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3.歷圖(三)為近代中國對外開港後,由沿海延伸到內陸,陸續開放的通商口岸。請問,從甲演變至乙,再由乙演變至丙,各是經歷哪一場戰爭?
(A)牡丹社事件、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C)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D)中法戰爭、鴉片戰爭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21 .清末朝廷對外屢戰屢敗,同時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請問:清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為何? (A)北京條約 (B)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璦琿條約
- 20 .關於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對中西貿易所設的限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通商口岸僅限於廣州 (B)外商僅能於在租界區租屋居住 (C)只能透過各國領事進行貿易 (D)僅有鴉片能合法上市買賣
- 19 .歷圖(二)是19世紀英國輸入中國的某件商品的數量變化。根據你的判斷,這應該是何種商品? (A)茶葉 (B)樟腦 (C)番薯 (D)鴉片
- 18 .在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時,某國提出一項政策,暫時緩和瓜分危機。請問:這是哪個國家提出的哪項政策? (A)日本──明治維新 (B)俄國──聯合德法 (C)英國──協定關稅 (D)美國──
- 【題組】中國此時所面臨的內憂外患為何? (A)鴉片戰爭、流寇叛亂 (B)英法聯軍、太平天國(C)中法戰爭、太平天國 (D)牡丹社事件、流寇叛亂。
- 中國自從一胎化的政策實施後,出生率頻頻下降,已進入低出生階段,然而每年人口增加的數量依然龐大,這種現象和下列何者的關係最大? (A)經濟發展快速,外來移入人口多 (B)人口基數龐大,故出生人數眾
- 日本在臺灣如何推動皇民化運動?(A)推動日語、參拜神社 (B)以文官擔任台灣總督 (C)統一度量衡 (D)整建基隆港、高雄港。
- 日治時期的抗日行動中,哪一場行動犧牲人數最多,且具有宗教色彩?(A)台灣民主國 (B)苗栗事件 (C)西來庵事件 (D)霧社事件。
- 為配合日本推動南進政策,臺灣的經濟發展有何調整?(A)完成基隆到高雄縱貫鐵路 (B)興建嘉南大圳(C)成立臺灣銀行發行貨幣 (D)發展國防軍需工業。
- 嘉南大圳為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請問是哪一位水利工程師的代表作?(A)後藤新平 (B)兒玉源太郎 (C)八田與一 (D)莫那魯道。
內容推薦
- 25 .關於中國近代的一個改革運動—自強運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以軍事國防為重心 (B)由光緒皇帝領導改革 (C)偏重制度的改革,造成武力薄弱 (D)江南機器製造局為推動改革運動的總機構
- 26 .自強運動中設置「同文館」「廣方言館」主要是要培養哪一方面的人才?(A)天文 (B)醫學 (C)教育 (D)翻譯
- 27 .中國在自強運動期間,列強仍持續侵奪中國藩屬,中國天朝的地位屢遭挑戰。請問:下列有關侵略國與掠奪藩屬的配對,何者正確? (A)英國──朝鮮 (B)日本──琉球 (C)法國──緬甸 (D)德國
- 28 .關於甲午戰爭影響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A)此役後,中國喪失藩屬--朝鮮 (B)臺灣自此成為日本殖民地(C)北京淪陷、圓明園被焚毀 (D)列強得以在通商口岸設廠製造
- 29 .清末推動的一連串改革運動,皆因受到外來事件的刺激。請問:自強運動、戊戌變法的推動分別是受到什麼樣的刺激? (A)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 (B)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C)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 八股文自明朝以來,一直是科舉考試的主要格式,但在清末的哪一次改革運動中,已提出要廢除?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革命運動 (D)太平天國。
- 臺灣通史的作者連雅堂曾稱讚某位歷史人物具有輔佐君王的才能,他不僅積極推廣文化事業,設立學校,並「盡心經畫……內課農桑,外興貿易。十數年來,移民大至……」此為下列何人?(A)施琅 (B)鄭成功 (
- 西元 1900 年,正值八國聯軍進犯中國之際,附圖為當時中國人民不同的生活情況。請問:山東百姓未感受到戰爭,可能是受到何事的影響? (A)東南各省與外國簽訂片面最惠國條款 (B)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
