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稱為「典型的警察政治」的原因為何?
(A)警察服務百姓
(B)警察行政效率高
(C)警察強有力地控制臺灣社會
(D)警察公正廉潔。
(A)警察服務百姓
(B)警察行政效率高
(C)警察強有力地控制臺灣社會
(D)警察公正廉潔。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甲)苗栗事件(乙)西來庵事件(丙)霧社事件。上列是有關日本人與臺人之間的重大衝突事件,依照發生地點,由北向南排列為何?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 臺灣總督府為了掠奪山地的樟腦與林木資源,因而強迫原住民服勞役,又以軍事鎮壓的方式來對付不服從的部落,終於在西元1930年爆發哪個事件? (A)霧社事件 (B)西來庵事件 (C)苗栗事件 (D)戴
- 在苗栗市內有一個「福星山公園」,這是為了紀念抗日英雄羅福星而命名。請問:羅福星與下列哪一抗日事件有關? (A)霧社事件 (B)苗栗事件 (C)西來庵事件 (D)成立臺灣民主國。
-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臺灣紳民共組「臺灣民主國」展開抗日行動,下列何者為其中重要代表人物? (A)劉銘傳、丘逢甲 (B)余清芳、劉永福 (C)唐景崧、丘逢甲 (D)丘逢甲、羅福星。
- 如圖,臺灣民主國的國旗是「藍地黃虎旗」,但臺灣並不產老虎,為何要以虎旗作為國旗? (A)老虎勇猛足以要求人民勇敢抗日 (B)其實臺灣也產老虎,只是數量較少 (C)日人普遍懼怕老虎,可以動嚇日本
- 臺灣割讓給日本初期,臺灣人民是如何來面對日本接收? (A)對於是否日本接收,毫不關心 (B)聯合俄、德、法等大國干涉 (C)成立新國家來抗拒日本接收 (D)歡心鼓舞地迎接日本來臺。
- 清廷在戰爭中敗於日本,而被迫簽訂下列哪個條約,將臺灣、澎湖等地割讓?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
- 中國遠古時代有許多的傳說故事,關於這些傳說故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才正確? (A)三皇的傳說反映當時已有國家組織的發展 (B)五帝的傳說反映中國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的演進過程 (C)黃帝的傳說反映王位
- 一千斤頂螺桿為 M40 雙線螺紋,螺距為 5mm,於把手長 60cm 位置處施以 15 牛頓(N)的作用力,若不計摩擦力,則能上舉多少牛頓(N)之荷重?(A) 360π (B) 1800π
- 若有兩彈簧其常數分別為 k1 及 k2,當兩彈簧串聯使用時,其總彈簧常數 k 應為何?(A) k=k1+k2 (B) 1/k=k1+k2(C) 1/k=1/k1+1/k2 (D) k=1/k1+
內容推薦
- 如圖,臺灣新民報報導了日治時期某個抗日事件。標題:「討伐軍用新式戰術進攻,蕃人出死力頑強抵抗」,在這個事件後,造成了怎麼樣的影響? (A)臺灣民主國因此失敗 (B)促使臺灣知識分子投入社會運
-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有效控制與統治臺灣社會,採取保甲制度配合警察執行各種統治工作。請問:有關日治時期的保甲制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制度最早由日本內地傳入 (B)此制度促進臺、日間資金與商
- 日治初期,總督府聘請許多專家、學者對臺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其主要目的為何? (A)提倡臺灣人學術研究風氣 (B)使日本人了解臺灣,以便有效統治和開發 (C)讓臺灣人更加認識自己生長
- 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控制地方的組織。當時一位保正負責管理多少戶居民?(A)十戶 (B)一百戶 (C)一千戶 (D)因地而異。
- 日治時期,民間設置一組織,協助警察達成社會控制,並作為鎮壓抗日的重要主力。請問:該機構應該是指下列何者? (A)救國團 (B)民防團 (C)壯丁團 (D)地方團練。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瀰漫民族自決的思潮,臺灣總督府於是實施何種政策來因應? (A)皇民化運動 (B)無方針主義 (C)內地延長主義 (D)推動基礎建設。
- 西元1937年後,日本展開侵華戰爭,並將日本文化強勢融入臺灣社會。下列哪件事應該是此一時期所呈現的景象? (A)阿一與姐姐阿二穿著唐裝到學校上漢語課 (B)阿三在報刊上看到霧社原住民遭受日軍的
