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書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裝,進入書院讀書。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開一場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因男女雙方社會地位懸殊,故事以雙方殉情作結。這部書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現在哪個時期?
(A) 故事提到男女間社會地位懸殊,應係六朝門第社會的反映
(B) 故事提到婦女入學讀書,應係自由開放的盛唐社會之反映
(C) 故事提到書院制度,說明這個故事最早可能是發生在宋代
(D) 故事強調女性自主,該故事可能出現在受西方影響的民初
(A) 故事提到男女間社會地位懸殊,應係六朝門第社會的反映
(B) 故事提到婦女入學讀書,應係自由開放的盛唐社會之反映
(C) 故事提到書院制度,說明這個故事最早可能是發生在宋代
(D) 故事強調女性自主,該故事可能出現在受西方影響的民初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53623
統計:A(14),B(1),C(52),D(2),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宋代書院&官學、書院的種種題目
內容推薦
- 一位士人經歷一場劇變後,指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集權太甚,「萬里之遠,皆朝廷所制。」地方無力,導致「外寇憑陵時而莫禦,讎恥最甚而莫報」的結果,這位學者可能經歷了以下哪一場事件?(A) 西晉五胡亂華(B)
- 幾位同學翻閱一本德國出版的書時,看到右邊這一張地圖,由於不懂外文,有不同的猜測,請問: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A)是16世紀的航海圖,陰影部分表示基督教的傳教地區(B)是17世紀華人移民海外圖,陰
- 一個國際組織的規約中表示﹕「會員國應依國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國際義務裁減軍備;對會員國的軍事威脅視同對整體的共同威脅;會員國間之爭端應交仲裁,各國亦應遵守仲裁結果。」請問這是哪一個組織的規約
- 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從事建設時,往往優先考量母國利益,而非照顧殖民地。根據這種觀點,英國殖民印度時最先開始的可能是哪一項建設?(A) 交通設施(B) 水利設施(C) 教育制度(D) 議會制度
- 16世紀左右,歐洲「紳士」(gentry)階層大多住在鄉間宅第,喜愛田獵,坐享田租。他們擁有政治、法律的特權,並成為社會的領導階層。請問::這些「紳士」如何取得其身份?(A)擁有土地,身份世襲 (B)
- 一本史書記載某人公開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創邦國者,叛逆所為,豈欲冒此不韙名哉?奈(何)王加征(稅),又非法苦(毒)我,始設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這位說話者最可能是誰?(A) 華盛頓(B) 李自
- 一本旅遊雜誌介紹某地時,提到:「這裡是幾個宗教的交會點,遊客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的寺廟,也可以看到回教清真寺及印度教的廟宇,回教信徒佔總人口的50%,華人則佔35%,街上更可以看到各種文字的招牌。」根據
- 老師介紹右邊這幅古意盎然的書法藝術,內容以詞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並要同學討論其可能的時代。請問::何人的說法較為正確?(A)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後不用,這應當是商代的作品(B)這是漢代的隸書,商代
- 社會上的各種人:王公貴族、平民、商人、店員、農民、地主、工廠主、工人、教師、學生、同性戀、殘障人士等等,都積極參與這場政治運動。這場政治運動最可能屬於什麼性質?(A) 民族主義(B) 社會主義(C)
- 某論文引用如下的一段史料:「江南上層士大夫之才幹者被拔擢為令僕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之高級官員。而其餘尚文學之士人,大多荒誕浮華,不涉世務,自以為清高。至於臺閣令史、主書等官員,皆熟習政務,辦事能
內容推薦
- 右圖顯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組成比例,請問這種人口結構最可能發生在下列哪個地區?(A) 拉丁美洲 (B) 南非(C) 巴爾幹半島(D) 印度半島
- 西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談起自己的事業:「我發現自從亞歷山大東征後,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別是與波斯人的貿易,讓我賺進更多錢」。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A) 由於埃及受到希臘人統治,
- 在16世紀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將其在廣州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出版了《中國見聞錄》,其中有一段記載說:「皇帝在省城裡成立了一所學校,由政府負擔經費,負責審核的官員命令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集合到省城,詳細詢問
- 一本史書描述﹕「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介入此次衝突,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的軍事聯合行動,也是冷戰的最佳範例,美蘇兩強在遙遠的國度進行軍事對抗。」這次事件是指何者?(A) 韓戰(B) 柏林危機(
