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從1510年起的一段時間裡,下表甲、乙、丙三組「商品」是歐洲各國進行國際貿易的主軸。如果,歐洲經由輸出、交換或生產,最後再將獲利輸入歐洲。請問從「歐洲輸出、交換或生產、再輸入歐洲」的先後順序為何?組別甲乙丙商品內容鹽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煙草稻米奴隸
(A) 甲、丙、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A) 甲、丙、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41),B(7),C(10),D(9),E(0)
內容推薦
- 下表是有關美國與蘇聯的一項統計資料,請你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哪一種說法最可能?(A)是美國與蘇聯核子彈頭的總數,單位是「顆」(B)是美國與蘇聯的鋼鐵產量,單位是百萬公噸(C)是美國與蘇聯
- 一部宗教經典指出:「人之為善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人之為惡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話反映的觀念可能出現在哪部經典中?(A) 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二元論,應為基督教
- 一位學者主張:「以六經、孔、孟之旨,還之六經、孔、孟」。關於這位學者的主張,以下說法何者較為適當?(A) 這是漢代今文經學,主張以微言大義,詮釋原始儒學的精義(B) 這是唐人編纂五經正義的宗旨,以恢復
- 一部電影的情節中,描繪許多猶太人、共黨份子及同性戀者被送到納粹集中營去。這三種受迫害的人群有哪些共同之處?(A)他們都因為不事生產,被納粹政權視為社會的寄生蟲,故遭迫害(B)他們都因為違反了納粹種族純
- 右邊兩圖是1820-1840年間,中國海關一項進口物品的統計圖。根據你的歷史知識,該項物品指的是什麼?(A)樟腦 (B)鴉片 (C)蔗糖 (D)茶葉
- 一個人如此批評某國:他們有一種錯誤看法,以為各種信仰可合併為一,他們相信談論宗教的方式越多,對公眾越有利。儘管他們犯了這種錯誤,幸好他們仍讓我們自由傳道。這個人最可能屬於哪種宗教,而他批評的是哪個國家
- 至唐為止,法律規定嫡子纔擁有財產繼承權。至宋代,庶子也可參與財產分配。到了明清時期,非婚生子也擁有程度不一的財產繼承權。從家庭內部權力關係來說,上述變化反映出何種趨勢?(A) 傳統家庭觀念逐漸解體 (
- 一封外交文書中有下列的內容:「與我國為敵者,明朝、蒙古、貴國三國也,去歲秋,蒙古歸服,明朝沿邊三衛,盡來賓服,王若欲助明而輕我,我將往征貴國。」這樣的文書,最可能是在何種外交活動中產生的?(A)日本人
- 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築物裡,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築物裡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哪個時代?(A) 漢代(B) 唐代(
- 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600年左右,中國、印度、希臘及猶太四大文明在哲學上有重大的發展,其影響至今不變。這些影響可分為:甲、參悟生死問題;乙、確認神人關係;丙、探索人的理性;丁、安排人倫秩序。請問:
內容推薦
- 一批學生到博物館看畫展,導覽對他們解說道:「這個畫派的畫家,想透過解構物體以瞭解其『真象』;他們摒棄了傳統的光影、透視和平面表現等技巧,將描繪對象拆開來分析,然後以幾何圖形表現其每一角度與細節。他們甚
- 老師在上課時指出:「1935年時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1931年的3倍,產量也增加一倍」,並要同學討論其原因。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A)當時日本總督府因為要發展鐵路電氣化,所以需要大量
- 一位西方學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質》中討論西方城市起源時說:「起初城市即是村莊,但不久就開始在工業、政治、建築各方面顯露出城市的特徵。城市必須設防自衛,須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力的集會場所。城裡還必須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從歷史上看,這兩件事反映了什麼共同的時代意義?(A)南船北馬運輸時代的結束 (B)大運河運輸歷史的結束(C)中國現代化
- 一本中國史學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該書的章節內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或覽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請問:這本書為何?(A)《史記
- 公元1936年,德國與日本簽定共同防共協定,以蘇聯為共同敵人,但1938年,希特勒又與史達林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保持和平。為什麼希特勒會在短期間內有這樣的改變?(A)因為希特勒在1937年以後,決
- 殷墟遺址中出土了一些象、貘、水牛等遺骨;甲骨文中有不少如「今月其雨,獲象」之類關於象的記載;呂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話,說明商人能夠馴服象。此外,考古學者也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碳化的竹竿。這些資枓最能
