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0. 清領前期,清政府頒布渡臺禁令的背景為何?
(A)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B)防止海盜侵擾
(C)防止日本軍隊的入侵
(D)防止漢番衝突。
(A)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B)防止海盜侵擾
(C)防止日本軍隊的入侵
(D)防止漢番衝突。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28571
統計:A(29),B(4),C(0),D(0),E(0)
內容推薦
- 清領時期在宗族祭祀上,一開始是以祭拜何種對象為主? (A)唐山祖 (B)開臺祖 (C)媽祖 (D)三山國王。
- 宗教祭祀通常具有歷史傳承的現象。若今日小芸到苗栗的客家庄參觀旅行,小芸最有機會在當地看到祭拜哪位神明的廟宇? (A)開漳聖王 (B)保生大帝 (C)三山國王 (D)延平郡王。
- 面對日益增加的垃圾所造成的問題,下列何者對減少垃圾的量最有幫助?(A)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B)以紙類製品代替塑膠製品(C)建造焚化爐,減少垃圾體積(D)惜物惜福,減少垃圾的產生。
- 下列何者不是臺灣開港通商後所形成的社會景象? (A)大稻埕茶葉加工區,茶香處處 (B)港口洋行成立,安平外商雲集 (C)臺南府城設立郊商,貿易興盛(D)傳教士來臺設立學校、從事醫療。
- 二極體逆偏時會:(A)阻止電流(B)放大電壓(C)有低阻抗(D)有低電壓降
- 清領時期,西方傳教士得以來到臺灣傳教,主要的原因為何? (A)臺灣設省,開放傳教 (B)清朝禁止於中國內地傳教,傳教士退而求其次到臺灣 (C)英法聯軍戰敗,臺灣開港通商 (D)清朝海禁政策失敗
- 從下列何事中可以得知,在清領時期臺灣的文教風氣已逐漸開展? (A)宗族組織普遍設立 (B)書院、民學林立 (C)廟宇眾多 (D)臺灣設省。
- 清領後期臺灣開港通商後,西方的宗教又再次傳入臺灣。下列有關清領後期與荷據時期的傳教情形,何者敘述正確?(A)兩者皆設立學校,藉以傳揚宗教教義(B)兩者皆集中在臺南地區傳教 (C)兩者皆以原住民
- 臺灣文教風氣的盛行,大約開展於哪個時 候? (A)荷據 時期 (B)鄭氏時 期(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 清領時期,移民臺灣的各族群所共同信仰的神明除觀音、關聖帝君外,尚有下列何 者? (A)開漳 聖王 (B)三山國 王(C)保生大帝 (D)媽祖。
內容推薦
- 清康熙年間,清廷所頒行的「渡臺禁令」,其性質為何? (A)禁止所有漢人渡臺(B)即為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C)禁止內地人民攜眷渡臺 (D)凡單身者,不須取得官廳的許可證照。
- 清領時期,臺灣出現許多的「羅漢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為何? (A)西方傳教士的影響 (B)清廷遣送罪犯至臺灣(C)渡臺禁令影響 (D)反清戰爭所造成。
- PT-100溫度感測器之特性為何?(A)溫度為0K時之電阻為100歐姆(B)溫度為0℃時之電阻為100歐姆(C)溫度為100℃時之電阻為100歐姆(D)溫度為100K時之電阻為100歐姆
- 清領前期來臺的漢人主要從事土地的開墾,與原住民時常發生衝突。清廷於是劃定番界,將原住民與漢人隔離。由此項措施,反映了下列哪一情形? (A)清廷治理臺灣的態度 (B)臺灣住民的複雜 (C)臺灣人
- x、y為實數,若|x + 2y − 7| + |2x − y − 4| + |3x − y + k| = 0有解,試求 k 值為何?(A) 3 (B) 2 (C) −4 (D) −7
- 清廷對於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其處理的基本態度為何? (A)積極處理兩者之間的糾紛 (B)劃定番界,禁止漢人進入原住民地區開墾,但政策未落實 (C)設立漢界,禁止原住民進入漢人地區(D)積極
- 清朝從何時開始設立官員,管理原住民事務,並處理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A)十六世紀 (B)十七世紀 (C)十八世紀 (D)十九世紀。
- 清朝時期,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稱為什麼? (A)番界 (B)漢界 (C)山界(D)土界。
- 清領前期雖然制定「劃界封山」政策,但是番界卻不斷的往後退,這反映了哪一項事實? (A)原住民與漢人同化的程度不斷提高 (B)漢人入侵原住民活動區的情形日益嚴重 (C)原住民不願受清政府的統治
- 若 f(x) = (3x − 2)5 − 8(3x − 2)4 + 6(3x − 2)3 + 3(3x − 2)2 + 29(3x − 2) + 20,則f(x)除以(x − 3)之餘式為何?
