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世界各國大多設有屬於自己的青年節,而聯合國也將每年的8月12日設為國際青年節,設立目的為提醒世人重視青年的問題。而我國也設有青年節,其設立原因是為了紀念哪個事件?
(A)武昌起義
(B)辛亥革命
(C)興中會成立
(D)黃花岡之役。
(A)武昌起義
(B)辛亥革命
(C)興中會成立
(D)黃花岡之役。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孫中山所領導的武昌起義之所以可以一舉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是因為剛好遇上什麼樣的時機? (A)義和團進攻北京城 (B)四川爆發保路風潮 (C)太平天國藉宗教起事 (D)八國聯軍圍剿滿清政府。
- 「竊有天主教,上欺中華君臣,下欺中華黎民,毀佛像,拆廟宇,占民墳,萬惡痛極。」從上述內容判斷,這應是下列何者所發出的標語? (A)義和團 (B)湘軍 (C)立憲派 (D)淮軍。
- 中國的北京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元、明、清等朝代都以北京城為首都,但是北京城在清末時卻兩次遭受列強的入侵破壞。請問:列強在哪兩次戰爭曾入侵北京? (A)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八
- 孫中山發起革命,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請問:所謂的「韃虜」應該是指下列何者? (A)日本 (B)俄國 (C)美國 (D)滿清。
- 義和團以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祕密聚眾,傳授信眾修練一種據稱可以刀槍不入的法術。下列何者最可能是他們喊出的口號?(A)公有共享 (B)扶清滅洋(C)師夷長技以制夷 (D)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 宣統3年(西元1911年)孫中山正式推翻滿清統治,並且建立了亞洲地區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其名稱為何? (A)中華民國 (B)中華人民共和國 (C)中華民主共和國 (D)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
- 滿清政府長期以來積弱不振,進行多次的改革活動亦未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此開始有人主張必須利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救亡圖存,當時主張革命最力者是誰? (A)康有為 (B)林則徐 (C)梁啟超 (D)孫中山
- 慈禧太后與朝中的一些大臣,欲藉由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對付外國人,最後卻反而招致北京被攻陷的是哪起戰事?(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C)八國聯軍 (D)中法戰爭。
- 「在這場革命後,同盟會成員多方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黃花岡。西元1932年,雖查得此次死難烈士不止72名,但因習慣,人們仍稱其為『黃花岡烈士』。」由內容判斷,上述烈士是在何地起義時壯烈犧牲的
- 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5年的國慶日,全國各地舉行慶祝國慶的活動。請問:中華民國國慶日,是為了紀念革命黨人士在何地起義成功?(A)武昌 (B)廣州 (C)上海 (D)北京。
內容推薦
- 進行革命推翻滿清之前,先後成立兩個革命組織進行反清,這兩個革命組織有何共同之處? (A)堅持反清復明 (B)希望進行立憲運動 (C)都是孫中山所創立的 (D)有感於甲午戰爭失敗同時成立的組織。
- 瑋明是清末的知識分子,他本欲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舉,但是政府卻宣布考試即將廢除,科舉取士的時代即將走入歷史,使得瑋明及其同窗好友都十分的恐慌。請問:科舉的廢除與何事有關? (A)立憲運動採取西化教
- 一份報紙斗大標題寫道:「洋人的世界末日──在民眾日漸升高的仇洋情緒中,各地都有燒教堂、殺洋人、殺清軍,並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桿等洋物的現象,北京城籠罩在恐怖的殺戮氣氛中……。」請問:報紙中描述的
-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五四運動中大學生所提出的口號。其中「外爭主權」,是爭取中國哪個地方的主權? (A)臺灣 (B)朝鮮 (C)蒙古 (D)山東。
- 日本自西化改革後,國力漸強,向外侵略的眼光,瞄準中國東北。其意圖雖一度因某國聯合他國干涉還遼而受挫,但數年後終於戰勝某國,讓自身勢力逐漸侵入東北。請問:某國應為下列何者? (A)英國 (B)德
