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閱讀下文後,回答13-14題:
過去,人們總認為悲秋是萬物凋零,使人觸景生情,引起垂暮、憂愁之感。於是「悲秋」也就很自然地成為古詩人抒情詠唱的一大基調,由此更加深了人們悲秋的觀念。而今,科學發達了,特別是腦科學的發達,揭示人腦的深部有一個內分泌腺叫「松果體」,它對陽光非常敏感,通過神經纖維與眼睛相聯繫。夏季,強烈的陽光抑制了松果體的功能,使松果體激素分泌減少。立秋以後,北半球白天漸短,尤其在陰雨時節,天色暗淡,松果體開始分泌大量的松果體激素。松果體激素能調節其他激素的分泌,重點是能抑制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眾所周知,甲狀腺素能增強新陳代謝,促進機體發育,缺乏甲狀腺素則食欲不振、反應遲鈍。腎上腺素能促進心跳、升高血壓、增加心輸出量,升高血糖。這兩種激素皆有助於思維活動的增強,使人精神振奮。若這兩種激素在血中的濃度降低,就使大腦細胞的功能活動降低,抑制過程增強。於是,人就變得無精打采,善感之人更會愁腸滿腹。(改寫自網路文章〈認識悲秋少傷感〉)

13. 對於文章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在秋冬時,人體內甲狀腺素分泌會較夏季增加
(B)悲秋的情緒導因於腦內松果體激素分泌減少
(C)多曬太陽有助於趕走憂鬱
(D)悲秋的情緒純然是內分泌失調的結果。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