- 清領時期,臺灣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說法,顯示當時社會治安的紊亂。造成當時社會不安的原因為何?(A)複雜的族群問題 (B)女多於男 (C)外國勢力入侵 (D)嚴明的軍紀。
- 有關清領時期,清廷頒布的渡臺禁令,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渡臺證照費用昂貴 (B)渡臺手續繁複 (C)僅能攜帶一位女性家眷 (D)移民偷渡臺灣的情形普遍。
- 為求一個線性非時變系統之穩態誤差,可應用下列那一個定理?(A)初值定理(Initial-valued theorem)(B)終值定理(Final-valued theorem)(C)平均值定理(
- 使用孔口板(Orifice place)作為管路系統的流量量測裝置,若孔口板前後之壓力差為△P,流量為Q,則兩者關係以何者為正確?
- ∆ABC中,A(3,2),B(6,5),C(3,8),又 D 為BC之中點,試求直線 AD 之斜率為何?(A) 3(B)9/2(C)13/2(D)9/13
- 小昕在星期天參加一場演講會,演講的內容以郭懷一、朱一貴、林爽文等人的事件為主,引起熱烈的討論。由此推斷,這次演講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哪一項?(A)科舉選才的機會不均 (B)民間百姓的反抗事件 (
- 清領時期,漢人與原住民間的關係經常引起爭端,其衝突不斷的原因為何?(A)漢人經常越界侵擾原住民 (B)原住民經常偷襲漢人 (C)漢人與原住民婚姻觀念不同所導致 (D)清朝一直沒有設官治理原住民
- 船用之黏度控制系統中,可使用下列何種方式量測黏度?(A)量測燃油通過孔口板(Orifice plate)進、出口之壓力差(B)量測燃油之溫度(C)量測燃油之導電度(D)量測通過毛細管(Capil
- 圖為清領時期漢人移民臺灣圖,由此圖可出清領前期陸續移居來臺的漢人,大部分來自於哪兩省? (A)浙江、福建 (B)福建、廣東 (C)廣東、廣西 (D)雲南、貴州。
- 壓力補償型流量調整閥乃是在節流閥中附設 (A)回歸(B)定差壓(C)增壓(D)減壓 機構,使流量穩定。
- 清雍正年間,一位清廷官員向朝廷報告:「統計臺灣一府,只有中間臺灣府所屬的地區有夫妻、子女等社會關係,其他諸羅、彰化以上,一直到淡水、雞籠,統共婦女不及數百人。」造成此種社會景象,其背後原因可能
- 從「泉州人」、「漳州人」等概念,逐漸被「下港人」、「頂港人」所取代,由此可以看出什麼轉變? (A)祖籍意識強烈 (B)同鄉移民開始分居不同地區 (C)臺灣鄉土意識萌芽 (D)祖籍意識淡薄。
- 清領前期,臺灣社會經常發生械鬥、民變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吏治不良 (B)祖籍差異 (C)語言差異 (D)明朝遺民影響。
- 表(三)是流行於十九世紀的社會經濟學說,其中哪一學說屬於「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表(三)學說主張甲經濟活動受自然法則的支配,政府不應干預,干涉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乙為確保從海外市場獲得利潤
- 液壓傳動系統中,通過限流口的流量與下列何者無關 (A)流量係數(B)重力加速度(C)限流口截面(D)流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