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瑤瑤在翻閱某一本書時,曾看到這段話:「國家多難,文化界開始自省,重尋民族自尊。西方的理論和技法不在橫的移植。融合傳統與現代,成為開拓者最重要的實驗。雲門舞集、漢聲雜誌、蘭陵劇坊、民歌,為臺北繪上創新的本土色彩。」這應該是哪個時期的臺灣?
(A)1950年代
(B)1960年代
(C)1970年代
(D)1980年代。
(A)1950年代
(B)1960年代
(C)1970年代
(D)1980年代。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16667
統計:A(1),B(1),C(5),D(2),E(0)
內容推薦
- 有一段史料:「審判官們,今天你們在法庭上審判8名被告,別忘了,全國同胞在外面審判你們。而明天歷史會審判你我大家。」請問這段史料應是哪一事件的辯護律師們對軍法大審表達的沉重抗議? (A)二二八事
- 1980年代,臺灣某種職業的民眾發動大遊行,抗議政府未善盡照顧之責,最後釀成流血事件。請問該遊行應為哪一種職業的民眾所發起?(A)農業 (B)科技業 (C)軍公教人員 (D)服務業。
- 下列有關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敘述何者正確?
- 1960年代中期,由於戰爭的緣故,美軍駐在亞洲各國的人數達六、七十萬人。臺灣基於地緣關係,成為美軍的補給站。美國不僅借用臺灣的軍事基地,臺灣也提供美國在軍事上的後勤資源,同時亦是美軍的休假地點。休
- 鹿港地區有一富有閩南式風格的寺廟建築,其格局恢弘大方、細部雕刻精緻巧妙,目前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素有「臺灣紫禁城」之稱。請問它是何者? (A)天后宮 (B)龍山寺 (C)青山寺 (D)朝天宮。
- 臺灣的「黨外」勢力,透過什麼方式逐漸壯大? (A)隨著中央與地方公職的選舉 (B)隨著局勢發展自然而然 (C)透過外國勢力的支持 (D)與政府的衝撞及對政府的要求。
- 請由下列選項中,選出正確的臺灣板塊立體模型圖?(圖中箭頭表示板塊作用的方向)
- 1987年臺灣地區解除戒嚴後,報禁、黨禁、言論、集會、結社等相繼回歸法律規範,社會運動更加蓬勃發展而進入多元競爭時期。此一階段的抗爭,已趨向組織化、暴力衝突減少、訴求議題更為多元。請問下列何者
- 有一機構曾編《民眾國語讀本》,鼓勵民眾快快學國語,快快成為中國人。請問這機構最可能是 (A)臺南知府衙門 (B)臺灣巡撫衙門 (C)臺灣總督府 (D)臺灣行政長官公署。
- 1950年代初期,美國對臺灣提供經濟援助,請問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而有這樣的政策? (A)當時美國實行圍堵政策,不讓共產主義擴張,而對臺灣的援助也算是圍堵政策中的一環 (B)因為韓戰失敗的關係
內容推薦
- 臺灣的中小企業開始有國際觀,並以先進的方法管理公司,在這之後臺灣保持了連續20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以上敘述應指哪一時期? (A)四年經建計畫時期 (B)進口替代時期 (C)出口擴張時期 (D)石
- 1950~60年代,臺灣處於由農業轉向輕工業時代,許多農村青少年紛紛到都市尋找就業機會。請問下列哪一首歌最能描述他們的心情? (A)〈安平追想曲〉 (B)〈一隻鳥仔笑吱吱〉 (C)〈向前走,什
- 自十七世紀以來,臺灣人民穿著的衣料大多從其他地區或國家輸入,本地絕少生產。但自某個時期開始,大部分人民的衣料已由本地工廠生產。請問「某個時期」可能是指何時? (A)十九世紀前半 (B)十九世紀後
- 這是一段形容某本刊物的文字:「在民國四十年代,它重申五四運動的精神,論述自由、法治與理性的意義,形成臺灣自由主義的批判思想。在資訊封閉的環境與政治強權的干擾下,這些勢單力孤的知識分子仍然勇於獨立
- 一本書提到如下的內容:「蔣經國組閣後,任命謝東閔為臺灣省主席。謝東閔上臺後,即提出『客廳即工廠,屋頂即農場』的口號,家庭手工業一時蔚為風氣,也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年代裡,讓臺灣經濟繼續發展。」文中所
- 1988年有一份報紙以孫中山先生人物作封面,給他戴上一副打「×」字的口罩,其意在發起「還我母語運動」。請問這可能是哪一族群的母語運動訴求? (A)外省人 (B)閩南人 (C)原住民 (D)客家
- 某作家曾以自己的流浪經驗寫了《紐約客》,並給1960年代的臺灣小說下了「流浪與放逐」的定義,正好反映當時許多鄉愁文學家的流亡心態與自我放逐的悲情。請問這位作家是何人? (A)白先勇 (B)陳映
