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日本對臺灣的統治策略曾因國際及國內因素而轉變。請問: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從何時開始由文官出任總督?
(A)非同化政策時期
(B)同化政策時期
(C)皇民化時期
(D)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A)非同化政策時期
(B)同化政策時期
(C)皇民化時期
(D)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1),C(5),D(2),E(0)
內容推薦
- 明成祖時福建有陳、林兩家,因相鄰的田地界線不清,起了衝突,打起了官司。請問:衙門必須參考什麼資料才能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決? (A)《大元大一統志》 (B)《皇輿全覽圖》 (C)《魚鱗圖冊》 (D
- 資料一:「這個文化是比較進步的聚落,生產方式都以農耕為主。居住在水邊的○○文化人,十分懂得利用水資源。貝塚內主要是烏蜆殼、少量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的空殼堆積,貝殼中並夾雜大量的獸骨,這些都是史前
- 臺灣近五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成就,回顧這五十年來,臺灣曾經歷一些階段,並採取若干措施,如:(甲)獎勵投資,拓展輸出;(乙)利用美援,發展輕工業;(丙)改革幣制,實施土改;(丁)建立重化工業,
- 一位學生計畫撰寫一篇小論文,到圖書館借閱了《巴達維亞城日記》、《裨海紀遊》、《馬偕日記》三本書。這位學生想要研究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平埔族社會的變遷 (B)長老教會來臺傳教 (C)東
- 對某一朝代的兵制有如下的說明:「其部長日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者,謀克者,百夫長也」請問:這是哪一個朝代? (A)遼 (B)金 (C)元 (D)清
- 宋代的民間風情,有哪個景緻是無法見到的? (A)江南梯田連山跨谷,湖濱圩田錯落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合,都市的威權色彩淡化 (C)聽「說話」,欣賞雜耍特技,成為市民日常娛樂 (D)紙鈔通行全國
- 歷史老師請同學觀賞臺灣原住民介紹的影片並附文字說明。第一段:「此族是父系社會,愛好和平,以矮靈祭聞名。」第二段:「舟船雕刻優美,男性穿丁字褲,擅長捕魚。」第三段:「母系社會,服飾鮮豔,喜愛紅色,熱
- 臺灣地區實施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經過幾個步驟才完成。以下實施步驟何者正確? (A)清丈田畝→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 (B)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 (C)清丈田畝→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D)
- 一名臺灣官員向朝廷報告:「臺地無源可開,但通其流,而源自裕。米穀不流通,日積日多……蓋由內地食洋米而不食臺米也。不食臺米,則臺米無去處,而無內渡之米船。無內渡之米船,則無外來之貨船。」依據你對東
- 對於某個朝代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嚴華夷之防,重文武之別,裁抑王室貴族之奢淫,讓受教育講道理的讀書人,成為社會之中堅。」請問:這是哪個朝代的特色? (A)東晉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內容推薦
-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認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
- 明清兩代的農業,下列各項敘述何者正確? (A)開墾梯田與山爭地 (B)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 (C)從占城引進早熟稻 (D)蘇、常地區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哪一個時期? (A)秦末 (B)
- 下列是三段有關臺灣法律的資料,請根據日本殖民統治階段的演變,排列其先後順序:甲:日本本土法律適用於臺灣;乙:臺灣總督為臺灣最高行政長官,有緊急命令權,可不經國會頒布具法律效力之命令;丙:總督擁有
- 民國六十八年夏天,中部地區民眾因食用某廠商所販賣的米糠油,發生嚴重的多氯聯苯受害事件,受害者達二千人,但廠商卻以脫產方式逃避責任。同年底,又發生假酒事件,導致消費者失明,因此有些專家學者決意成立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陳賴章」墾號,從事開墾臺北平原之工作,此事可以說明哪項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土地 (B)只要是無主地,任何人可以自由拓墾 (C)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地 (
- 某人準備出門旅行,先到城中購買相關書籍。書肆中陳列著各種指南、地圖及日常生活有關的百科全書。這些書中不僅有交通路線,甚至有菸草、海外奇珍等的介紹。這個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個時期? (A)宋代
