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臺灣文教風氣的盛行,大約開展於哪個時 候?
(A)荷據 時期
(B)鄭氏時 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A)荷據 時期
(B)鄭氏時 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1),B(8),C(10),D(1),E(0)
內容推薦
- 清領初期,臺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其主要原因為何? (A)男子開墾事務繁重,多染病早逝 (B)清廷頒布渡臺禁令(C)臺灣平埔族禁止女性來臺 (D)開墾工作繁重,不適合女性來臺。
- 在電磁閥或繼電器線圈上常並聯一逆偏之二極體,其功能為:(A)整流(B)限制電流大小(C)過電壓保護(D)當線圈電流中斷時,提供繼電器線圈之能量釋放迴路
- 清領時期,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原因,下列何者不包含在內?(A)軍紀敗壞 (B)祕密結社盛行 (C)族群問題複雜 (D)外國勢力煽動。
- 採用交流變極多速電動吊貨機,當操作手柄以高速到停俥時,一般採用三階段制動,其制動過程為何?(A)電磁制動→能耗制動→機械制動(B)再生制動→機械制動→能耗制動(C)再生制動→能耗制動與機械制動→機
- 關於電動吊貨機的電機與控制設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不需設置過載、缺相等保護裝置(B)應採用防水式電機(C)一般只採用電氣制動,不使用電磁制動器(D)電機起動加速過程不需控制
- 清領時期,臺灣第一位藉著醫療服務來傳教的傳教士是何人? (A)馬偕 (B)馬雅各 (C)韋麻郎 (D)朱一貴。
- 依據專家之研究 90%的事故原因為 (A)人為(B)地震(C)自然(D)機械。
- 單相感應電動機如不加起動繞組,當通入單相交流電時,其轉矩為何?(A)額定轉矩(B)小於額定轉矩(C)大於額定轉矩(D)零
- 14如附圖,小明全家由臺北松山機場搭飛機到蘭嶼,飛機若直飛,沿途將飛越下列地區,請依飛越的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甲)中央山脈 (乙)雪山山脈 (丙)海岸山脈 (丁)花東縱谷的上空 (A)
- ( )(2)臺灣原住民族群很多,各族的社會組織差異甚大,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達悟族的漁團組織,是與經濟生活有密切相關 (B)排灣族的氏族組織社會,公共事務皆由部落首長執行 (C)鄒族是屬
內容推薦
- 從下列何事中可以得知,在清領時期臺灣的文教風氣已逐漸開展? (A)宗族組織普遍設立 (B)書院、民學林立 (C)廟宇眾多 (D)臺灣設省。
- 清領時期,西方傳教士得以來到臺灣傳教,主要的原因為何? (A)臺灣設省,開放傳教 (B)清朝禁止於中國內地傳教,傳教士退而求其次到臺灣 (C)英法聯軍戰敗,臺灣開港通商 (D)清朝海禁政策失敗
- 二極體逆偏時會:(A)阻止電流(B)放大電壓(C)有低阻抗(D)有低電壓降
- 下列何者不是臺灣開港通商後所形成的社會景象? (A)大稻埕茶葉加工區,茶香處處 (B)港口洋行成立,安平外商雲集 (C)臺南府城設立郊商,貿易興盛(D)傳教士來臺設立學校、從事醫療。
- 面對日益增加的垃圾所造成的問題,下列何者對減少垃圾的量最有幫助?(A)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B)以紙類製品代替塑膠製品(C)建造焚化爐,減少垃圾體積(D)惜物惜福,減少垃圾的產生。
- 宗教祭祀通常具有歷史傳承的現象。若今日小芸到苗栗的客家庄參觀旅行,小芸最有機會在當地看到祭拜哪位神明的廟宇? (A)開漳聖王 (B)保生大帝 (C)三山國王 (D)延平郡王。
- 清領時期在宗族祭祀上,一開始是以祭拜何種對象為主? (A)唐山祖 (B)開臺祖 (C)媽祖 (D)三山國王。
- 場效電晶體(FET)之共吸放大電路(Common drain amplifier)其作用相當於下列雙接面電晶體(BJT)的何種放大電路?(A)共射放大電路(CE)(B)共基放大電路(CB)(C)