- 從動員抗戰到勝利復員,從大陸到臺灣,從工業建設到財經建樹,從尖端科技到人文精神,一生致力於推動國家的現代化,倡導社會進行心靈改革及「第六倫」的觀念,這位被稱為「臺灣科技之父」的是何人? (A)李
- 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時期,某作家說:「……北京未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藝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臺北得獎呢!」「說真話的時候已經來到,不見狼而叫
- 解嚴初期的臺灣,反對運動者聯合各股力量,向執政當局要求分享政治權力時,最常用的手段是: (A)參加CALL-IN節目,宣揚理念,爭取民眾認同 (B)參加選舉,進入國會,從事體制內改革 (C)在報章
- 臺灣在某時期,街路地名,學校名稱,幾乎都採用富涵中國文化精神或政治理想的稱號,如忠孝、仁愛、建國、復興……等。請問這應是哪個時期? (A)明鄭時代 (B)清領時代 (C)日治時代 (D)國民黨
- 何謂李登輝提出的「戒急用忍」政策? (A)對中國的經濟貿易不宜躁進,宜小心謹慎 (B)謹慎面對中國的武力犯臺政策,不宜刻意激怒 (C)中共軍事武力強大,裝備齊全,臺灣應避免與其增加武裝衝突 (
- 這次街頭抗議事件在最後交付軍法審判定讞時,總統蔣經國在聽取多方意見後,決定以「不流血」為原則,下達「以法制暴,以理解惑,以德化怨」的行事準則。此舉也使蔣經國在推動本土化與民主化的和平改革過程中,
- 承上題,該物質最可能為下列何者?(A)胺基酸 (B)蛋白質 (C)尿素 (D)色素 。
- 藍欽(K. L. Rankin),美國外交人員,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出任駐華大使,八年後離開,是至目前為止,美國駐華最久的大使級官員。他在臺北期間,適逢臺灣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他本人外交生涯中最重
- 何者為二二八事件傷害臺人最深,也是整個事件中最被詬病的部分?(A)查緝私煙不當,緝私擊斃一人 (B)民眾前往專賣局及公署抗議 (C)民間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政府當局交涉 (D)中央
- 在臺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於1965~1974這一段時期,年平均成長率皆高於10%,這段時期之所以會有如此卓然成績,乃因推動何項政策? (A)進口替代 (B)成立加工出口區 (C)推動十大建設
- 有一本書的記載如下:「國民政府實施□□,不僅為了經濟努力及社會正義,而且是為了國民黨本身政治力量的生存。一個符合國民黨政治要求的新鄉村領導階層出頭,取代了根深柢固的士紳,國民黨政府達到了預期的經
- 下列有關營養與健康的觀念,何者正確? (A)想成為大胃王打破世界紀錄,所以要努力增胖 (B)模特兒為了怕身材走樣,必須極度控制飲食瘦身 (C)為了節省時間,可以每天吃漢堡、薯條等速食 (D)「
- 《自由中國》半月刊在民國四十八年發行的期刊中有篇叫<欣幸中的疑慮>指出,蔣中正雖表明不修憲,卻未明白表示不連任,容易造成一般社會大眾的幻覺,唯有明白表示不連任,才能杜絕所謂的擁戴運動。請問後來歷史
- 某個時期,臺灣選擇發展技術密集和附加價值高、能源消耗低的工業,以期帶動整體工業的升級,請問是哪一時期的經濟政策? (A)1960年代,發展出口擴張 (B)1970年代,十大建設工業 (C)19
- 民國38年以來,臺灣人民的基本人權因特別情形受到限制,此種限制到何時才告解除? (A)民國75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B)民國76年解除戒嚴 (C)民國80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D)民國80年修正
- 「○○使蔣中正連選連任,成為終身制總統,民間對此以『于右任』( 余又任 )、『趙麗蓮』( 照例連 )、『吳三連』( 吾三連 )來嘲諷此一現象。」請問:上述短文中的○○應是指下列何者? (A
- 下圖表示在 1 atm、20℃下某物質受到穩定的熱源均勻加熱,其溫度與時間關係圖,則可知此物汽化熱與熔化熱之比值為 (A) 2 (B) 3 (C) 6 (D) 7。
- 「在等待復等待中,國軍終於在十月十七日光臨了……整個都市沸騰般的熱鬧。……范將軍、謝將軍、嗩吶、南管、北管,十多年來隱藏起來的中國色彩的東西接二連三地出籠了。至於那五十年間的皇民運動,只僅一天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