- 朝廷討論調兵征討某地的叛亂,某官員說:「這些地方軍隊平時自行抽的稅就足以養兵,當朝廷命令他們出兵時,卻又向朝廷要糧要餉,討伐時又常藉故遲緩不前,甚至和叛賊勾結。要動員這些軍隊必須審慎,否則只是多耗錢財
- 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600年左右,中國、印度、希臘及猶太四大文明在哲學上有重大的發展,其影響至今不變。這些影響可分為:甲、參悟生死問題;乙、確認神人關係;丙、探索人的理性;丁、安排人倫秩序。請問:
- 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築物裡,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築物裡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哪個時代?(A) 漢代(B) 唐代(
- 一封外交文書中有下列的內容:「與我國為敵者,明朝、蒙古、貴國三國也,去歲秋,蒙古歸服,明朝沿邊三衛,盡來賓服,王若欲助明而輕我,我將往征貴國。」這樣的文書,最可能是在何種外交活動中產生的?(A)日本人
- 至唐為止,法律規定嫡子纔擁有財產繼承權。至宋代,庶子也可參與財產分配。到了明清時期,非婚生子也擁有程度不一的財產繼承權。從家庭內部權力關係來說,上述變化反映出何種趨勢?(A) 傳統家庭觀念逐漸解體 (
- 一個人如此批評某國:他們有一種錯誤看法,以為各種信仰可合併為一,他們相信談論宗教的方式越多,對公眾越有利。儘管他們犯了這種錯誤,幸好他們仍讓我們自由傳道。這個人最可能屬於哪種宗教,而他批評的是哪個國家
- 右邊兩圖是1820-1840年間,中國海關一項進口物品的統計圖。根據你的歷史知識,該項物品指的是什麼?(A)樟腦 (B)鴉片 (C)蔗糖 (D)茶葉
- 一部電影的情節中,描繪許多猶太人、共黨份子及同性戀者被送到納粹集中營去。這三種受迫害的人群有哪些共同之處?(A)他們都因為不事生產,被納粹政權視為社會的寄生蟲,故遭迫害(B)他們都因為違反了納粹種族純
- 一位學者主張:「以六經、孔、孟之旨,還之六經、孔、孟」。關於這位學者的主張,以下說法何者較為適當?(A) 這是漢代今文經學,主張以微言大義,詮釋原始儒學的精義(B) 這是唐人編纂五經正義的宗旨,以恢復
- 一部宗教經典指出:「人之為善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人之為惡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話反映的觀念可能出現在哪部經典中?(A) 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二元論,應為基督教
- 下表是有關美國與蘇聯的一項統計資料,請你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哪一種說法最可能?(A)是美國與蘇聯核子彈頭的總數,單位是「顆」(B)是美國與蘇聯的鋼鐵產量,單位是百萬公噸(C)是美國與蘇聯
- 小傑育有三女,太太過世後,經友人介紹與小琳結婚,小琳有一個未婚生下的女兒,也帶過來一起生活,此時小傑的家庭是屬於何種家庭型態?(A)單親家庭 (B)頂客家庭 (C)隔代家庭 (D)重組家庭
- 從1510年起的一段時間裡,下表甲、乙、丙三組「商品」是歐洲各國進行國際貿易的主軸。如果,歐洲經由輸出、交換或生產,最後再將獲利輸入歐洲。請問從「歐洲輸出、交換或生產、再輸入歐洲」的先後順序
- 有人認為:「1920年代是大眾文化興起的重要開端。」並具體指出一項新產品對大眾文化有重大影響。請問他指的產品是?(A) 電視(B) 收音機(C) 報紙(D) 電報
- 一批學生到博物館看畫展,導覽對他們解說道:「這個畫派的畫家,想透過解構物體以瞭解其『真象』;他們摒棄了傳統的光影、透視和平面表現等技巧,將描繪對象拆開來分析,然後以幾何圖形表現其每一角度與細節。他們甚
- 老師在上課時指出:「1935年時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1931年的3倍,產量也增加一倍」,並要同學討論其原因。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A)當時日本總督府因為要發展鐵路電氣化,所以需要大量
- 一位西方學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質》中討論西方城市起源時說:「起初城市即是村莊,但不久就開始在工業、政治、建築各方面顯露出城市的特徵。城市必須設防自衛,須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力的集會場所。城裡還必須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從歷史上看,這兩件事反映了什麼共同的時代意義?(A)南船北馬運輸時代的結束 (B)大運河運輸歷史的結束(C)中國現代化
- 一本中國史學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該書的章節內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或覽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請問:這本書為何?(A)《史記
- 公元1936年,德國與日本簽定共同防共協定,以蘇聯為共同敵人,但1938年,希特勒又與史達林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保持和平。為什麼希特勒會在短期間內有這樣的改變?(A)因為希特勒在1937年以後,決
- 殷墟遺址中出土了一些象、貘、水牛等遺骨;甲骨文中有不少如「今月其雨,獲象」之類關於象的記載;呂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話,說明商人能夠馴服象。此外,考古學者也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碳化的竹竿。這些資枓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