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4.近代中國民權思想的要求起因於:
(A)朝廷無法因應外患,而引發變法改革
(B)不滿政權為少數統治階級控制
(C)實行封建制度,階級無法流動
(D)清末王權擴張,政府干預人民生活
(E)儒教思想專制,人民缺乏宗教選擇
(A)朝廷無法因應外患,而引發變法改革
(B)不滿政權為少數統治階級控制
(C)實行封建制度,階級無法流動
(D)清末王權擴張,政府干預人民生活
(E)儒教思想專制,人民缺乏宗教選擇
參考答案
答案:A,B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唐末詩人韋莊有一首名為〈金陵圖〉的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人所述的「六朝」,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氣氛?(A)宏偉的帝國,壯麗的宮殿,街道上市場裡各國
- 那一個國家曾是歷史上亡國的民族,卻因共同的宗教而終能復興建國?(A)1870年的義大利(B)1871年的德意志(C)1947年的印度(D)1948年的以色列
- 有一個女孩子,她的許多同胞因為種族的問題被處死,不得不與家人偷偷居住在一個小閣樓裏,依靠同情他們的房東代為張羅食物,才能苟延殘喘。雖然撐過幾年,但終究沒能逃過被殺害的命運。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甚麼時
- 某生到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其章節包括「個人的發展」、「古典的復興」、「世界和人的發現」、「社會和節慶」等。由這些章節安排看來,此書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路易十四時代》(B)《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
- 下列有關16世紀歐洲歷史的敘述,何者對16世紀的中國有直接影響?(A)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大量開採白銀,使白銀通行各地(B)英國積極生產各種布料及羊毛,運往其他國家銷售(C)紐倫堡商人利用匈牙利的銅
- 亨利•佐治(Henry George)的主張影響中山先生對下列那個問題的思考?(A)五口通商後都市地價急遽上漲(B)因鉅額賠款而對佃農加稅(C)關稅協定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成長(D)領事裁判權破壞
- 下列幾段資料在討論日據時期台灣的學校教育。請仔細閱讀,然後選出適當的選項。資料一:甲生成績優異,即將自學校畢業,父親說:「你可以進入第二中學就讀。」他聽後嚇一跳,問父親:「為什麼不是進入第一中學
- 一位現代作家的傳記中寫到:「祖父那個時代,發生大動亂,阿拉伯人被驅逐,歐洲人大舉入侵。」「小時候,家裡的僕人經常帶我到老城區那些羅馬人遺留下來的廢墟中玩耍。」又說:「現在輪到歐洲人捲舖蓋走路,統
- 《漢書․地理志》對各地的風俗有不少描述。這裡摘取三段與關中、巴蜀及魯地有關的記載,改成白話如下:甲:「此地離聖人之時已經久遠,人口不少,廣種桑麻,並沒有山林川澤。人民節儉愛錢,喜歡從事商業。好批
- 學習歷史應該對「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有所分辨。以下兩段文字,選自高中歷史課本第二冊:甲:「清代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漢間有種族歧視,並不平等。政治上,朝廷官員雖是滿、漢並置,但首長非滿人莫屬;
內容推薦
- 中山先生認為中國人民族觀念薄弱的主因,在於中國人的什麼觀念太深?(A)個人(B)會黨(C)宗族(D)地域
- 西元1910年左右,陜西臨潼地方的農民挖井取水,不數日,井水竟然枯竭。農民查看究竟時,發現井壁有一個真人大小的「怪物」,認為就是此物作祟,以致水源枯竭。於是把它吊出井外,曝曬數日後打碎。這段敘述
-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是影響當前中東地區穩定的關鍵因素。以阿衝突是從哪一場戰爭結束以後才開始的?(A)第一次世界大戰(B)第二次世界大戰(C)六日戰爭(D)波斯灣戰爭
- 依據我國的憲法,人民享有罷免權,下列何者卻是依法不能罷免?(A)鄉公所科長(B)國中校長(C)監察委員(D)經濟部長(E)總統
- 圖4是一幅漫畫,描繪西方人眼中1960年代的世局。根據歷史知識,這幅漫畫冠上怎樣的標題最恰當? (A)阿拉伯與以色列爭執,使德國陷於兩難(B)石油危機爆發,西方工業發展受到重挫(C)美國利用以
- 西方近代的民權思想,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下列那一個國家人民的權利最先獲得保障?(A)獨立戰爭後的美國(B)光榮革命後的英國(C)大革命後的法國(D)社會主義革命後的俄國
- 一位女士回憶某一事件說:「當時全家被困在政治孤島之中,物資極度缺乏,連牛奶、衛生紙及冬天取暖用的煤,都是美軍利用飛機,搭起空中橋樑運送進來。這種生活大概持續了一年,直到蘇聯軍隊解除封鎖,情況才得
