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0.(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學問歷程有三種不同的境界,與最高境界最契近的選項是: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D)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D)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關於中國中央政治體制,試依時代先後排序: (甲)三省六部制 (乙)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丙)樞密院、中書院、財政分立 (丁)首輔有票擬權。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丁甲丙 (D
- 十六世紀中國朝廷推動稅務改革,改銀銅雙本位制,並將多項名目的稅收合併為一,統一土地稅,促進人力的解放。請問下列選項,何者亦為其當時支持此項改革的有利因素? (A)與世界市場的連結 (B)自然經濟
- 下列選項「漲」的讀音,何者與其他三者不同?(A)漲潮(B)漲價(C)熱漲冷縮(D)水漲船高
- ( )漢語中虛字的使用,會隨語境而變化它的意義。韓愈 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中「乃」字是強調的語境,解作「竟然」。下列文句中的乃字,何者也作「竟然」解?
- 閱讀下列詩、詞、曲,判斷何者屬閨怨之作? (A)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B)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C)洞房昨夜停紅燭
- 滿洲本是關外一個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要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以及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中國建立政權,實非容易的事。但清朝國祚卻較蒙古人的元朝為長,初期文至、武功之盛,直追漢唐。
- 某人參訪都城後,認為首都氣象萬千、地理形勢佳,唯須仰賴東南的糧食。他說:前朝雖重修大運河,但糧米主要以海路運輸;本朝重新疏通運河,以利南方米糧北運。這是何時的首都?(A)東漢洛陽 (B)唐代長安
- 每個總統的施政方針會影響國家的各項發展。下列何者是李登輝總統任內的施政措施? (A)解除戒嚴 (B)彈性外交 (C)務實外交 (D)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文學作品中,作者有時會在對話中交代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下列引述的唱詞或話語,具有這種作用的選項是: (A)【倘秀才】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後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B)〔劊子云〕你
- 盟約締結後的第二年,宋朝皇帝派人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外族為北朝,宋朝與外族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外族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
內容推薦
- 有一位文人,在有關他的家鄉蘇州的著作裡,記載當地連「沼澤都已開闢作農田」(圩田),成為全國穀倉;他奉命到廣西任職,將沿途見聞寫成一部遊記,記載了他看到江西西部的山地,開墾成「層級而上的稻田」;他
-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權力,消弭土司之患,開始進行改土歸流的措施,廢除部分世襲的土官,改設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清朝雍正年間,繼承明朝的措施,繼續採行改土歸流的政策。請問改土歸流政策的影響為何? (A
- 昱全是北宋時期的農民,小康尚可自足,但新來的地方官卻以新政的名義,強行逼他貸款,而且隨意提高利息,甚至還是民間高利貸的好幾倍,令他十分痛恨推行新政的宰相。請問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這時的皇
- (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都是「ㄅㄧˋ」的是: (A)便「辟」之人的「詖」行詖辭令人不齒 (B)即便是皇帝的「嬖」妾,也不能「睥」睨一切 (C)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鈿頭雲「篦」都是「婢」女們
- ( )關於世說新語,以下的敘述何者有誤: (A)初名世說,別名世說新書等,為南朝 宋 劉義慶主持編撰 (B)隋書 經籍志列入子部小說家類 (C)前四卷分別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沿襲孔門四
- 一部歷史小說的背景是北宋的四川,主角崔生將從今天的重慶前往成都經商,書中寫道:「崔生在行李中裝滿了銅錢」歷史老師認為這種情形是不好的,請問下列哪一種情況較符合史實? (A)當時四川地區由於經濟較
- 北宋初期,全國行政區已有五分之三在南方;中期以後,更超過七分之五。北宋中期,南方人口約占全國三分之二;南宋時期,僅江南、兩浙一帶即占全國半數。請問:隨著南方的經濟發展,下列哪一類數目也會跟著增加
