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 禮堂舉行一場會議,前方懸掛馬克思、列寧的相片,主持人慷慨陳詞,強調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性。此時,有人跑進來告訴主持人,國民黨要員即將抵達會場發表演說。只見工作人員急忙卸下馬、列相片,放上孫文遺照。這個場景最可能發生在:
(A) 1921年的上海
(B) 1926年的廣州
(C) 1934年的贛南
(D) 1949年的北京
(A) 1921年的上海
(B) 1926年的廣州
(C) 1934年的贛南
(D) 1949年的北京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0),C(1),D(0),E(0)
內容推薦
- 某地曾是一個重要的城邦,海軍與商業力量強大,貿易繁榮,勢力也不斷擴張,卻自始就維持共和體制,統治者稱總督。到歐洲人發現新航路之後,此地才逐漸沒落。拿破崙戰爭期間,遭法國占領,共和體制瓦解。某地
- 一個政治事件後,國王被迫退位,史家評論:此次事件使得該國君主專制徹底停頓,教士和貴族的政治權力亦掃除殆盡。新政府開始朝保障個人財產、建立公共秩序及維護民主自由的目標邁進。這次政治事件是:(A)
- 一份文件以大明慈悲國名義指出:倭賊氣數為終,天地不容,神人共怒。所以本帥要率領六軍,匡復國土。但願你等萬民細思,去惡從善,奮勇爭先,盡忠報國,恢復臺灣。文中的「本帥」應是:(A)鄭成功 (B)唐
- 鄂圖曼帝國逐漸衰弱時,俄國希望利用此機會,控制地中海,占領巴爾幹半島,英、法兩國擔心自己在東南歐的利益受損,聯合起來與俄國爆發大戰。戰爭中,交戰國使用蒸汽動力鐵甲船、威力強大的炮彈,電報成為傳遞
- 某個時期起,臺灣北部沿山丘陵一帶,開始出現一些商業繁榮的新巿鎮。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A) 1800年以後各地械鬥頻繁地發生 (B) 1860年臺灣開港,開發沿山產業(C) 1876年起
- 日本統治臺灣之初,就致力建設貫通南北的鐵路,以便將物資北運,經基隆港運回日本。後來,又陸續發展鐵路支線,將山區物資轉運出來。日本建設的鐵路支線裡,哪一條是專為煤礦而設置的?(A)臺北平溪線 (
- 1902年,英國與日本建立英日同盟。當時許多國際問題專家分析同盟成立的背景,何人所說最為合理?(A)英國見日本逐漸強大,願意合作避免對抗(B)英國計畫與日本合作,一起排除美國勢力(C)英國希望
- 某系統 ,其波德圖(Bode Plot)在超高頻之漸進線斜率為何?(A)40 / dB decade(B) -40 / dB decade(C)20 / dB decade(D) -20 /
- 一項國際協議中,某國政府與英、美、日、俄等國達成協議,要道歉、懲兇、賠款,還必須在首都設置外國使館區,各國可以派軍駐紮。這個協議是:(A) 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和約(B) 1901年八
- 一位古代思想家強調思想與感官的愉悅,認為:愉悅是快樂生活的開始與目標;他甚至認為:每一種善的起源與根基,都來自「胃」的舒適愉悅,連智慧與文化也與此有關。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A)古中國的莊子
內容推薦
- 某地歷史悠久,雖說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但現在該地居民的語言、宗教卻與其古代文明極為不同,政府對其古代文明視為發展觀光的工具。某地最可能是:(A)希臘 (B)埃及 (C)印度 (D)日本
- 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絡繹不絕。一艘船上,載運著太湖的絲綢和武夷山的茶葉,預備運往天津。商人正指揮水手,檢查貨物是否綑綁好,以免散落破損。這幅景象可能發生在何時?(A)兩漢 (B)隋唐 (C)
- 某一時期的學者多主張:只有仔細考訂經典文字後,才能窮究經典的道理,「以六經孔孟之旨,還諸六經孔孟」。這個時期的學術型態是:(A)兩漢經學 (B)隋唐儒學 (C)宋明理學 (D)清考據學
- 某一時期,詩人常寫下「觀天地生意」為主題的詩句,強調天生萬物(包括人),生生不息,人應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情懷,實踐「天地生生不已」之道,以臻於「仁」的境界。這是當時「天人合一」學術思想
- 根據統計,某一個宗教信仰的信徒總數占世界人口的1/3,其中有1/4居住於歐洲,37%居住於美洲。這個宗教信仰最可能是:(A)基督教 (B)猶太教 (C)伊斯蘭教 (D)佛教
- 一位生活在十二世紀的歐洲女性,其著作豐富,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界、醫藥、宗教信仰方面的作品,還是位優秀作曲家,平日又需管理龐大地產和眾多人員。從她的年代、性別與成就,可以推測其身分最可能是:(A)
- 某個國家,先有阿拉伯商人在此建立政權,後有西班牙人到此殖民,所以人民信奉羅馬公教者眾,信奉伊斯蘭教也有,經常發生爭端。這個國家是:(A)菲律賓 (B)斯里蘭卡 (C)印尼 (D)越南