- 以下是1930年代一位領袖的演講:「我國人民必須從既無希望又無秩序的國際主義中解放出來,接受一種有意識、有步驟的狂熱民族主義的教育……。其次,應該使我國人民擺脫荒謬的議會主義,教導他們與民主的瘋
- 資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談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時,指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資料二:二十世紀初,法國一位研究古代
- 圖6 為1990年時日本對鄰近國家和世界主要地區的貿易額,請根據該圖判斷下列敘述中哪一項是正確的? (A)對歐洲共同體各國的總貿易順差量遠大於對美國的順差量(B)對「亞洲四小龍」都是出超(C)
- 實行民主立憲的國家,當民意代表引用新聞媒體的報導質詢官員的私德時,政府官員選擇與媒體對簿公堂,而不對民意代表興訟的原因何在?(A)媒體負有隱惡揚善的社會責任(B)司法會與行政一體而懲處媒體(C)
- 西元1927年7月16日,上海《字林西報》有一幅漫畫(圖3),諷刺某方勢力的大手緊緊抓住上海、壓榨上海:對煙草課以百分之五十的稅、對煤炭課以百分之十的稅、奢侈品課以百分之二點五的稅、出口課以百分
-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將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比喻成「房屋的建造者與住屋的人」、「餐廳的廚師與食用的客人」,這些比喻與下列那些政治主張有關?(A)權能區分(B)間接民權(C)均權
- 十八世紀一位英國學者針對「圈地運動」前後的變化,指出:「過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農民,靠自己耕種土地的產品和公有地上放養的羊、家禽、豬等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幾乎不必向市場購買。如果土地落到少數
- 一本書提到這樣的情節:「十九世紀末,一位西藏喇嘛在錫金大吉嶺的街頭行走,迎面走來了一位英國婦女,由一位英國青年護送。按照西藏的倫理,婦女應該讓路給男人,尤其是喇嘛。所以這位西藏喇嘛沒有讓開,倒反
- 依據三權分立的原則,中央政府的行政機關應如何行政?(A)依執政黨的黨綱行政(B)依民意調查的結果行政(C)依執政黨黨魁的意志行政(D)依立法院通過的法律行政
- 有一本清代史書蒐集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料依序排列如下:「自洪武至弘治年間,朝廷風氣淳實,提出的建言大都很公正,較少偏激。」「萬曆中,張居正攬權,官員不敢提出批評;萬曆末,皇帝怠於政事,朝廷大臣言論
- 十九世紀後期,帝國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有關這個階段的敘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A)這是工業革命擴張促成的結果(B)帝國主義者自以為把進步文明帶給被殖民者(C)從事新帝國主義擴張的都是歐洲
- 一本歷史書討論某次戰爭爆發時,某國軍隊的組成狀況是:在每100個動員的士兵裡,有25人講日耳曼語,22人講馬札兒語,12人講捷克語,9人講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8人講波蘭語,7人講烏克蘭語,7
- 兩位政治領袖討論戰爭可能的演變:甲說:「不合作的方式用在印度也許是對的,但我只希望你能動員印度國民參戰,一起打敗日本、德國。在戰後的和會上,我可以提出讓印度出席,共同為爭取印度的獨立自由而努力。
- 依民國89年第六次修憲增修條文,國民大會代表應由何種方式產生?(A)職業團體推選(B)委託總統遴選(C)比例代表選舉(D)區域代表普選
- 清朝中葉以迄民國初年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於西方文化的挑戰,各有不同的回應,請問下列那些立場與中山先生的理念相符?(A)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B)外國之長,率皆源自中國(C)徹底揚棄中國的陋習,全盤
- 中國近代史上,那些舉動是以「獨立」為手段,卻是行日後領土復合之準備?(A)唐景崧成立台灣民主國(B)武昌起義,黎元洪宣布獨立(C)溥儀於東北成立滿州國(D)唐繼堯組護國軍,宣布雲南獨立(E)庫倫
- 西方史家曾經稱文藝復興之前的「中古時代」為「黑暗時代」。幾位同學針對這個概念提出看法,請你指出最恰當的說法:(A)東羅馬帝國的史家認為「蠻族」入侵歐洲後,世界文化淪喪,所以有「黑暗時代」的說法(
- 政黨輪替後,許多部會首長易人。我國法律對於卸任部會首長有何規範?(A)不得立即擔任新政府部長(B)不得立即轉任大學教職(C)不得立即擔任政黨專任職務(D)不得立即轉任原主管業務之民間營利事業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