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風箏,又名紙鳶,俗稱鷂子。其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相傳歷史上的第一只風箏,是春秋時代的匠師公輸般(即魯班)製造的。他曾經「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並「作木鳶」來偵察宋國的軍事情況。  另傳說漢初韓信想謀反,曾在高祖 劉邦遠征時用放「紙鳶」來測量未央宮與淮陰之間的距離。南朝 侯景之亂,梁武帝 蕭衍被困在臺城中,為與外界取得聯繫,太子蕭綱乘颳風時放風箏,希望有人能來解救他們。這些傳說 未必可信,但應可確認風箏最早是源於軍事用途。  唐、五代時候,風箏已成為人們遊戲娛樂的工具。五代 後漢的李鄴改進紙鳶,在其上安置絲弦弓,高放飛起後,迎風時能發出像箏一樣的響聲,固有「風箏」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宋代承襲此風,放風箏成為人們相當喜愛的一種活動,並相互較量技藝高低。  明 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民間風俗,不僅小孩,仕女也都把它看成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當時的繪畫、戲曲亦常把它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甚至出現了有關風箏製作的專著,即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曹雪芹在書中記載了四十三種風箏的工藝和技法,每種都繪有彩圖,並配有歌訣。(王冠英 中國古代民間工藝)
42.下列選項,何者最適合作為本文的標題?  
(A)風箏的起源
(B)風箏的歷史
(C)放風箏的樂趣
(D)風箏名稱的由來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