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 49~51題:資料一:「少年守寡婦女,往往有貪利狂徒,多方誘脅,甚至逼醮強寡者,此等惡俗,會中人公同稟官諭禁,如有犯者,立即稟官究辦,懲傲刁風。」──1785年丹徒《恤嫠會會例》資料二:「孤寡較鰥獨尤窮,士族之孤寡者,較之小戶尤甚焉。」;「士族孀妻弱子,孤苦伶仃,力既不足于己,勢難轉乞於人,則有四顧無依,餿粥莫繼。」資料三:「夫死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均歸夫家支配。婦人夫亡無子,守志者,則可以繼承丈夫的財產,所謂『合承夫份』。有子立嗣者,財產歸嗣子所有,而寡婦可以代管。」──《大清律例》
49.根據資料一,在 18世紀後期江南首先出現恤嫠會或清節堂這類組織,逐漸增加,直至辛亥革命前,先後有 2l6所救濟□的善堂於各省成立,遍布全國,而以江南地區最為密集。請問□指主要救濟對象為何?
(A)科舉落第者
(B)寡婦
(C)鰥夫
(D)殘疾者。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