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0. 某物質的密度為X公克/立方公分,單位換算後,試問為多少公斤/立方公尺?
(A) 10-3X
(B) X
(C) 103 X
(D) 0.1X
(A) 10-3X
(B) X
(C) 103 X
(D) 0.1X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下列選項何者為化學性質? (A) 沸點 (B) 顏色 (C) 形狀 (D) 可燃性
- 右圖為課本第24頁各物質所對應的密度資料,可以發現地殼、血液、空氣的密度只是大概的數值,其原因為何? (A) 因為它們都不是金屬 (B) 它們難以觀察(C) 它們難以測量 (D) 它們並非純物
- 有一重量百分濃度為40%的食鹽水溶液200公克,小明將他用酒精燈加熱,發現底部有沉澱物漸漸析出,於是又加水至400公克,此時沉澱物又全部溶解,再倒掉一半的質量然後再加水至400公克,最後此食鹽
- 此游泳池內水的質量為多少公噸? (A) 6 (B)1600 (C) 2 (D) 2000
- 有一游泳池長50公尺,寬20公尺,高200公分,試問將此游泳池裝八分滿(深度160公分),試問需要多少公升的水量? (A) 6x103 (B) 6x106 (C) 2x103 (D)
- 有關擴散現象,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由於粒子擴散,最終使溶液各處濃度相同。乙:擴散是溶質由濃度低往濃度高處運動的現象。丙:擴散是溶質由濃度高往濃度低處運動的現象。丁:由於粒子擴散,最終使溶液
- 關於使用量筒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若是眼睛高度高於液面,則測量值會小於實際值 (B) 量筒不可放置在陶瓷纖維網上以酒精燈加熱 (C) 配製水溶液時,除了在量筒中配製之外,亦可使用燒杯或錐
- 關於二氧化碳、水氣、臭氧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這三種氣體在空氣中的比例會因為地點、時間、氣候不同 (B) 二氧化碳為比例第三高的氣體 (C) 臭氧為比例第二高的氣體 (D) 因為地球有70
- 關於固體、液體、氣體的敘述,何者正確?(A) 氣態物體佔有空間,所以不具有可壓縮性 (B) 無論固體、液體、氣體都不具有可壓縮性 (C) 液態物質體積和形狀不固定,會隨著容器大小和形狀改變 (
- 純牛奶、100%柳橙汁、金、銀、葡萄糖、純水,上述有幾種物質為純物質? (A) 4種 (B) 5種(C) 6種 (D) 3種
內容推薦
- 【題組】承上題,步驟(1)(2)(3)(4)皆為使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的不同來分離,下列何者配對不正確? (A) 步驟(1):物理性質 (B) 步驟(2):物理性質 (C) 步驟(3):
- 小明發現市面上有賣一種神仙水溶液,噴在臉上會讓皮膚變得嫩Q有彈性,可惜太貴買不起,決定自己製作,製作方法為取密度5g/cm3的某溶質加水至500mL配製成體積百分濃度為10%的水溶液,但小
- ( )如圖(一) 。則下列哪一個比與其他三個不同? (A) (B) (C) (D)
- 現今我國正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希望加強人民知識素養,使學子更具有競爭力。請問:臺灣最早推動六年義務教育是在下列哪一個時期?(A)戒嚴初期 (B)日治初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第二次世
- 右圖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口成長圖。請問:圖中西元1925~1930年間,因為什麼原因,促使人口激增? (A)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國來臺灣進行貿易活動(B)總督府推動現代化防疫與建立衛生觀念(C)中國大陸
- 日治時期,總督府基於統治及建設的需要,在臺灣推動各式教育。西元 1898 年頒布的臺灣公學校令,以「公學校」取代「國語傳習所」,施以日語、道德、實學等教育。其中國(日)語科(含國語、作文、讀書、習
- 0專賣局緝私組人員查獲林江邁販賣私菸,因而沒收私菸與現金,並毆打林婦致傷,引起眾怒。緝私組員開槍誤殺圍觀民眾,並利用混亂情勢逃逸,群眾擁向警察局,要求逮捕凶犯。這是哪一事件的敘述?(A)二二八事件
- 0在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政策後,原住民原有的命名方式被破壞,且因其國語能力不佳或行政人員的缺失,導致同一家庭成員出現姓氏不同的問題。請問:上述中華民國政府所頒布的政策為何?(A)設山地鄉 (B)說國語
