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君主分封土地給同姓臣子,讓他率領宗族成員到他地建立國家,並賜予「氏」,作為統治的標誌。這個制度最可能是:
(A)西周封建宗法
(B)漢初郡國並行
(C)西晉分封同姓
(D)明代冊封諸王
(A)西周封建宗法
(B)漢初郡國並行
(C)西晉分封同姓
(D)明代冊封諸王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臺灣開港,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此時,臺灣輸出的某種產品,產量高居全世界的70%。這個產品是:(A)茶葉 (B)稻米 (C)蔗糖 (D)樟腦
- 某一時期,臺灣的農業有這種現象:農業生產增加,平均達30%;農地價格普遍下跌,平均跌幅為3%。造成這種變化的關鍵是:(A)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B)日本實施皇民化政策(C)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某個國家,先有阿拉伯商人在此建立政權,後有西班牙人到此殖民,所以人民信奉羅馬公教者眾,信奉伊斯蘭教也有,經常發生爭端。這個國家是:(A)菲律賓 (B)斯里蘭卡 (C)印尼 (D)越南
- 一位生活在十二世紀的歐洲女性,其著作豐富,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界、醫藥、宗教信仰方面的作品,還是位優秀作曲家,平日又需管理龐大地產和眾多人員。從她的年代、性別與成就,可以推測其身分最可能是:(A)
- 根據統計,某一個宗教信仰的信徒總數占世界人口的1/3,其中有1/4居住於歐洲,37%居住於美洲。這個宗教信仰最可能是:(A)基督教 (B)猶太教 (C)伊斯蘭教 (D)佛教
- 某一時期,詩人常寫下「觀天地生意」為主題的詩句,強調天生萬物(包括人),生生不息,人應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情懷,實踐「天地生生不已」之道,以臻於「仁」的境界。這是當時「天人合一」學術思想
- 某一時期的學者多主張:只有仔細考訂經典文字後,才能窮究經典的道理,「以六經孔孟之旨,還諸六經孔孟」。這個時期的學術型態是:(A)兩漢經學 (B)隋唐儒學 (C)宋明理學 (D)清考據學
- 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絡繹不絕。一艘船上,載運著太湖的絲綢和武夷山的茶葉,預備運往天津。商人正指揮水手,檢查貨物是否綑綁好,以免散落破損。這幅景象可能發生在何時?(A)兩漢 (B)隋唐 (C)
- 某地歷史悠久,雖說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但現在該地居民的語言、宗教卻與其古代文明極為不同,政府對其古代文明視為發展觀光的工具。某地最可能是:(A)希臘 (B)埃及 (C)印度 (D)日本
- 某人到朋友家拜訪,注意到客廳裡擺設著一個插著竹蘭的瓶子,瓶身裹著紅布,瓶子前面放著祭祀用的檳榔和米酒。這種祭祀行為是:(A)金門地區的風獅爺信仰 (B)臺東布農族的射耳祭(C)新竹賽夏族的矮靈祭
內容推薦
- 某一時期,中央政府授權臺灣最高行政長官,得以根據現實需要,頒行單行法令,只需事後向中央政府報告。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在:(A)清朝征服明鄭以後 (B)清朝臺灣設省以後(C)日本占領臺灣初期 (D
- 有人回憶:我們學生開始請願、遊行,提出「還我青島」等口號,還派同學到商店去檢查日貨,不許販賣。這個事件最可能是:(A)甲午戰爭 (B)五四運動 (C)盧溝橋事變 (D)日本投降
- 1683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開始實施某項政策,但後來時置時廢,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完全廢除。這項政策最可能是:(A)海禁政策 (B)科舉取士政策(C)綠營班兵政策 (D)攜眷渡臺禁令
- 由於北方敵國的騎兵隊經常入侵,朝廷大臣議論守禦之法。有人建議:因為北方國界無險可守,敵國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建議在邊界上廣種水稻,水田密布應能有效阻礙騎兵行進。這件事最可能發生在:(A)西漢中期
- 某一教派認為:教義應當回歸經典,認為人因信仰而獲得恩典,反對既有的教會組織,主張由傳道的神職人員與信徒代表一起管理教會事務。這是:(A)喀爾文教派 (B)東正教 (C)羅馬公教 (D)伊斯蘭教