- 某一時期,臺灣的農業有這種現象:農業生產增加,平均達30%;農地價格普遍下跌,平均跌幅為3%。造成這種變化的關鍵是:(A)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B)日本實施皇民化政策(C)第二次世界大戰
-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臺灣開港,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此時,臺灣輸出的某種產品,產量高居全世界的70%。這個產品是:(A)茶葉 (B)稻米 (C)蔗糖 (D)樟腦
- 文件指出:吾等,美國總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億萬國民,經會商後,同意應予日本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以下為吾人之條件:盟國認定必須占領日本領土,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日本主權
- 君主分封土地給同姓臣子,讓他率領宗族成員到他地建立國家,並賜予「氏」,作為統治的標誌。這個制度最可能是:(A)西周封建宗法 (B)漢初郡國並行(C)西晉分封同姓 (D)明代冊封諸王
- 學者認為:十六世紀以後,西歐地區發生宗教改革運動,這是因為經典普遍流傳,民眾可以了解教義,於是開始關切信仰的內容,進而關心宗教事務。這種發展都與一種新事物有關。這種新事物是:(A)學校教育 (
- 某一時期,中央政府授權臺灣最高行政長官,得以根據現實需要,頒行單行法令,只需事後向中央政府報告。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在:(A)清朝征服明鄭以後 (B)清朝臺灣設省以後(C)日本占領臺灣初期 (D
- 有人回憶:我們學生開始請願、遊行,提出「還我青島」等口號,還派同學到商店去檢查日貨,不許販賣。這個事件最可能是:(A)甲午戰爭 (B)五四運動 (C)盧溝橋事變 (D)日本投降
- 1683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開始實施某項政策,但後來時置時廢,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完全廢除。這項政策最可能是:(A)海禁政策 (B)科舉取士政策(C)綠營班兵政策 (D)攜眷渡臺禁令
- 由於北方敵國的騎兵隊經常入侵,朝廷大臣議論守禦之法。有人建議:因為北方國界無險可守,敵國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建議在邊界上廣種水稻,水田密布應能有效阻礙騎兵行進。這件事最可能發生在:(A)西漢中期
- 某一教派認為:教義應當回歸經典,認為人因信仰而獲得恩典,反對既有的教會組織,主張由傳道的神職人員與信徒代表一起管理教會事務。這是:(A)喀爾文教派 (B)東正教 (C)羅馬公教 (D)伊斯蘭教
- 一個民族建立廣大的帝國,領域曾包括中亞、印度北部,也征服伊比利半島,控制地中海南部各地。建立這個帝國的是:(A)羅馬人 (B)希臘人 (C)阿拉伯人 (D)波斯人
- 某一時期,學者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並將之翻譯成各地的語言,讓大家都能理解教義,也因此導致日後宗教改革運動。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情況?(A)六世紀的巴黎 (B)九世紀的漢堡(C)十四
- 這位皇帝在位時期很長,剛即位時,頗為勵精圖治,但到了晚年,好大喜功。他自誇一生有十大功業,其中一項是平定新疆,納入帝國版圖。這位皇帝是:(A)漢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高宗
- 一個電玩遊戲中,設定的主題是跨海而來的軍隊攻擊法國,招募而來的雇傭軍使用長弓,利用投石機及雲梯車攻城,雙方鏖戰,一直沒有明顯勝負。這個電玩的標題應當是:(A)八世紀維京人攻打巴黎(B)十四世紀
- 學者討論某一個世紀發生的大事,認為:這個世紀發生許多事情,徹底改變歐洲。所有從前之舊思想、舊制度皆蕩然無存,最重要的是民智大開,其根源皆出於法國。學者所討論的最可能是:(A)一世紀基督教發展傳播
- 某一宗教經典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猶太人,這部經典以當時流行的通用希臘文寫成,但部分語法受到亞蘭文的影響。這部經典應是:(A)吠陀經 (B)舊約聖經 (C)新約聖經 (D)古蘭經
- 七世紀以後,阿拉伯人進入某地,建立王國。十五世紀起,該地不斷受西方國家入侵。二十世紀初,原由法國統治,但居民仍使用阿拉伯語,也保持伊斯蘭教信仰,1956年才獲得獨立。某地最可能是:(A)摩洛哥
- 一位大臣向皇帝提出改革國政的方案,主張:先澄清吏治,實施富民之政,以收富國強兵之效。具體內容包括:整頓吏治,改良科舉;厚農桑,兵農合一;厲行法治。這個大臣最可能是:(A)說服秦孝公改革的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