- 寇準曾對某位皇帝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尚危,虜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方領重兵,屯中山以扼其吭,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當其左右,回方征鎮,赴援者日至,又可疑畏不進乎?」可見寇準在事先已
- 建智在歷史資料中看到「10月24日,在今天臺中公園北門樓舉行基隆、打狗間縱貫鐵路開通儀式……通車這一天,早晨7點整貴賓專車由臺北驛開出,於中午12點5分抵達。」請問:這應該是發生在何時? (A)
- 資料一:在其第一次求職的履歷表上,他這麼寫著:「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事件帶給我終生的困擾。因為我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在日治時代來臺的福州人,母親是基隆人,二二八事件後,我們是在鄰居的保護下
- (甲)政府公布:「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乙)大臣報告:「臺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
- 某人觀察他周邊事物的變化:過去北方人習慣吃麵食,南方人則偏好米食,但近幾年來,江浙地區的城市街坊上出現不少販賣麵食的店家,農民也普遍將小麥作為主要作物,與水稻連作,以牟取利潤。這種變化最早可能發
- 一位作家以充滿感性的文字寫道:「內地人徹底地擁抱本島人,而本島人喜悅地投入內地人的懷裡,這種親和性不是一時的現象,可能在永久性的意義上有著要創造一個民族的骨骼之性質吧!現在,臺灣人非打開眼睛不可
- 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連續四年挑選亞洲英雄人物,上榜的人士,都被視為勇敢、膽量、卓著,並對該地區內其他人有勉勵作用。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共有25人上榜,臺灣地區唯一上榜的是位藝術家,「在臺北戶
- 清治時期何以臺灣會發生「男耕,女不織」的現象? (A)因為「一个某(妻),卡贏三个天公祖」,所以臺灣女性不用辛苦織布 (B)因為臺灣與大陸經濟分工的關係,臺灣出售糧食,從大陸購入布匹等日用品,所以
- 日治時代有一位出生於嘉義的畫家,曾參與籌組「臺陽美術協會」。日本戰敗後,他還參加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擔任副會長,並當選過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二二八事件後,他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代表
- 在2006年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中,專家們普遍接受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以上,而在各種遺址的發現中,一粒「萬年米」頗受關注。學者表示:「上山遺址發現了長江下游地區迄今最早
- 一份考古發掘報告說:「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一個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銅像,他有一張瘦削的臉,臉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還有41個大小不一的青銅銅像,其中有一些還戴著黃金面具。其宗教活動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
- 齊國首都臨淄設有「稷下學官」,荀子也曾到此講學,此事實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代的何種現象? (A)養士之風盛行 (B)國君提倡學術,招攬人才 (C)貴族沒落,士流散到民間講學 (D)私學興盛,貴族不再
-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可以反映禮樂具有哪一項功能? (A)娛樂休閒 (B)陶冶心性 (C)助於教化 (D)維持統治秩序
- 任何制度之推行,皆有其先決客觀的條件,不可能憑空實施。唐代前期能夠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但至安史之亂以後卻無法實施,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長期戰亂,人口銳減 (B)戶籍掌握不易 (C)
- 小明研究歷史上某一時代的社會階級,發現其身分的獲得是通過科舉考試。他們有免除徭役的特權,在地方上享有特殊地位,名分雖限於本人,無法世襲,但特權卻可以擴張到家人身上。請問:這是哪一時代? (A)唐
- 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說:「宋南北要衝也,故其學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其務實際、貴力行也,實原本於北派之真精神,而其刻苦也過之;但其多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歷史中,賢君能相輩出,雖經安史、宦官、朋黨、藩鎮等內外禍患,仍繼續維持一百五十年之久,究其原因不包括哪項優良制度? (A)政治上的三省制度 (B)軍事上的府兵制度 (C)經濟上的
- 兩位士族出身的文人,回憶了時代和家族出路。甲文人雖然看到戰亂使其家族前途未卜,但他相信,如果他的子弟想要出仕為官,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乙文人對於士人家族的前途同樣感到渺茫,但他所處的時代,官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