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8.「臺灣縣治(在今臺南)之海常吼。自七鯤身(今臺南安平附近的內海沙洲)北至鹿耳門(今臺南安南區內海的出海口)、南至打鼓港(今高雄港)止,小吼似擊花腔鼓,點點作撒豆聲,乍近乍遠,若斷若續,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如萬馬奔突,如眾鼓齊鳴,如三峽崩流,如千鼎共沸,厥聲遠聞,累數日夜罔有閒(間)歇,驚濤湓涌,舟莫敢近(按海自嘉義以上不吼,惟臺灣下至鳳山則吼,俗呼曰「做湧」;驚濤迅發,舟觸之,沸擊迫岸輒碎。春冬不吼,惟四月廿六日起,海氣一發,微雨幾潑,輒吼。四、五月之吼,鳳山最甚;六、七月之吼,臺灣最甚。其地氣由南而北。七月廿六後謂之「埔占湧」,漸輕;至中秋則不吼也。蓋夏令地氣蒸熱,自下而升,猶煮飯之滾於鍋底然)。」(節引《臺灣志略》卷 1)根據上文,下列各選項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A)文中海吼有由北往南愈南愈甚的趨勢
(B)作者認為此類海吼與南臺灣夏季氣溫升高有關
(C)文中海吼約從農曆四月下旬到中秋為止,持續三個多月之久
(D)作者形容臺南附近的海吼,小吼細碎動聽多變化,大吼聲勢驚人,可致船難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55773
統計:A(284),B(60),C(77),D(9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