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考古學家在兩河流域發現一枚約為西元前2000年的印章,上面刻著一艘船,船上有帆、槳和舵,也刻畫一個古代有印度特徵的英雄,其雙手扼住一頭老虎。請問這個時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各為哪一個古代文明? (A
- 埃及人與西臺人曾因戰爭而在西元前1270年簽訂合約,這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國際條約。下列有關於此事的敘述,何者有誤? (A)這是埃及古王國時期對外擴張,而導致的戰爭 (B)這顯示了兩河流域重視契約的傳
- 西元6世紀,有一位君王銳意於政教合權之制,歷史學家說他:「實是君士坦丁第二,又為查理曼打前鋒」。請問此人應是下列何者? (A)鄂圖一世 (B)矮子丕平 (C)查士丁尼 (D)狄奧多西。
- 伊斯蘭教以西元622年為回曆元年,這是因為此年發生下列何事?(A)穆罕默德於此年誕生 (B)穆罕默德於此年宣布創立伊斯蘭教 (C)穆罕默德於此年率信徒遷至麥地那 (D)穆罕默德於此年正式頒佈《古蘭經》
- 有一座中亞城市,在8世紀時,以造紙術聞名;14世紀,以繅絲、刺繡吸引各地商賈前來;因為交通發達曾是幾個帝國的首都。請問這是哪一座城市? (A)撒馬爾罕 (B)安卡拉 (C)巴格達 (D)喀布爾。
- 二十世紀,美國與蘇聯歷經衝突、冷戰、和平談判。綜觀兩國外交發展史,一位史家對某一事件有如下的評論:「蘇聯外交成功的最高點,相對地,也是美國姑息政策的最高峰」。請問他所指的應是下列何者? (A)雅爾達會
- 有一位原住民撰寫部落史寫道:「祖先原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來了一群『新的統治者』,要求族人放棄祖靈信仰,不許崇拜偶像。領袖不再是部落推舉,改由『新的統治者』指派,並從每年定期集會來決定去留。因此,
- 台灣鄭氏政權獨力與大清帝國對抗二十餘年,其主要的憑藉為何? (A)強調漢人正統,爭取降將、遺臣來歸(B)利用海洋通路,發展貿易以厚植國力 (C)拒絕與清帝國談判,強化國防為後盾 (D)與荷蘭發展關係,
- 一本地方志寫道:「官隘有定,民隘無常,愈墾愈深,不數稔輒復更易。甚至隘首、隘丁半匪徒,吏苦鞭長,此地方所以日壞也」文中所指「地方所以日壞」的原因何者較為恰當? (A)台灣當局重訂土牛紅線為界,引發隘首
- 《岸裡文書》收錄一份北路理番同知對轄區內熟番的生活景況,文中描述:「淡屬各社(淡水、竹塹轄下部落)向稱饒裕。茲查各社光景大異從前。所收租粟總不敷還舊欠。口糧無了散給,盡皆寅吃卯糧,……殊堪憫惻。」有關
- 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後,為防範台民起見,在統治 機制進行的調整為何? (A)設台廈兵備道為「全台之首領,統率府縣,兼轄民番」 (B)因地制宜,招募台民為兵,設置輪班換防的「班兵制」 (C)強調文武分途,
- 一副悼念輓聯寫著:「大義受大名生據大安作營陣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眾民歸民望功憑重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文中所言,最可能是哪一位歷史人物? (A)林獻堂 (B)蔡惠如 (C)蔣渭水 (D
- 某一文化中心,正籌畫「二次大戰期間的台灣」特展,請問:以下哪些項目「不適合」列入展示內容? (A)播送台語流行歌曲「望春風」 (B)「皇民奉公會」組織架構圖 (C)婦女縫製「千人針」的照片 (D)台籍
- 1970年代,台灣遭逢能源危機衝擊,政府藉由何種措施因應,為台灣經濟發展創造新生機? (A)提倡精緻農業,鼓勵青年回歸農村 (B)推動公共建設,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C)發展高科技工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 清代某一皇帝曾寫下一首詩:「八旗讀書人,假藉詞林授。然以染漢習,率多忘世舊。問以弓馬事,曰我讀書秀。及至問文章,曰我旗人冑。……」此一資料可能反映哪一種社會現象? (A)國語騎射措施的強化 (B)漢滿
- 戰後臺灣曾因選舉舞弊的問題而發生衝突事件,請問以下何者即是因民眾抗議選舉舞弊而發生? (A)中壢事件 (B)美麗島事件 (C)蓬萊島事件 (D)五二○事件。
-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這種「夷夏一家」的觀念,在哪一事件之後,又回歸中國本位的「夷夏之防」? (A)武后代唐 (B)玄武門之變 (C)安史之亂 (D)黃巢
- 清康熙晚年,吏治漸弛,國庫日虛;雍正繼位十餘年,勵精圖治,匡正風氣。乾隆即位後,征討四方,遊幸江南,所費不貲,而國力仍舊充裕,可見雍正朝努力的成果。這裡所說「雍正朝努力的成果」,最主要的是指: (A)
- 有一首詩形容太學是「戴髮頭陀寺,無官御史台」。意思是說太學生追求學術真理,勇於批評時政。請問中國歷史上哪一事件最能反映這首詩的意義? (A)漢代黨錮之禍 (B)唐代牛李黨爭 (C)宋代新舊黨爭 (D)
- 近年來,許多外國的節慶、休閒活動,如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等,也在台灣掀起流行風潮。這反映什麼現象? (A)因教育普及國人具有世界觀 (B)政府大力鼓勵國人刺激消費 (C)展現宗教信仰自由與多元化 (
- 英國自十八世紀中期逐漸展開的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初期已取得輝煌的成就,且領先其他歐陸國家,其主要關鍵因素是: (A)能肯定追求財富與資本主義的企業精神 (B)積極建設公路網,帶來陸上交通的革命 (C
- 史家卡爾‧貝克說:「人人都是歷史家」對於這句話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A)每個人只要勤於學習,尋找資料,就可成為歷史學家 (B)歷史只是史料整理,不是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的專利 (C)每個人對歷史事件與現
- 一篇文章寫到:「……這個無與倫比的偉大種族會將最大的自由、最純正的基督宗教,與最高的文明推展人類社會的每一角落。……次等民族將無倖免的辦法,他們只能準備乖乖就範……。達到這個結果事實上不需要經過一場滅
- 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常被視為是一個探索與發現的時代(Age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的產物,所體現的則是一種求知的精神。請問,下列選項中,有關文
- 節錄《新唐書》卷53,(食貨志二):「自開元以後,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後國家侈費無節,而大盜起,兵興,財用益屈,而( )弊壞。」試問,引文中的( )應填入以下哪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