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農夫把水稻換成白銀,以繳納田賦;綢緞商人向婦女收購絲絹;男丁們檢修圩田的堤岸,以防範雨季來臨。」這段文字最有可能是在描述何時何地的生活?
(A)13世紀,大都
(B)15世紀,廣州
(C)17世紀,蘇州
(D)19世紀,濟南。
(A)13世紀,大都
(B)15世紀,廣州
(C)17世紀,蘇州
(D)19世紀,濟南。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 )下列各文句中,何者同時具有比較性質與選擇取向的意義? (A)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B)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
- ( )下列各選項「 」中的字義,何者意義相近?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B)師不必「賢」於弟子/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C)「恥」學於師/不「恥」相師 (
- 宋代的主要外患是遼、夏、金與蒙古,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關係?(甲)北宋末年,同時受到遼、西夏與金的侵擾,宋廷無法應付,以致覆亡;(乙)遼為宋與金聯手所滅;(丙)西夏為遼所併吞,故未能與金有所接觸
- 宋真宗景德年間,成都富戶共同印造一種紙幣在四川地區流通,稱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宋仁宗時,交子收歸官辦,政府設立交子務,定期限額發行,仍在四川使用。請問下列有關「交子」的敘述何者
- 長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後農業發達,一向是糧食輸出區;但明末以來,卻需仰賴外地輸入糧食。這種現象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改種經濟作物,造成糧作不足 (B)戰亂頻仍,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C)水利失修,造
- ( )下列文句經過調整後,何者仍合原義: (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之不知,或不焉,惑之不解,或師焉 (乙)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夫庸知其年生於吾之先後乎 (丙)以吾一
- (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不同的選項是: (A)面目猙「獰」/「擰」乾/泥「濘」 (B)妻「孥」/「駑」馬/劍拔「弩」張 (C)「耄」耋/「耆」老/「蓍」龜 (D)「鑠」金流石/閃「爍」
- 全國各地的「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極力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把中央集權制強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至此藩鎮割據之情勢被完全剷除,在這個朝代統治的三百餘年中,造成一個「無腹心之患」統
- 北宋初期,全國行政區已有五分之三在南方;中期以後,更超過七分之五。北宋中期,南方人口約占全國三分之二;南宋時期,僅江南、兩浙一帶即占全國半數。請問:隨著南方的經濟發展,下列哪一類數目也會跟著增加
- 一部歷史小說的背景是北宋的四川,主角崔生將從今天的重慶前往成都經商,書中寫道:「崔生在行李中裝滿了銅錢」歷史老師認為這種情形是不好的,請問下列哪一種情況較符合史實? (A)當時四川地區由於經濟較
內容推薦
- ( )師說一文,旨在論述師道的重要和從師問學的必要性,下列寫作手法的分析,何者敘述錯誤? (A)以開門見山法破題,揭示學必有師的師道觀 (B)運用三組對比來強化論點,分別是「聖人從師─眾人不從師
- ( )「反問句」是無疑而問,不需對方回答,僅藉由提問引起對方思考,屬於特殊的疑問句。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反問句: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B)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C)既有凌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臺,遷臺之初兩岸局勢緊張,但因為哪一事件,促使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保衛臺灣海峽安全,才穩定了臺海局勢?(A)越戰 (B)韓戰 (C)古寧頭戰役 (D)八二
- 宋朝城市機能與生活型態,有延續前代而發展,也有因應新情勢而變革,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商業技術有創創新,如商家聯合發行提貨卷 (B)城市商業繁榮,商幫勢力興起 (C)宋代在唐朝行會的基礎
- 某一時期,因經濟發達、商業繁盛,坊市制度已被破壞,交易不限在市中進行,入夜之後亦可進行商業活動。住戶和商店都向大街開門,出現「夜市直至三更盡,繞五更又復開張」的盛況。請問:下列哪一座人口達百萬以
