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經濟學主要有兩個範疇,一為個體經濟學;一為總體經濟學。下列敘述何者屬於個體經濟學探討的問題?
(A)政府對工業區失業問題的探討
(B) 接受義務教育對勞工收入的影響
(C) 一個工廠決定要僱用多少勞工
(D)中央銀行遏止過度通貨膨脹。
(A)政府對工業區失業問題的探討
(B) 接受義務教育對勞工收入的影響
(C) 一個工廠決定要僱用多少勞工
(D)中央銀行遏止過度通貨膨脹。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0),C(5),D(0),E(0)
內容推薦
- 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後,對臺灣帶來何種衝擊? (A)樟腦的栽種迅速發展成重要產業,占輸出總額第一 (B)由於臺灣北部丘陵地適合種植茶葉,因而使臺灣北部生產力提升,經濟地位更形重要 (C)西方傳教士積
- ( )下列何者可以增加貨幣供給? (A)央行增加法定存款準備率 (B)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公債 (C)央行提高重貼現率 (D)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進公債
- 周幽王由於任用小人,寵信褒姒,引起犬戎入侵,最後逃出鎬京仍被敵人所殺。稍後其子被擁立為平王。請問這位新君主後來採什麼方式維繫王朝命脈? (A)實行變法革新,重振國威 (B)號召諸侯打退敵人,重返
- 下表是美國在 2004 年針對幾個國家的一項調查所做的統計,這個表的標題最可能是 (A)女性占全部就業人口比例 (B)全國人口的自然年增加率(C)主要民族占全國人口比例 (D)佛教徒占全國人口之
- 和去年相比,今年水果產量增加,所以若 S1 為去年水果供給,S2 為今年水果供給,不考慮其他因素下,附圖中哪一個是正確的?
- 清朝中期,可以發現在臺人不再以原鄉稱呼自己,而改以「頂港人」、「下港人」等稱呼。關於這個現象,該如何解釋才合理? (A)因為實施海禁,臺灣漢人因為無法返鄉,所以忘記祖籍 (B)這是臺灣從移墾社會
- ( )曉明在書店用特價180元買了1本小說,但實際上,他願意以不超過250元的價錢來購買這本小說,假設這本書原價為400元,則曉明的消費者剩餘等於 (A)70元 (B)150元 (C)220元
-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
- ( )請問右圖應是何時的臺灣行政區域圖? (A)清乾隆年間 (B)沈葆楨治臺時 (C)劉銘傳治臺時 (D)日治初期
- 下列標示之「視星等」,何者在地球上所見感受最亮? (A)-(B)+(C)-(D)不一定。
內容推薦
- 1920~1930年代,臺灣的政治抗爭、文化啟蒙運動興起,正確的敘述有 (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自決的思潮瀰漫全世界 (B)日本殖民政府致力於普及初等教育,並鼓勵臺人接受高等教育 (C)
- ( )日本為了在臺灣建立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工程」,曾經提出一項主張,內容為:「……旨在為工商業及公共事業……開發臺灣的富源,謀求經濟的發展,進而將營業範圍擴大到南洋地方及南洋諸島……同時逐漸為
- 生產可能曲線由原點向外凸出代表了機會成本: (A) 遞增 (B) 遞減 (C) 先遞增後遞減 (D) 先遞減後遞增。
- 社會區分階級是常見的現象,但依據的理論基礎各異。下列哪一社會階級的區分是建立在宗教理論上?(A)中國先秦時代 (B)古代希臘 (C)中古歐洲 (D)古代印度。
- 三、簡答題(共10分,請依題號順序將答案寫在答案卡背後)閱讀下列兩段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臺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先帝)神武遠屆,拓入版圖。(先帝)末年逆賊朱一貴倡亂攻陷府城及全臺各地,諸臣
- 依 19 世紀匈牙利詩人斐多菲˙山多爾的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看起來,下列何者為選擇自由的機會成本? (A) 生命 (B) 愛情 (C) 金錢 (D) 自由。
- 【題組】(2)資料一朱一貴起兵抗清,曾攻陷「府城」,當時的府城係指現今何地?(2分)