- 四位學生討論到穿衣服的問題,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穿衣,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與地位,什麼身份及何種地位,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就穿什麼樣的衣服。」
- 一位十八世紀的歷史家,在一部名著中探討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指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野蠻與宗教的勝利」的結果。這位史家所說的「野蠻」與「宗教」,指的是:(A)北蠻人的南侵與異端的猖獗 (B)
- 課堂上同學討論導致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其中哪一位同學的發言內容較為適當?(A) 羅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臘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臘文明養分(B)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長期的戰爭,嚴重耗損羅馬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15至19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問:這位
- 近代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之一是技術的創新。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英國工業的技術創新如何產生?(A)科學革命發現新理論,工業家將這些理論直接應用於生產,帶來技術的創新(B)時值啟蒙運動,哲士熱衷於傳播科
- 這座佛寺不祇是個宗教場所,同時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貸給農民並收取高額利息。寺院擁有龐大的地產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長老們正和來到寺院的達官貴人們探討著深奧的佛理。這是什麼時期的現象?(A) 這是
- 清代台灣某地方志記錄南部平埔族社會,將「某個現象」的出現視為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的迹象。此處「某個現象」最可能是以下何者:(A) 乞丐的出現(B) 保甲的設置(C) 頭目的選舉(D) 各社間的衝突
- 中國共產黨在其革命階段,以「土地改革」為號召。但其政權成立後,土地政策卻有很大的變化,以下關於中共政權成立之後的農業土地政策何者的敘述為是?(A)先實施「人民公社」型的集體農場制,其後改行小農體制,鄧
- 一位民意代表主張:「今日臺灣發電條件豐富,政府應研究鐡路電氣化的可能性,其經濟效益可提高人民所得。」主管交通的官員答覆:「關於鐡路電氣化問題,美援會研究認為需再慎重,本案中央繼續研究中。」這位民意代表
- 有一項條約規定﹕「中日兩國應當互相尊重,確保東亞地區和平,日本願意放棄在華享有的治外法權,交還租界,雙方在經濟事務上緊密合作。中國政府應補償日本臣民自『事變』發生以來在中國所遭受的經濟損失。」此處所說
- 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學生們指出:接管後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基礎。這最可能是在甚麼時空下發生的事?(A) 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B)
- 幾位同學討論一項1880年與1914年兩個年度歐洲主要國家的統計圖,請問哪個說法最正確? (A)這是各國人口的統計,第一次大戰前德意志帝國幅員甚大,所以人口較多(B)這是各國海軍船艦的總噸數,英國戰艦
- 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有一段話,頗能反映其主張與做法,茲錄於下:「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砲,即以輪船槍砲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請問::恭親王的「
- 一篇文告指出:賊人焚燒學宮,破壞孔子神主牌,所到之處,佛寺、道觀、城隍廟、社稷壇,均遭焚毀。所以號召有識之士起來討伐。這篇文告提到的「賊」,最可能是指:(A) 元末的白蓮教徒(B) 明朝末年的流寇(C
- 作家描述一個城市:「與倫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織成布料後,行銷各地。許多商人集資,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進行中,商船隊除了帶回印度香料外,還帶回亞洲黑鼠,使
- 一個思潮出現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討論。一位德國詩人認為那是一種疾病;另一位法國小說家卻認為那是文學中的自由主義,融合怪異和悲劇性或莊嚴,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他們談論的是下列的那個文學思潮?(A) 理性主
- 下表是某國海軍的成長狀況,這應該是哪一國的情況? (A) 中國(B) 日本 (C) 英國 (D) 俄國
- 回族指居住在中國的回教徒所形成的族群,他們出現於唐代,其後人數漸增,居住地區相當分散。但是,回教經典《古蘭經》卻直到1930年代方才有漢文全譯本,可見回教的宣教方式與佛教很不一樣,造成《古蘭經》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