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
- ()下列何句使用譬喻修辭? (A)弓如霹靂弦驚 (B)八百里分麾下炙 (C)雲中誰寄錦書來 (D)花自飄零水自流
- 「誰會去想它的高大乃是由於沒用的結果呢?」此句意指: (A)沒用的東西通常是高大的 (B)沒用的東西通常是被忽略的 (C)太高大所以沒用 (D)有用的東西通常不是高大的
-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下列解釋何者正確? (A)我在煙雨中等你 (B)我在天青時等你 (C)青花瓷難得天青色,就如難得的你值得我等待 (D)等你等到雨過天青
- 有關〈大榕樹〉一文,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大榕樹深受當地民眾學生的喜愛是因為榕樹的鬚根可以製藥 (B)榕樹具備漆樹、橘樹、椰樹、樟樹的好處於一身 (C)榕樹的鬚根能垂梢入土,形成「在地願為連
- 近體詩與古體詩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古體詩是從漢魏發展出來的 (B)近體詩始於宋代 (C)古體詩的字數、句數、平仄和對仗均有嚴格的規定,且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D)近體詩則句數、平仄、對
- ()下列詞句,何者是從觸覺上去作描摹? (A)人比黃花瘦 (B)羅衾不耐五更寒 (C)花自飄零水自流 (D)簾外雨潺潺
- ()下列各選項「 」內的字詞,何者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 (A)醉裡「挑」燈看劍 (B)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C)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D)流水落花春「去」也
- 有關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皆要求一韻到底 (B)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古體詩全為八句 (C)絕句中一定不可押韻的是第三句 (D)近體詩興起後,就沒有人寫古詩
- ()下列何者與「形骸且健,方寸甚安」的「方寸」使用相同的修辭方法? (A)紅「藕」香殘玉簟秋 (B)弓如霹靂「弦」驚 (C)輕解「羅裳」 (D)「一晌」貪歡
- ()詞在內容上不外乎抒情與寫景,通常在一闋雙調的詞中,往往先從景物寫起,然後自然歸結到抒情,下列作品中,哪一首採取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寫法? (A)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
- ()下列文句,何者最能看出作者生活上的貧窮、窘迫? (A)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他人是一種享受,但對於我們,每一件就是一種負擔 (B)兩個孩子就在我們身邊無知地睡著,鼻息均勻、寧靜 (C)已經幾年
- ()〈貧賤夫妻〉一文中,何者可以看出作者以動作表達對平妹無盡的依戀與不捨? (A)下了糖廠的五分車,眼睛往四下裡搜尋,卻看不見平妹的影子 (B)我拿起她的手反覆撫摸。這手很瘦,創傷密布,新舊皆有
- ()〈一對金手鐲〉:「到臺灣之初,我化去了金手鐲的最後一錢,記得當我拿到銀樓去換現款的時候,竟是一點感觸也沒有,難道是離亂喪亡,已使此心麻木不仁了?」作者道出這段話的用意為何? (A)感嘆戰亂下
- ()下列關於〈貧賤夫妻〉的文意解讀,何者錯誤? (A)「也許她沒有接到我的信,我這樣想:否則她是不能不來的,她是我的妻,我知道她最清楚」:顯現兩人心意相通 (B)「我們不要高官厚祿,不要良田千頃
- ()〈一對金手鐲〉於最後再次呼應篇目,若要請你就此重新為本課命題,根據文章主旨,題目應以下列何者為佳? (A)母女情深 (B)造化弄人 (C)生離死別 (D)情比姐妹
- ()透過同一位作者的他篇作品,互相參照,可以得知作者在文中的絃外之音。〈一對金手鐲〉中,琦君邀請乳娘與阿月到杭州遊玩,乳娘婉拒後,「我回頭看看母親,母親嘆口氣,也搖了下頭,原來連母親自己也不想再
- ()在〈一對金手鐲〉中,除了用「金手鐲」象徵兩人之情誼外,另一種象徵兩人情誼的物件是什麼? (A)鹹鴨蛋和厚粥 (B)兩根燈草芯的光和熱 (C)釘下的秤 (D)粗辮子與香水精
- ()〈一對金手鐲〉:「嬰兒啼哭了,阿月把她抱在懷裡,解開大襟給她餵奶。一手輕輕拍著,眼睛全心全意地注視著嬰兒,一臉滿足的神情。」下列關於此句的詮釋,何者錯誤? (A)藉「解襟餵奶」的具體動作,說
- 「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使用下列何種修辭? (A)借代 (B)轉化 (C)譬喻 (D)頂真
- ()「讓春天從高雄登陸/讓海峽用每一陣潮水/讓潮水用每一陣浪花 /(甲)太陽回來了,從南回歸線;(乙)讓春天從高雄登陸;(丙)向長長的堤岸呼喊;(丁)這轟動南部的消息;(戊)春天回來了,從南中國
- 關於琦君,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本名潘希珍 (B)文筆清新俊逸,溫馨感人 (C)作品中以散文成就最大 (D)作品橫跨新詩、散文、小說
- 下列有關近體詩的敘述何者錯誤? (A)近體詩的類別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三種 (B)絕句一定要對仗 (C)律詩和排律,除頭兩句(首聯)及末兩句(尾聯)可以不對仗外,其餘各聯均須兩兩對仗 (D)近體
- ()關於年齡的委婉代稱詞,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舞勺之年:十歲 (B)及笄:女子廿歲 (C)知命之年:四十歲 (D)耆艾:五、六十歲
- 下列「 」中字義,何者兩兩相異? (A)「悉」如外人/「咸」來問訊 (B)便「要」還家/各復「延」至其家 (C)尋「向」所誌/便扶「向」路 (D)處處「誌」之/尋向所「誌」
- 下列「 」中詞語,何者解釋錯誤? (A)便「要」還家:邀請 (B)後遂無問「津」者:渡口 (C)「黃髮」垂髫:老人髮色轉黃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風景幽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