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閱讀題組30%〈36~50題,每題2分,共30分〉 (一)在海洋有光層中(海表面到150±30米左右),單細胞浮游植物利用溶於表層海水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為顆粒有機碳〈簡稱生物幫浦〉,這些顆粒碳被帶離光透層〈以臺灣南部外海為例,約100-150米深〉,會因重力慢慢下沉至深海(200公尺以下)被儲存,因為深層海水的循環非常慢,這些被帶至深層海洋的碳並不容易再回到海表面,因此達到減碳的目的。然而,海洋中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陽光、營養鹽及適合的水溫。在夏日的表層海洋〈指30-50米以淺的海水〉,陽光與溫度都很適合,但表層的營養鹽濃度非常低,就成為限制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 夏季臺灣東部與南部海域表水相當溫暖,冬季與春季跑到表層的營養鹽早已被消耗光了,宛如海洋沙漠,此時的浮游植物嗷嗷待哺──主因是受限於營養鹽的供應不足。科學家經常藉由衛星得到表面冷水的面積與顏色來估計海水表面的葉綠素濃度,藉以推測颱風通過後的海域是否有誘發浮游植物暴增〈又稱藻華〉現象。但是這些衛星資料大都缺乏現場海上觀察資料,無法充分證實颱風對海洋生物的真實影響,更遑論要測量浮游生物固定的碳有多少會被帶至深海。 研究團隊為了解這個謎團,從2007年開始規劃颱風前後的海上觀測,出海採水及收集資料,發現颱風經過東海南部後,表層水體至少降溫2-3゜C,而從次表層被帶至有光層的營養鹽比非颱風時期增加數倍。狂風擾動海洋,使深層營養鹽被載至有光層,此時浮游植物得到額外的營養補給而大量繁殖,所引發的海洋生物大繁衍持續大約兩星期以上,海洋的生物幫浦〈吸碳量〉因此大大增加3倍,這作用也會大量釋放新鮮空氣。~節選自洪慶章〈大海如何減碳〉
36.由本文可知,大海減碳的功臣是什麼?
(A)小魚
(B)蝦苗
(C)貝類
(D)浮游植物。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