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下列哪些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國界河川,並與北韓相臨? (甲)黑龍江 (乙)鴨綠江 (丙)圖們江 (丁)烏蘇里江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古諺云:「湖廣熟,天下足」,意指兩湖盆地糧食生產量大,除能自給自足外,還有餘糧可供輸出。請問:該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為何?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番薯。
- Simon sat far __________ from me, so I didn’t hear what he said.(A) apart (B) depart (C) adopt (D
- 圖(一)與圖(二)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某兩個時期的疆域圖。請問:疆域從圖(一)演變為圖(二)的關鍵,是因為發生了下列何事? (A)安史之亂 (B)八王之亂(C)永嘉之禍 (D)黃巾之亂。
- 有關唐朝文化東傳的時代課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遣唐使」是指由唐主動派遣留學生或學問僧,遠赴外地傳布大唐文化者 (B)日本的佛教、書法、文字皆來自中國,但建築方面則為自行發展而成,深具日
- 漢武帝派遣使臣出使西域,足跡及於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地。幾位同學討論這一事件的重要歷史意義。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適當?(A)魯夫:這只是一時的戰略需求,並無後續影響 (B)
- 某電視公司欲拍攝盛唐繁榮景象的連續劇,下列哪一帝王的事蹟不應列入?(A)高祖 (B)太宗 (C)武后(D)玄宗。
- 唐太宗曾嘆曰:「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請問:唐太宗因此開創哪一盛世?(A)開元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皇之治 (D)明章
-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影響到日後三國歷史的發展,請問:這場戰役的特色為何?(A)造成三國時代的結束,進入西晉統一王朝 (B)戰爭尚未結束,魏國即被司馬炎所篡 (C)北方胡族趁
- 小禾在課堂報告說:「當時,原本屯駐邊疆的胡人將領趁機叛變,戰禍蔓延黃河南北。亂事平定後,叛軍餘黨及平亂有功的將領卻又擁兵據地,造成日後中央無法完全控制地方的局面……。」她敘述的是下列哪一場變亂
- 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多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請問:有關五代與十國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五代位於長江流域 (B)
內容推薦
- 「貴州的地面山峰起伏,地表裂縫甚多,使得雨水多下滲地底,不僅影響農業發展,也造成交通不便。」請問:造成此現象的作用力為何? (A)斷層作用 (B)溶蝕作用 (C)風蝕作用 (D)火山作用。
- 到中國的華北旅遊,行程為一路由西向東前進。請問:所經過的地形區依序為何? (甲)山東半島 (乙)華北平原 (丙)黃土高原。 (A)甲乙丙 (B)乙丙甲 (C)甲丙乙 (D)丙乙甲。
- 人們常用「大雨大災、無雨旱災」來形容華北平原的環境特色,此特色與當地哪項氣候因素最為相關?(A)年溫差大 (B)降水集中夏季 (C)年降水量變率大 (D)降水量東多西少。
- 中國東北早期有「北大荒」之稱,而如今卻有「北大倉」之美名,其原因為何? (A)土壤肥沃 (B)降水量增加 (C)排水設施改良 (D)東北人口大量移入。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嚴重淤積,將導致下游出現河床高出兩側地面的「懸河」景觀,最有可能出現在下圖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 長江自上游攜帶泥沙至中、下游,最後沉積在出海口附近。而三峽大壩完成後,在下圖哪一都市附近,最有可能因為泥沙供應減少而發生海岸後退的現象? (A)甲 (B)乙 (C)丙 (D)丁。
- 溜索為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其設計主要為適應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即使該地區已經建起數座的現代橋梁,溜索依然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請問:這種交通工具主要分布於下列哪一地形區? (A)橫斷山脈 (B
- 東北平原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為中國最大的平原。請問並不包括下列哪一平原?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華北平原 (D)遼河平原。
- 仙梅要繳交一份關於清代對外戰爭的期末報告,她蒐集的資料內容有:(一)戰爭發生在十九世紀(二)清廷首都北京被外國軍隊攻陷,圓明園慘遭焚毀(三)外國勢力由沿海地區深入中國內地。由以上資料,我們可以
- 致勲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外國商人寫的日記,上面提到「這座城市與其他中國的城市相比,有許多奇特之處,我常在街上看到婦女騎著馬,一點都不怕洋人,她們的腳也不像其他中國女人的腳一樣小,她們稱呼這座城市為
- 我們目前所說的香港其實分為三部分:香港島、九龍半島與新界。請問: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分別在何時割讓給英國? (A)前者:鴉片戰爭後;後者:甲午戰爭後 (B)前者:英法聯軍後;後者:中法戰爭後 (C
- 改革運動在性質上可分為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個層面。請問: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分別屬於哪一層面的改革? (A)前者為制度層面;後者為思想文化層面 (B)前者為器物層面;後者為思想文化層面 (C)
- 自強運動是因為受到哪些事件的刺激而產生? (甲)鴉片戰爭 (乙)英法聯軍 (丙)中法戰爭 (丁)太平天國之亂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甲乙丁。
- 從自強運動到戊戌變法,中間的轉折點是哪一事件?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太平天國。
- 中國在自強運動期間,列強仍不斷侵略,導致中國藩屬一一喪失,下列有關侵略國與喪失藩屬的配對,何者正確? (A)俄國:琉球 (B)日本:臺灣 (C)英國:朝鮮 (D)法國:越南。
- 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都未能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保守派的反對。下列哪一位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人物?(A)李鴻章(B)光緒皇帝 (C)慈禧太后(D)恭親王奕訢。
- 博文是一位英國水手,西元 1850 年在廣州失手打死了一名中國漁民,按照當時的規定,他不需要被押送至中國衙門接受審判。請問:這是根據哪一項特權? (A)片面最惠國待遇 (B)領事裁判權 (C)
- 清末為了推動自強運動,咸豐 10 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機構,簡稱總理衙門。請問:此一機構的功能類似現在哪一個政府的單位? (A)外交部 (B)國防部 (C)內政部 (D)國家安全局。
- 各國忙於在中國畫分勢力範圍或租借港灣時,因無利可圖而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反而使中國的主權尚能保持完整的是哪個國家? (A)美國 (B)法國 (C)英國 (D)德國。
- 古人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在咸豐年間,中國北方的俄國,利用清廷忙於對外戰爭,趁機要脅,得到了大片的土地。中國之所以喪失了大片的土地,是因為與俄國簽訂哪些條約? (A)璦琿條約;北京條約 (B
- 「廣州自古就是中國南方非常重要的城市,甚至關係著清代的歷史發展。」下列歷史事件何者與廣州無關? (A)清高宗時,將通商口岸限於廣州一口 (B)太平天國亂事期間,洪秀全攻入廣州,改名天京 (C)
- 清末與列強簽訂許多條約,其中失去土地最多的條約是? (A)馬關條約 (B)璦琿條約 (C)南京條約 (D)天津條約。
- 臺灣加入WTO後因外國產品競爭,壓迫到部分人民生存空間。清末哪一戰爭後允許戰勝國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衝擊到中國的本土產業?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太平天國。
- 〈討粵匪檄〉是曾國藩向太平軍宣戰的出師文告,當中強調了湘軍的使命,並且以下列何者作為號召,來募集戰力? (A)維護傳統文化 (B)提倡宗教自由 (C)反對政教合一 (D)抵制土地公有。
- 在臺灣,騎乘機車規定要戴安全帽,這種要求駕駛和乘客的行為,是屬於法律的何種特色? (A)執行力 (B)強制力 (C)普遍性 (D)原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