 (D)馬
- 3圖示為製茶過程中之何項步驟? (A)萎凋(B)攪拌(C)揉捻(D)篩分。
- 明代時,中國沿海活動的海盜起初以澎湖、金門作為走私與劫掠的據點,後因什麼原因轉移到臺灣? (A)明代政府派兵進駐澎湖 (B)澎湖缺乏資源 (C)明代實行海禁政策 (D)臺灣有豐富的資源。
- 荷蘭人對臺灣的統治方式,先採取武力鎮壓,再透過各社所選出來的何人,來達到行政控制的目的? (A)傳教士 (B)法老 (C)長老 (D)行政長官。
- 今日許多原住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追溯歷史,形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哪兩個國家曾占領臺灣並傳教的影響? (A)英國、法國 (B)葡萄牙、西班牙 (C)荷蘭、西班牙 (D)西班牙、法國。
- 從前先民渡海來臺時,必須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臺灣海峽),因此身為海上守護神的「媽祖」,便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根據臺灣歷史的發展,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天后宮)建於何地? (A)淡水 (B)臺南
- 荷蘭人來到臺灣之前,在臺活動的有漢人、日本人及西班牙人,日本人與西班牙人之所以不敵荷蘭人的競爭,主要原因是什麼? (A)鄭芝龍向荷蘭人投降 (B)明朝的海禁政策 (C)明朝將臺灣讓給荷蘭人 (
-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不准百姓到海上活動的原因為何? (A)防備海盜 (B)防止發生暴亂 (C)解決食物的不足 (D)防止傳染病的蔓延。
-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曾有不少建設,其中興建於臺南安平的城鎮,為荷蘭人發號司令,統治臺灣的行政中心。請問:此城鎮當時是如何稱呼? (A)聖多明哥城(B)紅毛城 (C)聖薩爾瓦多城 (D)熱蘭遮城。
- 「臺灣」一詞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何時?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 安平追想曲中唱道:「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伊是荷蘭的船醫……」從歌詞可知荷蘭人曾在臺灣留下足跡,其中提到「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這裡所說的金十字
- 十六世紀末時,有一個日本商人,向親友談論他在高山國經商的種種情形。請問:他所說的「高山國」是指現在哪一個地方? (A)越南 (B)臺灣 (C)呂宋(D)印尼。
- 明朝初期,中國政府實行哪一項措施,反而使臺灣成為走私貿易的重要據點,而與中國大陸的接觸更加頻繁? (A)遠征日本 (B)鎖國政策 (C)海禁政策 (D)禁教政策。
- 明朝因海盜猖獗,下令禁止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到海上活動,並將澎湖居民全部遣返福建,此項政策稱為海禁政策。請問:海禁政策造成什麼結果? (A)人民不再到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無人可劫掠只好轉移陣地 (
- 早在中國歷史上的唐末時期(九世紀),臺灣附近的島嶼已有漢人在活動。上述臺灣附近的島嶼是指哪裡? (A)綠島 (B)蘭嶼 (C)澎湖 (D)金門。
- 曉芬近日要交一份關於臺灣歷史作業,她蒐集的資料內容有:(1)國際貿易轉運站與傳教區;(2)從熱蘭遮城到紅毛城;(3)郭懷一事件。從以上的資料,我們可推論曉芬的作業主題是什麼? (A)漢人在臺澎
- 元朝曾經在澎湖設立什麼單位加以管理,其性質類性今日的派出所? (A)財政司 (B)安撫司 (C)巡檢司 (D)市舶司。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與歷史時代的指標是以文字的發明為依據。依據此項原則,臺灣原住民是在何時進入歷史時代? (A)新石器時代 (B)金屬器時代 (C)荷據時期 (D)鄭氏時期。
- 國際競逐時代,何人利用羅馬字拼音法拼注成原住民文字,教導基督教教義及禮儀? (A)葡萄牙人 (B)荷蘭人 (C)日本人 (D)西班牙人。
- 某日,阿辰到臺南訪查荷據時期的文物遺址,他發現一批新港文書,其中有地契與商業文書。除此之外,他應該可以再看到什麼東西? (A)紅毛城 (B)聖薩爾瓦多城 (C)聖經章節教義 (D)長濱文化遺址
- 十三世紀時,有一船員在其航海日誌中記載:「海上夏末之際,船遇暴風,乃於瑠求靠岸以避風雨……。」根據日誌的內容判斷,這名船員應該是哪一個時代的人?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