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下列各選項「 」內的字詞,何組的詞意相同?
(A)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入深林,「窮」迴谿
(B)「若」所巿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者乎/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
(C)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D)「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A)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入深林,「窮」迴谿
(B)「若」所巿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者乎/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
(C)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D)「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71429
統計:A(4),B(1),C(2),D(0),E(0)
內容推薦
- 下列各選項□內的國字皆為動物,何者兩兩相同?(A)勞□分飛/□行折翼(B)□視眈眈/管中窺□(C)□鳴狗盜/沐□而冠(D)□步鷹視/□奔豕突
- 下列各組「」中的字音,何組完全不同?(A)天「涯」海角/懸「崖」勒馬/「睚」眥必報(B)「靡」靡之音/何不食肉「糜」/上山採「蘼」蕪(C)「僭」越禮節/乃「簪」一花/奸佞讒「譖」(D)晨昏定「省」
- (26) 試問左圖呈現中醫的何種觀點?(A)機械論(B)有機論(C)整體論(D)宇宙論
- 若以歷史的角度解讀文學作品,下列詩句所運用到的人物典故,正確的選項是:(A)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清溪不見人──王維(B)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
- 今有一書信,起首的稱謂字跡模糊,努力辨識之後只能看清楚提稱語「膝下」二字,若僅考慮書信提稱語的常識以及人物間的稱謂關係,此信有可能是哪些情況?(A)杜甫寫給李白的信(B)蘇轍寫給蘇洵的信(C)曹
- 請選出下列詩文中,正確的人物配對:(A)「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柳下惠(B)「薄世臨流洗耳塵,便歸雲洞任天真」:許由(C)「逍遙漆園吏,冥沒不知年,世事浮雲外,閒居大
- 所謂「比較關係」是在文句中指出二種以上相互較量的事物。下列選項何者含有比較關係?(A)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司馬光〈訓儉示康〉)(B)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蘇軾〈
- 建安文學富於時代精神,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在內容方面,以反映戰爭亂事的實況、表達建功立業的理想、吟詠自身悲涼的境遇等三類主題內容為多。試問下列選項哪些是表達作者希冀「建功立業的理想」?(A
- 請依文意推論此篇是出自《世說新語》哪一門類?(A)德行(B)言語(C)文學(D)雅量二、多重選擇題(50%)說明:每題5分,答錯一個選項扣1分,該題未作答者扣5分。共20題,計50分。
- 將 化成循環小數【1】。
內容推薦
- 文學家對自然山水的描繪少不了繽紛的顏色,而以顏色字為主體直接當名詞來使用,更能凸顯視覺色彩。以下文句何者運用到了這種技巧?(A)白露橫江,水光接天(B)浮光躍金,靜影沉璧(C)縈青繚白,外與天際
- 對日抗戰初期,有位重要人物說:「抵抗侵略與不拒和平,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立生存,何必拒絕。」又說:「侵略國家破壞和平,被侵略國家保障和平。」這些話語出自何人之口?反映怎樣的情勢?(
- 下列〈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句義解析,正確的是:(A)「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 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貶謫之後到處遊賞的曠放灑脫(B)「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
- 有關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之說明,下列何者正確?(A) 不純客觀描摹自然景物,常將自然山水性格化,「一切景語皆情語」為柳宗元遊記文章最大的特色(B)大部分在遠貶柳州時所寫,沿途對柳州風土人情作生動敘述
- 昏「ㄎㄨㄟˋ」:
- 關於韓愈、柳宗元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兩人皆為盛唐時人,並稱韓、柳(B)兩人同倡古文運動,反對駢文,同為唐代古文大家(C)柳世稱柳柳州、柳河東,以其為柳州 河東人;韓自稱韓昌黎,因昌黎為其
- 中共政治體制與一般民主國家並不相同,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堅持「由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力量。」請問:在中共政權中,必須要同時擔任哪些職位才能真正掌握權力?(A
- 〈良桐〉:「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此句暗示工之僑將有何打算?(A)邦無道,危行言孫(B)道不行,乘桴浮於海(C)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D)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下列缺空字,依序填入的是:(甲) 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週的筆墨比得十分□□,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乙) 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這裡,文采華章才從朝報
- 雲「ㄧˋ」:
- 下列有關文體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中國古代的寓言興盛於先秦時期,但真正出現「寓言」一詞,始見於《孟子》(B)漢賦為賦體的高峰,直到宋代散文賦,才開始問答成文的形式(C)章回小說常以「話
- 下列有關「五四運動」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比較,何者正確?(A)兩者時代背景類似,皆受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抗議活動(B)皆是對統治者的抗議,前者是北洋政府,後者是中共政權(C)兩者皆由學生發起於北京
- 有關〈范進中舉〉,作者安排情節的敘述,說明正確的選項是:(A)范進得知中舉,拍手大笑「噫!好了!我中了!」,主要表達范進言簡意賅的行文風格(B)范進母親嘆息「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什麼『舉人』
- 下列文句所描述的觀景角度,何者為俯瞰之勢?(A)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B)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C)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
- 顢「ㄏㄢ」:
- 下列有關〈范進中舉〉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5(A) 「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喫!」-胡屠戶譏刺范進不修邊幅,丟人現眼(B) 「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
- 1944 年,汪偽政權駐東京的大使館召開一次領事會議,請該使館轄下所有領事館派員參加。當時有哪些地方應當派員出席?(A)長春 (B)重慶 (C)漢城 (D)臺北 (E)橫濱。
- 〈赤壁賦〉中言「變」與「不變」之理,下列何者屬於「變」者?(A)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B)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C)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D)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甲)曰:「否也,皆得而取也。」(乙)曰:「否也,天生也。」(丙)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丁)曰:「非公不得而取與?」言未既,眾狙皆寤。其
- 舉「ㄆㄠˊ」樽以相屬:
- 下列作品,何者稱揚的對象為蘇軾?(A)公來四載居儋,避開海外文明,從此秋鴻留有爪;我拜千年遺像,彷彿翰林富貴,何曾春夢了無痕(B)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樽,等閒拋卻?/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
-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哪些以土地改革為號召的領袖?(A)東漢末張角主張人人平等,反對土地兼併(B)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糧」(C)清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D)孫中山的平均地權(E)毛澤東的土地改革、農
- 〈賣柑者言〉:「玉質而金色」的「玉、金」二字皆是由名詞轉品為形容詞的用法,下列何者亦然(A)「峨」大冠 (B)「侶」魚蝦而「友」麋鹿(C)吾「業」是有年矣 (D)「桂」櫂兮「蘭」槳。
- 下列「」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A)舉酒「屬」客/「屬」予作文以記之(B)縱一葦之所「如」/坐須臾,沛公起「如」廁(C)「曾」不能以一瞬/「曾」是以為孝乎(D)洗盞「更」酌/醉則「更」相枕以臥(
- 杯盤狼「ㄐㄧ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