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唐代士族和宋代士大夫皆為當時國家政治的主要參與者,試問下列說明何者合適?(A)士族與士大夫的官職皆為世襲 (B)士族和士大夫的形成都與科舉制度有關(C)士大夫意識到官職無法世襲,積極建立宗族組
- 民初政局詭譎多變、錯綜複雜,以下為民初重要史事: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②宋教仁案③溥儀退位④二次革命⑤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⑥國會成立頒布臨時約法袁世凱當選第一任大總統,請依時間先後順序
- 資料:「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為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根據以上資料,以下敘述何
- 享譽世界的大眾史學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曾經如此解讀西方某件重要史事:「這個運動起初是一種新精神的體現,它是前三個世紀裡經濟和政治發展的結
- 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這段歷史可分為希臘、希臘化、羅馬三個時期,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興起時間:希臘在西元前8世紀;希臘化文化是西元前4世紀;羅馬是西元前3世紀 (B)哲學思潮
- 法國大革命爆發以來,經歷過幾個階段:①中央政府由多人共同掌政,政府作風穩健保守;②發表人權宣言,廢除封建制度,取消貴族與教會的特權;③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以此為藉口迫害政敵,暴力色彩濃厚。請
- 下圖為某一歷史發展的過程,圖中長線條與箭頭表示此一發展的路徑與方向。證諸史實,這一幅地圖應是在說明: (A)基督教的傳播 (B)伊斯蘭的擴張 (C)查士丁尼的西征 (D)黑死病的擴散。
- 已有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近日發生大火,震驚全球,有關這座古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建築形式為巴洛克式的尖塔 (B)拿破崙一世稱帝時在此進行加冕典禮 (C)雨果《鐘樓怪人》場景設定在此,
- 中古後期,日耳曼人組成條頓武士團積極東征,在波羅地海東南端打下了一大片土地,後來稱做「東普魯士」,但在近代某一場戰爭之後,當地的日耳曼居民全部被迫遷回德國。請問:這場戰爭是? (A)三十年戰爭
- 19 世紀的歐洲,各種思潮風起雲湧。有謂「甲」注重秩序,「乙」注重平等,「丙」強調個人權利與個人自我的實現。其中甲、乙、丙分別指: (A)甲是保守主義、乙是社會主義、丙是自由主義 (B)甲是自
- 學者指出:十七世紀後期起,歐洲人對鄂圖曼帝國的敘述論調開始轉變,從先前讚嘆帝國富饒、疆土遼闊與人力充沛,轉而批評鄂圖曼統治的專制、暴政,強調它缺乏合法性、貪污嚴重、司法不公。這種轉變與十七、十八世
-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主張基督教信仰唯一的權威在《聖經》,而教會對《聖經》的詮釋並無壟斷權。他進而強調「每個人皆為自己的教士」,任何信徒皆可經由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接觸、認識祂的福音,而毋須透過教士
- 查理五世在位(1519~1556)時,神聖羅馬帝國聲威極盛,統轄了中歐及東歐大多數的土地、西班牙的卡斯提爾王國和亞拉岡王國、南義大利的一大部分、米蘭公國、現在的荷蘭和比利時,還有海外的墨西哥、秘魯
-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稅制的記載:為增加公司的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頭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其中大武壟 14
- 1960 年代,臺灣學生留美風氣極盛,校園流行著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當時,一位臺灣留學生在美國有可能經驗到下列哪些事情? (A)沉迷於搖滾樂、大麻煙和迷幻藥 (B)參與
- 下表甲、乙兩國是臺灣的主要貿易對象,根據你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認識,關於此表,下列哪些敘述合乎事實?(A)甲是日本,乙為美國(B)甲是美國,乙為日本(C)50 年代出口至乙國以農產品為主(D)60 年
- 1971 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白皮書》中,難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風雨 25 年,完成戰後復興的日本經濟,在技術革新和振興出口兩隻車輪驅動下,正朝著先進國的道路邁進。」但中外許多學者認為,
- 以下是兩段討論近代史學的資料:
- 一位羅馬作家對時局有這樣的評論:「帝國之內一片昇平,官員的名號一如往昔。年輕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國家已經脫胎換骨,昔日優美的道德已一絲不存。平等遭到剝奪,所有人都一股腦兒,仰望聽
- 閱讀下列資料,並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選出適當的敘述。甲:西漢經學,多傳自荀子,西漢人著作,如大小戴《禮記》、《史記》等多采荀子之言。乙: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信求雨之事。董仲
- 三、單選題:2 分/題,共 20 分。某人到非洲某地旅行時寫道:「從機場到市區的公路寬闊又平整,公路兩邊麥田、葡萄園、橄欖園到處可見。進入市區後,歐式建築相當普遍,中心區的主幹道兩邊有好多露天咖啡
- 西方勢力向東方擴張,那時,中國的實力還勝於西方。只是王朝暮氣已深,又昧於外面的情勢,因此,民間雖有開拓之心,然官方全無向外發展的意願。那時應是?(A)十五世紀前半 (B)十六世紀後半 (C)十八世
- 德國報紙報導:「首相與參謀總長、陸海軍高級將領開會協商後,決定發出宣戰文書,隨即送到聖彼得堡。」請問:此一報導最可能出現於何時?(A)1840 (B)1870 (C)1910 (D)1930 年代
- 1920 年代初期,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發布 25 條綱領,並宣稱這些主張都「不會改變」。不過,1920 年代末期,國社黨卻修改了其中的一條,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它最可能是針對哪一
- 下表為各國的經濟成長率,請問:導致 A 到 B 時期數據變化的主因是?(A)國際爆發金融風暴 (B)越戰遲遲無法結束 (C)美蘇對抗日益嚴重 (D)中東發生軍事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