- 全國各地的「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極力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把中央集權制強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至此藩鎮割據之情勢被完全剷除,在這個朝代統治的三百餘年中,造成一個「無腹心之患」統
- (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不同的選項是: (A)面目猙「獰」/「擰」乾/泥「濘」 (B)妻「孥」/「駑」馬/劍拔「弩」張 (C)「耄」耋/「耆」老/「蓍」龜 (D)「鑠」金流石/閃「爍」
- ( )下列文句經過調整後,何者仍合原義: (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之不知,或不焉,惑之不解,或師焉 (乙)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夫庸知其年生於吾之先後乎 (丙)以吾一
- 長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後農業發達,一向是糧食輸出區;但明末以來,卻需仰賴外地輸入糧食。這種現象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改種經濟作物,造成糧作不足 (B)戰亂頻仍,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C)水利失修,造
- 宋真宗景德年間,成都富戶共同印造一種紙幣在四川地區流通,稱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宋仁宗時,交子收歸官辦,政府設立交子務,定期限額發行,仍在四川使用。請問下列有關「交子」的敘述何者
- 宋代的主要外患是遼、夏、金與蒙古,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關係?(甲)北宋末年,同時受到遼、西夏與金的侵擾,宋廷無法應付,以致覆亡;(乙)遼為宋與金聯手所滅;(丙)西夏為遼所併吞,故未能與金有所接觸
- ( )下列各選項「 」中的字義,何者意義相近?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B)師不必「賢」於弟子/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C)「恥」學於師/不「恥」相師 (
- ( )下列各文句中,何者同時具有比較性質與選擇取向的意義? (A)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B)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
- 對於臺灣社會漸趨多元的現象,我們應如何因應?(A)堅持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不允許海峽兩岸接觸與交流 (B)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要求新移民融入臺灣社會 (C)秉持開放、包容與尊重的態度,接納不
- 「農夫把水稻換成白銀,以繳納田賦;綢緞商人向婦女收購絲絹;男丁們檢修圩田的堤岸,以防範雨季來臨。」這段文字最有可能是在描述何時何地的生活?(A)13世紀,大都 (B)15世紀,廣州 (C)17世
- 某制之行始於元,盛於明,衰於清,主要實施地區是西南、西北等邊境地區,由中央在少數民族居住區內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這項制度是? (A)行省制 (B)土司制 (C)郡縣制 (D)封
- ( )師說一文,旨在論述師道的重要和從師問學的必要性,下列寫作手法的分析,何者敘述錯誤? (A)以開門見山法破題,揭示學必有師的師道觀 (B)運用三組對比來強化論點,分別是「聖人從師─眾人不從師
- ( )「反問句」是無疑而問,不需對方回答,僅藉由提問引起對方思考,屬於特殊的疑問句。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反問句: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B)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C)既有凌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臺,遷臺之初兩岸局勢緊張,但因為哪一事件,促使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保衛臺灣海峽安全,才穩定了臺海局勢?(A)越戰 (B)韓戰 (C)古寧頭戰役 (D)八二
- 宋朝城市機能與生活型態,有延續前代而發展,也有因應新情勢而變革,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商業技術有創創新,如商家聯合發行提貨卷 (B)城市商業繁榮,商幫勢力興起 (C)宋代在唐朝行會的基礎
- 某一時期,因經濟發達、商業繁盛,坊市制度已被破壞,交易不限在市中進行,入夜之後亦可進行商業活動。住戶和商店都向大街開門,出現「夜市直至三更盡,繞五更又復開張」的盛況。請問:下列哪一座人口達百萬以
- ( )下列關於徐志摩 再別康橋一詩的分析,何者正確? (A)首尾兩節的「輕輕」與「悄悄」的形容,有疼惜呵護,不願驚醒美夢之意,又有故作淡然瀟灑的不捨之情 (B)詩分七節,每節四行,每行的字數相近
- ( )曾鞏於墨池記中提到「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其旨意可與以下何者相呼應? (A)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人一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