- 某清末的知識分子評論政治時說:「對於庚子後新政的推動,基本上國人都是給予正面期待的,可是時人不免疑惑,既然這場改革內容與戊戌變法幾乎如出一轍,主政者為何不開始就支持戊戌變法便是,真是太可惜了。」請
- 阿寶談論清末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時說道:「清朝政府根本是在敷衍、缺乏改革的誠意,與其寄望清朝政府改革,不如支持革命運動來得有成效。」請問:阿寶為什麼說清朝政府缺乏改革誠意? (A)改革準備時間過短,
- 傳說中秋月餅的由來是朱元璋為了通知南京城的百姓起義所創的,當時的月餅只是個麵團子,裡面塞小紙條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孫中山同盟會的宗旨也提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請問:上文兩則歷史事件中所提到的「
- 「青年節當天,總統特別在總統府接見青年獎章得獎人、社會及大專優秀青年代表。期許所有年輕人繼續努力、發揮潛力、貢獻社會。」請問:青年節的由來與下列哪個事件有關?(A)辛亥革命 (B)廣州黃花岡之役
- 小智在清朝歷史劇中看到以下劇情:宣統皇帝悶悶不樂坐在一旁,旁邊的太監七嘴八舌說道:「怎麼樣也想不到他竟然會狠下心腸把咱們主子拉下臺,當年老佛爺多麼倚重他呀,給他練新軍,讓他變成滿清最有軍權的人,結
- 小明在逢甲夜市附近的舊書攤尋寶,無意間找到第一期的《青年雜誌》,上面竟然還有主編的親筆簽名,讓小明欣喜若狂。請問:書上的簽名可能為何?(A)陳獨秀 (B)蔡元培 (C)胡適 (D)魯迅。
- 導演想要以民國初年的上海為時空背景拍攝電影。請問:片中出現下列何種情節是不合理的? (A)電車馳騁在街道上(B)男男女女在明亮的街道上約會逛街 (C)「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興起 (D)家裡有乾淨
- 蔡元培於民國成立後,成為某大學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對各種學說均秉持思想自由的原則,聘任教員一律以學術造詣為標準,並破除學生只求做官發財的謬見和專己守殘的陋風,使這所大學成為日後的新文化運動及學
- 袁世凱死後,各地的軍閥據地為王,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從民國 5 年至 17 年,北京政府先後掌握在三派軍閥的手中。請問:下列哪一個選項不屬於上述提及先後掌握北京政府的三派軍閥? (A)皖系 (B
- 民國 2 年,主張實行政黨政治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被刺身亡,輿論多認為袁世凱是幕後主使者。請問:這位被刺身亡的人是誰? (A)孫中山 (B)宋教仁 (C)蔡鍔 (D)黎元洪。
- 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準備科舉的士人,近代則出現了新知識分子。關於新知識分子出現的背景,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因為各地出現新式學堂 (B)與科舉制度廢除有關(C)出國留學的風氣漸盛 (D
- 民國 8 年,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是因下列哪一問題未得到合理解決?(A)臺澎問題 (B)東北問題 (C)山東問題 (D)朝鮮問題。
- 勞倫斯是生活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記者,他參與了八國聯軍之役,跟隨他母國的軍隊,一起進入北京,以相機和簡潔洗鍊的文筆,紀錄下這段沉重的歷史。若以國籍判斷,勞倫斯最不可能是哪國人?(A)
- 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是以書院及私塾為體系,教授的內容也是針對科舉考試為主。直到□之後,清政府開始廣設新學堂,也把桎梏士人思想的八股文正式廢除。請問:上述□處應該填入下列何者?(A)戊戌變法 (B)
- 西元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臨時政府所在地□□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會將臨時政府設在□□,原因之一為防止國家受制於北洋軍閥。但之後袁世凱卻以北方兵變為藉口,將臨時政府北遷。□□應填入下列何者最適當
- 清末欲加入同盟會的熱血青年都必須宣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誓詞。其中,「平均地權」隱含三民主義中哪個主義的思想?(A)民族 (B)民權 (C)民生 (D)民有。
- 日本製造的產品素來以設計精良及品質優良著稱,可是在民國初年,有一度日製品在中國是滯銷的,甚至還被抵制購買。請問:這最有可能是受到何事的影響?(A)五九國恥 (B)五四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