- 下列有關我們日常生活中「選擇」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當我們做選擇時,所放棄價值最高的部份,就是所得的利潤 (B) 相對於我們所做的各種選擇,金錢是所有選擇中最稀有的資源 (C) 我們日常
- 以下兩圖是1820-1840年間,中國海關一項進口物品的統計圖。根據你的歷史知識,該項物品指的是什麼?(A)樟腦 (B)鴉片 (C)蔗糖 (D)茶葉
- 如下圖為一生產可能曲線,若欲生產較多A,則放棄B的機會成本為: (A)遞增 (B)遞減 (C)先遞增而後遞減 (D)先遞減而後遞增。
-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請問:□□是指哪一個國家? (A)俄 (B)法 (C)日 (D)英。
- 下列有關近世知識分子對於西方文化的態度,何者 錯誤? (A)明末士人,以務實精神學習西方科技 (B)自強運動期間,已有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西方的制度文物 (C)晚清張之洞的中體西用之說,其實正是反映
- 關稅是發展國家經濟憑藉的重要利器,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的發展與關稅自主有很大的關連。請問:中國關稅自主權於何時收回? (A)民國初建立 (B) 黃金十年 (C) 五四運動 (D)抗戰勝利後。
- 在19世紀時中國開放港口對外貿易,關於這段演變的始末,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咸豐年間派遺林則徐至廣州查禁私菸 (B)此時與中國首先在貿易上發生糾紛者為日本 (C)南京條約及其附約被視為不平
- 北京市宣武區決定在北京菜市口東南角廣場修建戊戌六君子群雕,做為紀念哪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紀念地? (A)七七事變 (B)英法聯軍 (C)庚子事變 (D)百日維新。
- 下列哪一個趨勢圖,最足以顯示清朝自乾隆年間至太平天國起事前,人地關係的變化? (A) (B) (C) (D)
- 清末熱心立憲人士,轉而支持革命的原因是?(A)庚子之亂的刺激 (B)日俄戰爭的教訓 (C)清廷皇族內閣的成立 (D)保路風潮的興起。
- 下列哪一個趨勢圖,最足以顯示清朝自乾隆年間至太平天國起事前,人地關係的變化? (A) (B) (C) (D)
- 承上。何以割讓後的香港能在1997年歸還中國大陸?(A)瓜分風潮時期,港灣租借期更改為租期99年 (B)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殖民地反抗,和當時國民政府簽約 (C)訓政時期為表示友好,和中國約定
- 劉旗在構思一部電影劇本,故事描寫近代以來中國工業遭洋人控制的情況。劇中,一位鄉下青年到大城市謀生,看到洋人的工廠林立,中國人的工廠日減,最後,他進入一家洋人開設的工廠工作。這個故事的場景應該安排
- 國家動亂時,軍隊往往擴張。戰事結束後,政府必須裁軍,使青年投入生產及建設,並節省國防開支。有一份政府公報提到:「縮編軍費至國家總收入百分之四十為止」;復員之士兵則要輔導就學或就業,以免造成社會問
- 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帶給當代中國以及日後兩岸發展有密切關係。關於中共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聯俄容共的首次出現是在國共兩黨一同抗日時期 (B)西安事變後使 蔣中正決心全力剿共 (C)共產主
- 太平天國於1850年起於廣西金田村,勢力席捲於中國東南半壁。太平軍不僅在軍事上,更在思想、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挑戰當時既有的制度。下列所舉哪些是他們的主張?(甲)設立女營,禁止纏足;(乙)信奉上
-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何? (A)新政影響眾多既得利益者之前途,招致反對力量太大 (B)新黨沒有實權 (C)新黨發動戊戌政變失敗 (D)改革層面侷限於物質層面,未做根本性之改變 (E)新黨
- 清末大學士倭仁倡言:「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以夷人為師,將盡驅中國之眾咸歸於夷,上虧國體,下失人心,必墮夷人術中。」請問:這是他反對朝廷推動什麼運動所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