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民初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很大,除了五四運動之外,下列哪一個事件與新文化的發展有關?
(A)共產主義的引進
(B)新式學堂的設立
(C)後現代主義風潮的流行
(D)理學的產生。
(A)共產主義的引進
(B)新式學堂的設立
(C)後現代主義風潮的流行
(D)理學的產生。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四、非選擇題 (每個答案 1 分 共 10 分)民初蔡元培所寫輓聯:「保障共和,應與松坡(蔡鍔)同不朽;宣傳歐化,不因南海(康有為)讓當仁。」請問:【題組】(1)此輓聯所寫是指何人?
- 梁啟超早年鼓吹君主立憲的政治理念,在民國成立之後,改為領導政黨以實踐其政治關懷。請問下列有關梁啟超政治生涯的敘述,正確的是? (A)1913 年梁啟超領導國民黨 (B)梁啟超早年與康有為共同策劃
- 下列何者不是開港對臺灣所造成的影響?(A)郊商興起,成為新興的社會領導階層;(B)臺灣經濟重心由南部轉移到北部;(C)客家人經濟地位的提升;(D)原住民的東移。
- 下表為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比較,哪些是正確的?
- 生活在 1889 年的愛眉小姐是上海的摩登女孩,請問:她的休閒生活可能有下列何種情景? (A)從來沒有聽過說書,因為茶館和說書、戲園已經從上海絕跡 (B)看《良友畫報》打發等人的時間 (C)愛看
- 有關甲午戰爭的意義與影響,正確的是? (A)孫文在甲午戰爭前夕,曾上書李鴻章但無回應 (B)甲午戰爭引發清朝第一次知識分子的請願運動,即「公車上書」 (C)甲午戰敗後,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D
- 1913 年的一份文件:「民國肇造以來,凡吾國民,莫不欲達真正共和目的。……暗殺元勳;弁髦(漠視)約法,而擅借巨款。……近復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讎,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
- 日本曾經有「臺灣賣卻論」的想法,因為當時日本每年對臺灣的財政負擔(每年七百萬圓的補助金),使日本輿論認為臺灣殖民地對於日本是一種「奢侈」,請問:這樣的言論出現在日本治臺的何時?(A)1895年
- 《阿 Q 正傳》是他改造國民靈魂理想的成功藝術實踐。在這篇小說中,他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阿 Q 這個不覺悟的落後農民形象中。所謂「精神勝利法」,簡言之,就是用精神
- 三、多重選擇題 (5 題 每題 2 分 共 10 分)民初軍閥有哪些共同點? (A)壯大自己的力量並打擊不同派系的軍閥 (B)積極建設民主共和的現代國家 (C)對於占領區內的經濟收益通常會據為己
內容推薦
- 依據下方左圖:由 A-B-C-D-E 變化來看經濟景氣循環,橫軸為時間,縱軸為 GDP。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由 A-B 和 D-E 都是經濟開始蕭條時期,應減少供給 (B) 由 B-C
- 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事件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民初有一位軍人,他本身和革命事業毫無關係,卻因緣際會地成為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甚至擔任民國總統,請問這個人是誰? (A)段祺瑞(B)黎元洪(C)孫
-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具有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等專制獨裁權力,是根據下列哪一項法令? (A)保甲條例 (B)匪徒刑罰令 (C)六三法 (D)三段警備制。
- 江元想做一份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發展情形的作業,其中他整理了有關臺灣教育發展的論述如下:甲:「推廣日語,採行『日臺共學制』,貫徹同化政策。」乙:「取消漢語、書房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強制普及日語。」
- 【題組】(2)文中「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是指何事?
- 在某次事件中可以看到:四川各族人民、各階層的人士紛紛加入鬥爭的行列;教師、學生、農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羌族、基督教徒、僧尼、道士等以各種形式集會演說,呼號奔走,掀起群眾性的反帝愛國主義熱潮
- 【題組】(2)此次事件爆發是因為清廷推動哪一政策而引起的?
- 日本原來對臺的政策是「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但是到了哪一事情發生後開始積極將臺灣工業化?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日俄戰爭 (D)中日八年戰爭。
- 不僅畢生以醫道救人,診治人的肉體,而且以文學的良知,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權,喚醒被壓迫者的靈魂。因此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此段論述是指何人? (A)林獻堂 (B)蔣渭水 (C)賴和 (D)楊逵。
- 【題組】承上題,B 地區則成為何國的勢力範圍?(7)請填國家名
- 占領臺灣時期的日本社會與當時的臺灣社會,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在追求民族的獨立,後者在追求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 (B)前者在追求足以與歐美列強競爭的國家實力,後者追求民族解放
-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著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做無病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請問:【題組】(1)此段話
- 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二千~四百年前,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他們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屬於臺灣史前的鐵器時代。十三行人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仍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
- 此對聯係曾任臺防唐景崧所寫:「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此對聯是指何人? (A)鄭成功 (B)鄭經 (C)陳永華 (D
- 孫中山到軍校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此軍校在當時不僅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亦匯集了全國有軍事才能的人。但在北
- 臺灣地區研究史前文化,特重遺址、遺物的考證,下列有關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敘述何者正確? (A)臺東長濱文化,當時可能有聚落,且過著農業生活 (B)臺北八里鄉的大坌坑文化,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已
- 在今日的烏山頭水庫內,有一座銅像,造型相當特別,銅像眼睛望去的地方正好是大壩,這座銅像在1917年送達這裡的,還被視為是臺灣公共藝術的開始。請問:這座銅像人物是 (A)八田與一 (B)後藤新平
- 根據英人李斯所著臺灣島史的記載:「(荷蘭人)田野拓殖的困難在缺乏可供勞動的家畜,因臺灣土番(西拉雅族)沒有飼養牛馬,東印度公司以貸款……購牛隻交給蕭壠村民豢養」;又魏源康熙勘定臺灣記描述閩人在崇
- 在台灣國際競爭時期,某一國提督向另ㄧ國提督下ㄧ封「挑戰書」,寫著:「本提督今天將派出強大的海軍艦隊,向閣下要回你們駐守的雞籠、滬尾二城。不過按照基督教國家的習慣,開戰之前必須先通知對方。希望閣下
- 【題組】(2)蘇聯教員離開學校的原因為何?
- 【題組】(2)此段話應在民國 6 年發表於什麼刊物上?
- 施琅「邊患宜靖疏」謂「伏思賊黨盤踞臺灣,沃野千里,糧食匪缺,上通日本下達呂宋、廣南等處,火藥軍器之需,布帛服用之物,貿易備具」以一個敵手的眼光,仍可見鄭成功能整軍經武,與滿清抗衡,主要是靠其(A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三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 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 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
- 俄國趁著兩次英法聯軍之役蠶食鯨吞了哪兩個地區?【題組】(2)
- 在鄭成功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之前,曾有那些勢力到臺灣發展? (A) 顏思齊、鄭芝龍等海盜集團曾在臺灣居住 (B) 西班牙較荷蘭早入據臺灣,在基隆、淡水等地建立殖民地 (C) 荷蘭在臺灣南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