- 一本敘述臺灣日治時期的書籍,某章節穿插著如附圖的漫畫,根據漫畫對話內容判斷,這個章節應該是介紹哪個時期的社會狀況? (A)皇民化運動時期 (B)無方針主義時期 (C)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D
- 隨著皇民化運動的展開,臺人使用日語漸趨普及,也使得日語逐漸融入臺灣本土語言當中,但下列哪一個詞語並非受到日語的影響?(A)壽司 (B)歐爸 (C)歐吉桑 (D)沙西米
- 臺灣在日治時期,產業能夠振興,投資環境能夠改善,基礎建設能夠進行,是因何人擔任民政長官? (A)磯永吉 (B)八田與一 (C)莫那魯道 (D)後藤新平。
- 由於日本政府在殖民臺灣期間完成了不少基礎建設,為日後國民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請問:日本在臺灣完成這些基礎建設的主要目的為何? (A)鼓勵日人移民到臺灣 (B)讓臺灣人民感受被日本殖民的好處
- 下圖為西元1896~1906年臺灣財政收支圖,從圖中看來,當時總督府在臺灣的財政收入,經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便轉虧為盈,收入也逐年增加。請問:此情形的主要原因為何? (A)推動基礎建設 (B
- 臺灣在1905年進行首次戶口普查,約300萬人,至1940年時近600萬人,增加近一倍的人口,人口的快速增加可以作許多推論,但下列何者推論已經是太過了?(A)日治時期臺灣的糧食充足,足以養活更
- 阿里山小火車在日治時期原本是運送木材之用,時至今日已成為嘉義地區一項重要的觀光產業。請問:阿里山小火車的出現,與總督府的哪項政策有關? (A)專賣制度 (B)金融整頓 (C)林野調查 (D)戶
- 在一本介紹臺灣紙幣的書上,有一張如下圖的紙幣,紙幣上印有「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和「臺灣銀行券」等字樣。請問:關於這張紙幣,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是日治時期時的紙幣 (B)由臺灣第一個
- 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設計建造哪一項水利工作,對臺灣農作貢獻極大?(A)瑠公圳 (B)八堡圳 (C)曹公圳 (D)嘉南大圳
- 有關臺灣民間俗諺「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解釋,下列何者敘述正確?(A)保障資本家利潤,成就臺灣「糖業王國」 (B)保障收購價格,臺灣蔗農利益始受到保護 (C)壓低採收價格,臺灣人民才可以享受
- 翻開臺灣鐵路發展史,從清領時期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對於臺灣交通運輸方面有極大的助益。下列關於臺灣鐵路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丁日昌是臺灣最早興建鐵路的總督 (B)清領時期已完成從臺北到
- 總督府為了使鐵路交通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脈,自西元1899年開始,展開縱貫鐵路的延長工程,並陸續增築支線和東部線。請問:下列哪條路線並非當時修築的? (A)宜蘭線 (B)南迴線 (C)臺東
- 阿六在日治時期到臺灣旅遊,若他想參觀剛完成整建的港口,人在新竹的他可以搭火車到哪一站,以就近參觀? (A)基隆 (B)新竹 (C)臺中 (D)高雄。
- 阿七是一位日治時期的臺灣農民,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他的謀生方式? (A)大量種植番薯透過郊商外銷日本 (B)在街上叫賣自己提煉的樟腦 (C)將自己種的稻米高價賣給洋行 (D)在糖廠的要求下,負責
- 日治前期,總督府實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下列哪一項作法並非當時的施政?(A)發展新式製糖業 (B)改良稻作 (C)興建水利工程 (D)興建水力發電所
- 西元1934年,日本推動臺灣的工業化措施,下列何項建設的完工使得工業動力大幅增加? (A)嘉南大圳 (B)翡翠水庫 (C)石門水庫 (D)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 日本殖民統治不久,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基本經濟政策,臺灣主要的農業生產作物是指何? (A)茶和樟腦 (B)茶和蔗糖 (C)稻米和茶 (D)稻米和蔗糖。
- 一九三○年代以後,日本的南進政策是以何地作為基地? (A)菲律賓 (B)關島 (C)臺灣 (D)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