- ( )下列關於徐志摩 再別康橋一詩的分析,何者正確? (A)首尾兩節的「輕輕」與「悄悄」的形容,有疼惜呵護,不願驚醒美夢之意,又有故作淡然瀟灑的不捨之情 (B)詩分七節,每節四行,每行的字數相近
- ( )曾鞏於墨池記中提到「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其旨意可與以下何者相呼應? (A)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人一能之
- 民國 68 年,中共與美國建交後,對臺灣進行「和平統戰」,提出何種策略?(A)一國兩制 (B)三不政策 (C)動員戡亂 (D)武力解放台灣。
- 學完中國史可發現在中國歷史上,有外戚、宦官、權臣三個內在因素影響政權的轉移,但下列哪一個朝代將此三種影響力降至最低? (A)漢 (B)唐 (C)明 (D)清。
- ( )韓愈曾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可見其積極推動「古文運動」之一斑,請選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選項: (A)韓愈思想上提倡儒家學說,以儒家道統傳承者自居 (B)排斥佛、法
- ( )關於孔子思想,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孔子主張仁政,有「知其可為乃為之」的實踐精神 (B)孔子言仁,實踐道德、人倫、政治於一爐 (C)修己治人、內聖外王通同為一的價值世界,更是孔子畢生的
- (甲)八二三炮戰 (乙)實施三七五減租 (丙)我國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丁)辜汪會談。上列有關兩岸關係的重大史事,若按照發生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C)
- ( )下列有關孔子的敘述,請選出正確者: (A)首開私人講學之風的教育家,使學術得以普及平民。以六藝傳授學生三千多人,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B)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曾分別向老子、萇弘、
- ( )「只要你自己性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此段大意應該是指大自然帶給人們的是: (A)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
- ( )新月詩派的作品講究形式整齊和辭藻華麗,再別康橋即是此派作品的經典之作。試判斷下列作品,何者亦是此詩派之作? (A)葬我在馬纓花下/永作著芬芳的夢/葬我在泰山之巔/風聲嗚咽過孤松 (B)開謝
- ( )下列關於「小說」的敘述,何者正確? (A)四庫全書將小說列於子部,但不收錄章回小說 (B)中國古代小說大多是零星記事,至唐代「傳奇」始具有完整的小說結構 (C)小說發展:魏 晉 六朝以筆記
- 在《聖經》〈新約˙啟示錄〉第7章中寫著:「我看見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 「地的四角」措辭讓許多虔誠的基督徒堅信腳下為一塊平坦的四方形土地。事實上,「地平說」是絕大多數民族自古以來持有的世界觀
- ( )關於墨池記與師說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就主旨上,二文皆旨闡述尊師重道、尚友古人之道理 (B)就文眼上,墨池記以「學」貫穿全文;師說以「師」貫穿全文 (C)就文體上,二文皆為贈
- 小婷在中國通史這本書中看到了對某歷史事件的描述:「這時洛陽饑困,百官流散,劉聰乘機遣軍攻洛陽,洛陽遂陷,懷帝被俘…。」請問:這個事件應該處於下圖中甲乙丙丁的哪個時間?(A)甲 (B)乙 (C)丙
- 時代力量立委邀請香港社運人士黃之鋒等人來臺灣參加「時代眾志‧自決力量-臺港新生代議員論壇」,在機場抗議的愛國同心會成員卻意圖暴力圍毆,此種違反言論自由的舉動為下列哪位學者最無法認同的事?(A)盧
- ( )下列對於長安日遠一則故事的說明,何者正確? (A)主角為晉明帝,他的言談頗見天才早慧,故編入「言語」一門,彰顯其言思敏傑 (B)晉元帝將數歲大的兒子抱坐膝上接見使者,可以見出父親對兒子的疼
- 使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評分系統判斷證據力的品質時,何者是可能提升證
- 有關《孟子》與《論語》一書的比較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B)(C)(D)
- 普魯士原本只是波羅的海沿岸的小國,卻擁有歐洲最強的陸軍,也是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使普魯士躋身歐洲強權之一的君主曾說:「國王並非專制的主人,而是國家的第一公僕。」請問此君主應是下列何人?(A)
- ( )關於下列選項中的敘述,請選出正確者: (A)孔子「夭夭如也」的「夭夭」意同於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的「夭夭」,意指茂盛的樣子 (B)子絕四之「毋意」,「意」者「臆」也,「毋意」即不要隨便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