- 0瑞瑞將戰後臺灣初期人口成長數據做成簡表如下,根據表中數據,民國 39 年臺灣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為何? (A)眾多移工來臺工作 (B)醫療衛生制度改善 (C)中國大陸人民移入 (D)政府鼓勵
- 0下列是臺灣近代社會變遷的示意表。由上演變到下,其中所呈現的意義是什麼? (A)臺灣的社會秩序需透過法律的約束才得以穩定(B)臺灣的民主政治經過人民長期努力,不斷進步(C)臺灣的原住民族不斷反抗
- 0二十世紀初期,霍亂、瘧疾等傳染病在臺灣相當普遍,對當時政府而言,防治傳染病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下列何者最不可能是當時官方及民間採行的措施?(A)政府實施全民健康保險 (B)保甲要求居民定期清潔環境
- 右圖為「臺灣教育發展特展」中某一區的陳列圖片,根據內容判斷,此區呈現的最可能是下列何時的教育情況? (A)十九世紀前期(B)十九世紀中葉(C)二十世紀前期(D)二十世紀後期
- 右表是老師列舉的臺灣某時期社會運動,它們共同的訴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武裝行動要求獨立(B)號召民眾扶清抗日(C)捍衛原住民的文化(D)爭取政治參與權利
- 櫻木在書上看到一張照片如右圖,標題為「臺北橋人行道舊照」。請問,根據照片中的鐵橋、馬路、人行道及男女服裝穿著來看,這張照片最早應該出現於何時? (A)臺灣民主國時期(B)日本統治時期(C)行政
- 右圖是晴子在歷史課堂上所做的筆記,由內容推斷,這堂課老師講述的主題應是下列何者? (A)臺灣民主國(B)西來庵事件(C)皇民化運動(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右圖是臺灣一份報紙的頭版標題,下列何項政策的施行與標題的公告關係密切? (A)開放人民組織政黨(B)實施臺灣地方自治(C)推行國民義務教育(D)設置原住民保留地
- 一位臺灣的官員向長官報告,指出:為獲得「蕃地」經濟利益,我們必須使用武力,沒收「蕃人」槍枝,讓他們放棄狩獵生活,並強制將他們移居接近平地的河川地從事農耕,以便加強控制。請問這個「官員」最可能是指
- 慎終追遠是漢人社會的核心價值,臺灣人也供奉祖先牌位,按時祭祀。但在某個時期,為了避免違反統治者的命令,必須設法將祖宗牌位藏起來。請問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在何時?(A)1910 年代 (B)1920
- 一份民間刊物針對臺灣當時的政治現況提出幾點呼籲,包括:政府應依據憲法行政、總統不可擴權、總統不應連選連任;政府應保障基本人權,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要求政府應當准許成立其他政黨;以及軍隊國家化。這
- 民國 79 年,一群大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提出改革的訴求,開啟學生運動的風潮。這些學生能合法的走上街頭進行抗爭,與何項政策關係最密切?(A)陳誠發布戒嚴 (B)蔣中正宣布動員戡亂 (C)蔣經國解
- 政府應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對待境內不同族群的人民,不然,人民很可能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語言差異、統治措施失當等因素而引發族群衝突。下列哪一衝突事件發生的原因與上述情況最類似?(A)二二八事件 (B
-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一首歌謠指出,當時一種社會風俗造成「行踏不自在」、「上船著(需要)人牽,過橋亦艱難」,「有人知不是,風俗放未離(放不下)」。請問此處所指的社會風俗應該是什麼?(A)吸食鴉片 (B
- 有位人士回憶:「國際局勢轉變,我們擔憂國家前途,因此我們辦雜誌、集結黨外力量,壯大聲勢,期望藉由選舉,跟執政者要求自由、民主、人權,雖然最後我們失敗被逮捕,但經由公開審判,國際及臺灣社會更了解臺
- 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可以去新公園打棒球、去北投泡溫泉、去林百貨逛街、去嘉義公園郊遊踏青,這些休閒生活習慣的養成,與下列何者最有關係?(A)服飾的改變 (B)守法習慣的養成 (C)醫療衛生的改善 (
- 【題組】根據上文的內容,遊戲的故事背景設定應該以下列哪一個詞來代表最為恰當?(A)白色恐怖 (B)地方自治 (C)黨外運動 (D)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