- 民國初建,曾實施政黨政治及組成國會等民主制度,但為時不久即被破壞。下列何人對當時民主的破壞最為嚴重? (A)宋教仁 (B)孫中山 (C)袁世凱 (D)溥儀。
- 民國4年《新青年》雜誌創刊,對知識分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關於這本雜誌的敘述何者正確? (A)最初由胡適創辦,陳獨秀等撰文附和 (B)極力批判西方流行的新思潮(C)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D)以刊
- 新知識分子認為中國之所以無法進步,歸咎於某方面的不足,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國家必須進行變革,引進西方思潮。請問:「某方面」是指何者? (A)傳統文化的不良 (B)學生熱衷學運 (C)婦女地位過度
- 民初新文化運動期間,新知識分子大力倡導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大力鼓吹的觀念是何者? (A)倫理、民主 (B)立憲、傳統 (C)民主、科學 (D)倫理、道德。
- 馬克思主義引進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之成立,這兩者都與下列何者的關係密切? (A)二十一條要求 (B)日俄戰爭 (C)新文化運動 (D)戊戌變法。
- 民國4年,袁世凱接受該國「二十一條要求」的大部分內容,使國家的權益受到很大的傷害。請問:對袁世凱提出要求的是哪個國家? (A)日本 (B)德國 (C)俄國 (D)英國。
- 民國6年,孫中山指出:「今日變亂非帝制與民政之爭,非新舊潮流之爭,非南北意見之爭,實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請問:從所述的內容判斷,孫中山指何事? (A)臨時約法與國會受到摧殘 (B)袁世凱稱帝
- 民初的新文化運動中,新知識分子是當時的文化推手,而清末哪個風潮則是造就新知識分子的原因之一? (A)出國留學風氣興盛 (B)鼓吹復興傳統文化 (C)強調宗教信仰 (D)推廣儒家思想。
- 日治時期,臺灣曾經成立「臺北天然足會」,提倡放足;而中國到了民國成立之後,開始禁止纏足,這對中國婦女而言,有何歷史意義? (A)婦女的地位更加降低 (B)中國婦女的地位提升高過男性 (C)婦女
- 民初,新知識分子認為中國必須進行思想與文化的變革,因而提倡新文化運動。有關新文化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 (A)白話文學興起,新式標點符號逐漸流行 (B)引進西方復古思潮 (C)支持儒家文化,保護
- 下表為臺灣人理解日語的人口比率。自西元1937年起,理解日語的比率大幅增加,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A)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臺人使用日語。(B)總督府推動日臺共學政策(C)總督府推行內地延長主義
- 一份報紙記載:「國會大選的結果揭曉,結果國民黨贏得絕對的多數,使國民黨的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掌握政治權力,袁世凱因此備感壓力,結果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引發一場討袁行動。」請問:引發的是下列哪
- 阿志剪掉辮子褪去唐裝,阿秋脫掉裹腳布穿著西式衣服,兩人自由戀愛後決定結婚。上述這些生活形態的改變,最早應該出現在中國的哪個時期? (A)明末清初 (B)甲午戰爭前 (C)清末民初 (D)北伐成
- 清末以來,有許多知識分子開始站上社會舞臺,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的改革力量。他們有何特色? (A)重視文言教育 (B)勇於批判社會 (C)熱衷科舉考試 (D)反對平民文化。
- 民國初年所制定的《臨時約法》,可說是憲法頒布前的國家根本大法,但是卻先後被誰廢止? (A)袁世凱,段祺瑞 (B)袁世凱,孫中山 (C)曹錕,段祺瑞 (D)張勳,黎元洪。
- 民國四年,某人曾寫一封〈告率師討袁書〉:「……滇南軍民,慨國基之沾危,義憤填膺,已於本月二五日……率領全省健兒,宣布討賊,勉為前驅。」請問:這封信是何人所寫?(A)宋教仁 (B)孫中山 (C)
- 民初軍閥亂政,占據領地且各自為政,中央政府形同虛設,並且不斷受到來自地方軍閥的挑戰,而地方軍閥也各自拉攏外國勢力來獲得協助,以圖擴充自身的實力。請問:皖系與奉系的軍閥均曾依附下列哪個國家? (
- 「橫空出世非一般,繼往開來濟世觀。奮舞德賽自由劍,撥雲現日整乾坤。」這首詩是在稱頌北京大學。由詩的內容判斷,作者稱頌北京大學原因為何? (A)清末革命的發源地 (B)新文化運動的重鎮 (C)
- 下圖為昇壓型轉換器,若 fs 為 S1 的切換頻率,d1 為 S 1 導通的責任週期,ΔiL 為電感電流峰對峰值,在電感電流連續操作之最小電感 Lm i n 及電感 L2 合理的設計值為(A)
- 公視節目「一把青」的故事是描述民國34年到70年間,從對日抗戰勝利後到國共內戰,一直到國民黨撤退台灣的一段動盪不安年代。請問:下列何者有可能是劇中人物會說出的台詞?(A)「台北市長終於可以直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