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位作家以充滿感性的文字寫道:「內地人徹底地擁抱本島人,而本島人喜悅地投入內地人的懷裡,這種親和性不是一時的現象,可能在永久性的意義上有著要創造一個民族的骨骼之性質吧!現在,臺灣人非打開眼睛不可。正是時候了,臺灣人不單只是日本國籍,而且從內心深處完全變成日本人。如果失去這次時機,以後我們不能再遇到這種機會了。」這位作家寫作的背景與目的是下列何者?
(A)反對臺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
(B)爭取臺灣自治權的民主運動
(C)呼應臺灣總督府的皇民運動
(D)渴望臺灣人出頭的民族運動
(A)反對臺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
(B)爭取臺灣自治權的民主運動
(C)呼應臺灣總督府的皇民運動
(D)渴望臺灣人出頭的民族運動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
統計:A(2),B(6),C(7),D(4),E(0)
內容推薦
- (甲)政府公布:「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乙)大臣報告:「臺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
- 資料一:在其第一次求職的履歷表上,他這麼寫著:「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事件帶給我終生的困擾。因為我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在日治時代來臺的福州人,母親是基隆人,二二八事件後,我們是在鄰居的保護下
- 建智在歷史資料中看到「10月24日,在今天臺中公園北門樓舉行基隆、打狗間縱貫鐵路開通儀式……通車這一天,早晨7點整貴賓專車由臺北驛開出,於中午12點5分抵達。」請問:這應該是發生在何時? (A)
- 寇準曾對某位皇帝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尚危,虜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方領重兵,屯中山以扼其吭,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當其左右,回方征鎮,赴援者日至,又可疑畏不進乎?」可見寇準在事先已
- 某人準備出門旅行,先到城中購買相關書籍。書肆中陳列著各種指南、地圖及日常生活有關的百科全書。這些書中不僅有交通路線,甚至有菸草、海外奇珍等的介紹。這個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個時期? (A)宋代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陳賴章」墾號,從事開墾臺北平原之工作,此事可以說明哪項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土地 (B)只要是無主地,任何人可以自由拓墾 (C)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地 (
- 民國六十八年夏天,中部地區民眾因食用某廠商所販賣的米糠油,發生嚴重的多氯聯苯受害事件,受害者達二千人,但廠商卻以脫產方式逃避責任。同年底,又發生假酒事件,導致消費者失明,因此有些專家學者決意成立
- 下列是三段有關臺灣法律的資料,請根據日本殖民統治階段的演變,排列其先後順序:甲:日本本土法律適用於臺灣;乙:臺灣總督為臺灣最高行政長官,有緊急命令權,可不經國會頒布具法律效力之命令;丙:總督擁有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哪一個時期? (A)秦末 (B)
- 明清兩代的農業,下列各項敘述何者正確? (A)開墾梯田與山爭地 (B)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 (C)從占城引進早熟稻 (D)蘇、常地區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
內容推薦
- 清治時期何以臺灣會發生「男耕,女不織」的現象? (A)因為「一个某(妻),卡贏三个天公祖」,所以臺灣女性不用辛苦織布 (B)因為臺灣與大陸經濟分工的關係,臺灣出售糧食,從大陸購入布匹等日用品,所以
- 日治時代有一位出生於嘉義的畫家,曾參與籌組「臺陽美術協會」。日本戰敗後,他還參加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擔任副會長,並當選過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二二八事件後,他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代表
- 在2006年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中,專家們普遍接受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以上,而在各種遺址的發現中,一粒「萬年米」頗受關注。學者表示:「上山遺址發現了長江下游地區迄今最早
- 一份考古發掘報告說:「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一個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銅像,他有一張瘦削的臉,臉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還有41個大小不一的青銅銅像,其中有一些還戴著黃金面具。其宗教活動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
