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4.《阿 Q 正傳》是他改造國民靈魂理想的成功藝術實踐。在這篇小說中,他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阿 Q 這個不覺悟的落後農民形象中。所謂「精神勝利法」,簡言之,就是用精神上虛幻的勝利掩飾現實生活中的失敗。最使他痛心的是,阿 Q 不但諱言缺點,而且以醜驕人,連頭上的癩瘡疤都成了光榮的標誌。請問:這位作者是誰?
(A)吳虞
(B)陳獨秀
(C)魯迅
(D)胡適。
(A)吳虞
(B)陳獨秀
(C)魯迅
(D)胡適。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題組】豐田汽車是唯一入全球十大品牌價值的亞洲企業,它的「豐田生產方式」造就了它在全球無可取代的地位。許多企業運用機器自動化與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讓產品製程縮短且精確。請問哪些項目可增加豐田企業的人
- 有關匯率與國際收支、國際貿易的敘述,何者正確?(甲)匯率是指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匯率升高,代表本國貨幣貶值;(乙)本國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丙)外匯的主要需求者為出口商;(丁)國際
- 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說:「甘蔗糖業的歷史,就是殖民的歷史。」臺灣民諺也說:「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請回想日治時代臺灣糖業的發展,並思考其反應的時代意義為何?(A)日治時代臺灣糖業的發展,受政
- 下列關於「臨時約法」與「新約法」的比較,何者正確? (A)前者是約束袁世凱的野心,後者擴充袁世凱的權力(B)兩者都公布在民國元年 (C)前者是國會制定的,後者是臨時參議院制定的 (D)前者屬總統
- 【題組】根據資料二,請問「再次陷入戰亂」是下列哪一場戰亂所造成? (A)中原大戰 (B)二次革命 (C)護國軍戰爭 (D)清黨事件。
- 國民黨經過多次的權力鬥爭與改組,「寧漢分裂」是一次重要的事件,下列何者正確? (A)蔣介石主張清黨,以減少共黨對於國民黨的影響 (B)寧、漢分別指南京和武漢 (C) 1927 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
- 以下有關「國際收支」的敘述,何者正確?(甲)是指一個國家全體居民,在一年之內所有對內、對外經濟交易的總紀錄;(乙)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 1993 年的分類,國際收支分為經常帳、資本帳與
- 中古時代的西歐與東羅馬帝國的比較,下列何者敘述正確?(A)政治上:前者為政教合一的體制;後者為統一帝國(B)經濟上:前者為以物易物的原始經濟;後者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城市文明(C)宗教上:前者為羅
- 「因為有此種新媒體的報導,一般普羅大眾(包括文盲)才知道國家正在發生的大事,促成國家一體感與危機意識。」此刊物可能是? (A)良友畫報 (B)點石齋畫報 (C)東方雜誌 (D)小說月報
- ※ 資料一:這段期間工商業發達,開礦、棉紡織都有很好的發展。而在交通方面,特別是黃河以南的公路,對於各地的交通聯絡都有很好的貢獻。資料二:歷經戰亂的中國,終於統一了。但是為了解決過剩的兵力進行了裁軍計
內容推薦
- 1913 年的一份文件:「民國肇造以來,凡吾國民,莫不欲達真正共和目的。……暗殺元勳;弁髦(漠視)約法,而擅借巨款。……近復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讎,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
- 有關甲午戰爭的意義與影響,正確的是? (A)孫文在甲午戰爭前夕,曾上書李鴻章但無回應 (B)甲午戰爭引發清朝第一次知識分子的請願運動,即「公車上書」 (C)甲午戰敗後,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D
- 生活在 1889 年的愛眉小姐是上海的摩登女孩,請問:她的休閒生活可能有下列何種情景? (A)從來沒有聽過說書,因為茶館和說書、戲園已經從上海絕跡 (B)看《良友畫報》打發等人的時間 (C)愛看
- 下表為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比較,哪些是正確的?