- 清領前期,清政府頒布渡臺禁令的背景為何? (A)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B)防止海盜侵擾 (C)防止日本軍隊的入侵 (D)防止漢番衝突。
- 設X、Y、Z 分別代表三種相異之元素,若下列為已均衡之化學反應式:XZ2+2Y → 2甲+X,則依據道耳吞之原子說,甲的化學式為下列何者?(A)YZ (B)YZ(C)Y2Z (D)Y2Z2。
- 清康熙年間,清廷所頒行的「渡臺禁令」,其性質為何? (A)禁止所有漢人渡臺(B)即為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C)禁止內地人民攜眷渡臺 (D)凡單身者,不須取得官廳的許可證照。
- 清領時期,臺灣出現許多的「羅漢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為何? (A)西方傳教士的影響 (B)清廷遣送罪犯至臺灣(C)渡臺禁令影響 (D)反清戰爭所造成。
- PT-100溫度感測器之特性為何?(A)溫度為0K時之電阻為100歐姆(B)溫度為0℃時之電阻為100歐姆(C)溫度為100℃時之電阻為100歐姆(D)溫度為100K時之電阻為100歐姆
- 清領前期來臺的漢人主要從事土地的開墾,與原住民時常發生衝突。清廷於是劃定番界,將原住民與漢人隔離。由此項措施,反映了下列哪一情形? (A)清廷治理臺灣的態度 (B)臺灣住民的複雜 (C)臺灣人
- x、y為實數,若|x + 2y − 7| + |2x − y − 4| + |3x − y + k| = 0有解,試求 k 值為何?(A) 3 (B) 2 (C) −4 (D) −7
- 清廷對於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其處理的基本態度為何? (A)積極處理兩者之間的糾紛 (B)劃定番界,禁止漢人進入原住民地區開墾,但政策未落實 (C)設立漢界,禁止原住民進入漢人地區(D)積極
- 清朝從何時開始設立官員,管理原住民事務,並處理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A)十六世紀 (B)十七世紀 (C)十八世紀 (D)十九世紀。
- 清朝時期,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稱為什麼? (A)番界 (B)漢界 (C)山界(D)土界。
- 清領前期雖然制定「劃界封山」政策,但是番界卻不斷的往後退,這反映了哪一項事實? (A)原住民與漢人同化的程度不斷提高 (B)漢人入侵原住民活動區的情形日益嚴重 (C)原住民不願受清政府的統治
- 若 f(x) = (3x − 2)5 − 8(3x − 2)4 + 6(3x − 2)3 + 3(3x − 2)2 + 29(3x − 2) + 20,則f(x)除以(x − 3)之餘式為何?
- 清領時期,臺灣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說法,顯示當時社會治安的紊亂。造成當時社會不安的原因為何?(A)複雜的族群問題 (B)女多於男 (C)外國勢力入侵 (D)嚴明的軍紀。
- 有關清領時期,清廷頒布的渡臺禁令,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渡臺證照費用昂貴 (B)渡臺手續繁複 (C)僅能攜帶一位女性家眷 (D)移民偷渡臺灣的情形普遍。
- 為求一個線性非時變系統之穩態誤差,可應用下列那一個定理?(A)初值定理(Initial-valued theorem)(B)終值定理(Final-valued theorem)(C)平均值定理(
- 使用孔口板(Orifice place)作為管路系統的流量量測裝置,若孔口板前後之壓力差為△P,流量為Q,則兩者關係以何者為正確?
- ∆ABC中,A(3,2),B(6,5),C(3,8),又 D 為BC之中點,試求直線 AD 之斜率為何?(A) 3(B)9/2(C)13/2(D)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