- 齊國首都臨淄設有「稷下學官」,荀子也曾到此講學,此事實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代的何種現象? (A)養士之風盛行 (B)國君提倡學術,招攬人才 (C)貴族沒落,士流散到民間講學 (D)私學興盛,貴族不再
-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可以反映禮樂具有哪一項功能? (A)娛樂休閒 (B)陶冶心性 (C)助於教化 (D)維持統治秩序
- 任何制度之推行,皆有其先決客觀的條件,不可能憑空實施。唐代前期能夠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但至安史之亂以後卻無法實施,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長期戰亂,人口銳減 (B)戶籍掌握不易 (C)
- 小明研究歷史上某一時代的社會階級,發現其身分的獲得是通過科舉考試。他們有免除徭役的特權,在地方上享有特殊地位,名分雖限於本人,無法世襲,但特權卻可以擴張到家人身上。請問:這是哪一時代? (A)唐
- 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說:「宋南北要衝也,故其學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其務實際、貴力行也,實原本於北派之真精神,而其刻苦也過之;但其多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歷史中,賢君能相輩出,雖經安史、宦官、朋黨、藩鎮等內外禍患,仍繼續維持一百五十年之久,究其原因不包括哪項優良制度? (A)政治上的三省制度 (B)軍事上的府兵制度 (C)經濟上的
- 兩位士族出身的文人,回憶了時代和家族出路。甲文人雖然看到戰亂使其家族前途未卜,但他相信,如果他的子弟想要出仕為官,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乙文人對於士人家族的前途同樣感到渺茫,但他所處的時代,官員們
- 一國的憲法在制訂之後,常須不斷地變遷更改,方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此謂之「憲法變遷」。請問,就我國而言,下列何者為我國常見的憲政變遷的方式?(甲)制憲(乙)修憲(丙)釋憲(丁)國會立法的補充(戊
- 《史記》中記載:「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請問:這是形容哪一位皇帝的言詞? (A)秦始皇 (B)漢高祖 (C
- 政府宣布了幾項措施:(甲)各地成立僑置州郡;(乙)依官品與身分占山封地;(丙)九品官人法,大中正查訪各區人士;(丁)訓令諸王效忠王室。小明聽到政府的宣布,馬上想到這與近來的哪一項事件有所關連?
- 下列何者屬於「消極人權」的爭取? (A)一群私立中學學生在教育部前抗議學校仍實施嚴格之髮禁 (B)雇用明眼人按摩遭到處罰,老闆娘最後聲請大法官釋憲 (C)民眾上街抗議健保費的調漲 (D)原住民
- 清末由於國勢衰弱,列強紛紛攘奪我藩屬,在宗主國未能保護藩屬之下,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確有其必要。或論「與其多讓於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且我既失之於倭,而又將失之於俄;例如稍讓於俄,而我因
- 「尚書」在先秦原是掌文書的小官,職卑權輕;漢武帝時成為加予士人方便出入內廷的官銜而已,負責在皇帝與丞相之間轉達文書,但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東漢光武帝時,將參政權下放予尚書,有關選舉誅賞與參議朝政
- 魏晉南北朝時有位翻譯佛經的僧侶,他雖是西域龜茲人,但精通漢文,對佛教義理又極嫻熟,加上朝廷大力贊助,所譯佛經不僅在量上極可觀,在質上也非常清麗流暢,其義例及譯作一直為後人所援用。請問:這是指何人
- 請由下列《民法》親屬編的修正內容判斷,哪些有助於婦女地位的提升?(甲)妻以夫之住所為住所,已改為:夫妻之住所,由雙方共同協議之(乙)父母行使親權意思不一致時,由父行使之,已改為:得請求法院依子
- 木塊置於水平桌面,以水平推力 F 使木塊產生向右位移,木塊與桌面之間的動摩擦力為 f,如圖所示,已知 F>f,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合力對木塊不作功 (B)合力對木塊作負功 (C)木塊動能
- 監察院是我國最高的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糾正、審計及調查權。下列對上述各種公權的解釋,何者「錯誤」? (A)彈劾、糾舉:是針對違法、失職的公務人員與民意代表提出的處分 (B)糾正:針對行政院
-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治者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而百家無所適從。因此建議漢武帝採行哪一項新措施? (A)設立太學
-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此為白居易的詩句,說明哪一種賦稅制度已經實施? (A)租庸調制 (B)一條鞭法 (C)攤丁入畝 (
- 國際巨星成龍曾主演過一部電影「我是誰」,劇情大意是飾演國際刑警的成龍遭受外傷,導致出現失憶症,忘掉自己的身分,流落在南非變成土人。經過曲折的過程,不僅打敗惡人救回「魔石」,也回復記憶。請問,當
- 下列何者最能說明邊沁對於公共利益的定義? (A)為因應物價上漲,政府大幅調高勞工的最低基本工資三成 (B)針對低收入戶,政府決定降低貧窮線和增加社會救助津貼 (C)政府宣布即日起每位國民均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