- 下列何者不是開港對臺灣所造成的影響?(A)郊商興起,成為新興的社會領導階層;(B)臺灣經濟重心由南部轉移到北部;(C)客家人經濟地位的提升;(D)原住民的東移。
- 梁啟超早年鼓吹君主立憲的政治理念,在民國成立之後,改為領導政黨以實踐其政治關懷。請問下列有關梁啟超政治生涯的敘述,正確的是? (A)1913 年梁啟超領導國民黨 (B)梁啟超早年與康有為共同策劃
- 四、非選擇題 (每個答案 1 分 共 10 分)民初蔡元培所寫輓聯:「保障共和,應與松坡(蔡鍔)同不朽;宣傳歐化,不因南海(康有為)讓當仁。」請問:【題組】(1)此輓聯所寫是指何人?
- 【題組】有關「生產可能曲線」的敘述,下列敘述哪些是錯誤的? (複選)(A)生產可能曲線凹向原點是因機會成本遞增,即為了要多生產1個單位的餅乾所必須放棄生產巧克力的數量,會隨著餅乾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 民初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很大,除了五四運動之外,下列哪一個事件與新文化的發展有關? (A)共產主義的引進 (B)新式學堂的設立 (C)後現代主義風潮的流行 (D)理學的產生。
- 表一是 1912 年到 1921 年間有關臺灣的一項統計,這個表的主題應當為何? (A)適齡學童的就學率 (B)家用電話的普及率(C)人口成長的年增率 (D)日人占臺灣人口比
- 依據下方左圖:由 A-B-C-D-E 變化來看經濟景氣循環,橫軸為時間,縱軸為 GDP。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由 A-B 和 D-E 都是經濟開始蕭條時期,應減少供給 (B) 由 B-C
- 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事件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民初有一位軍人,他本身和革命事業毫無關係,卻因緣際會地成為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甚至擔任民國總統,請問這個人是誰? (A)段祺瑞(B)黎元洪(C)孫
-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具有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等專制獨裁權力,是根據下列哪一項法令? (A)保甲條例 (B)匪徒刑罰令 (C)六三法 (D)三段警備制。
- 江元想做一份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發展情形的作業,其中他整理了有關臺灣教育發展的論述如下:甲:「推廣日語,採行『日臺共學制』,貫徹同化政策。」乙:「取消漢語、書房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強制普及日語。」
- 【題組】(2)文中「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是指何事?
- 在某次事件中可以看到:四川各族人民、各階層的人士紛紛加入鬥爭的行列;教師、學生、農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羌族、基督教徒、僧尼、道士等以各種形式集會演說,呼號奔走,掀起群眾性的反帝愛國主義熱潮
- 【題組】(2)此次事件爆發是因為清廷推動哪一政策而引起的?
- 日本原來對臺的政策是「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但是到了哪一事情發生後開始積極將臺灣工業化?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日俄戰爭 (D)中日八年戰爭。
- 不僅畢生以醫道救人,診治人的肉體,而且以文學的良知,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權,喚醒被壓迫者的靈魂。因此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此段論述是指何人? (A)林獻堂 (B)蔣渭水 (C)賴和 (D)楊逵。
- 【題組】承上題,B 地區則成為何國的勢力範圍?(7)請填國家名
- 占領臺灣時期的日本社會與當時的臺灣社會,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在追求民族的獨立,後者在追求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 (B)前者在追求足以與歐美列強競爭的國家實力,後者追求民族解放
-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著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做無病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請問:【題組】(1)此段話
- 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二千~四百年前,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他們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屬於臺灣史前的鐵器時代。十三行人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仍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
- 此對聯係曾任臺防唐景崧所寫:「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此對聯是指何人? (A)鄭成功 (B)鄭經 (C)陳永華 (D
- 孫中山到軍校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此軍校在當時不僅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亦匯集了全國有軍事才能的人。但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