- 一個民族建立廣大的帝國,領域曾包括中亞、印度北部,也征服伊比利半島,控制地中海南部各地。建立這個帝國的是:(A)羅馬人 (B)希臘人 (C)阿拉伯人 (D)波斯人
- 某一時期,學者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並將之翻譯成各地的語言,讓大家都能理解教義,也因此導致日後宗教改革運動。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情況?(A)六世紀的巴黎 (B)九世紀的漢堡(C)十四
- 這位皇帝在位時期很長,剛即位時,頗為勵精圖治,但到了晚年,好大喜功。他自誇一生有十大功業,其中一項是平定新疆,納入帝國版圖。這位皇帝是:(A)漢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高宗
- 一個電玩遊戲中,設定的主題是跨海而來的軍隊攻擊法國,招募而來的雇傭軍使用長弓,利用投石機及雲梯車攻城,雙方鏖戰,一直沒有明顯勝負。這個電玩的標題應當是:(A)八世紀維京人攻打巴黎(B)十四世紀
- 學者討論某一個世紀發生的大事,認為:這個世紀發生許多事情,徹底改變歐洲。所有從前之舊思想、舊制度皆蕩然無存,最重要的是民智大開,其根源皆出於法國。學者所討論的最可能是:(A)一世紀基督教發展傳播
- 某一宗教經典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猶太人,這部經典以當時流行的通用希臘文寫成,但部分語法受到亞蘭文的影響。這部經典應是:(A)吠陀經 (B)舊約聖經 (C)新約聖經 (D)古蘭經
- 七世紀以後,阿拉伯人進入某地,建立王國。十五世紀起,該地不斷受西方國家入侵。二十世紀初,原由法國統治,但居民仍使用阿拉伯語,也保持伊斯蘭教信仰,1956年才獲得獨立。某地最可能是:(A)摩洛哥
- 一位大臣向皇帝提出改革國政的方案,主張:先澄清吏治,實施富民之政,以收富國強兵之效。具體內容包括:整頓吏治,改良科舉;厚農桑,兵農合一;厲行法治。這個大臣最可能是:(A)說服秦孝公改革的商鞅
- 一位教宗昭告世人:耶穌基督只任命了一位代理人,代祂管理全世界。所有人都敬拜基督,所以也應服從祂的代理人。這位教宗最可能生活在:(A)一世紀 (B)四世紀 (C)十三世紀 (D)十八世紀
- 某一時期,中國各地農村出現許多原本在城巿求學的學生,他們與農民一起生活,向農民學習如何捆白菜、如何插秧,實踐政府「向農民學習」的號召。這個現象最可能出現在:(A)1920年代 (B)1940年
- 英國人將自己參與、規模相當大且影響較為深遠的戰爭稱為「大戰」(the GreatWar),所以現代英語稱1914年爆發的歐洲戰爭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歷史上,這並非是英國人首次以「大戰」一詞
- 「死亡—重生」、「悔改—赦罪」構成某一宗教信仰的核心內涵,成為這個宗教信仰與其他宗教不同的重要關鍵。這個宗教是:(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佛教 (D)印度教
- 清末在中國的許多傳教士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將西方文明介紹到中國。我們最可能可以在哪一份報紙中看到這些文章?(A)民報 (B)日日新報 (C)浙江潮 (D)萬國公報
- 一位奧地利公使夫人記載:在一個事件中,不僅軍隊全力搶劫,就連出身好、有教養的人也大肆劫掠。他們早上拉著大車出門,晚上裝滿戰利品回來。一個義大利人帶了滿滿三車絲綢料子,珍貴的皮草和銀元寶。為了避
- 某人批評當時士人論學流於空言,忽略孔子論學濟世之大端。他認為孔子刪削六經,旨在「救民於水火」。世人應鄙棄當世空言之學,治學著文,須符合六經之旨,致用於當世之務。這個人的主張開啟後來一代學術風氣
- 十九世紀時,臺灣的茶業市場相當國際化。1890年代初,一位臺北大稻埕的茶商,若要掌握世界各地茶業行情的最新動態,他最可能透過何種管道取得訊息?(A)限時信函 (B)報紙報導 (C)船員口信 (
- 十六到十七世紀初,一位統治印度的君主其文治武功均盛,他的愛情故事至今仍在印度流傳。據說,他娶了一位信仰本地宗教的女子後,受其影響,開始推動宗教寬容政策。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位君主最可能是信奉哪
- 某人出門,拿著白銀到布行購買棉布,順便到書鋪買了幾本章回小說。回家途中,巧遇剛從外地旅遊回來的親友,一起到茶館去,聽親友談論旅途的見聞。這個場景最可能出現於:(A)唐代揚州 (B)宋代蘇州 (
- 甲公司使用零用金制度,當公司職員搭計程車出差而支付計程車資時,則甲公司之會計人員:(A)立即借記交通費用 (B)立即貸記現金(C)暫時不需做分錄,等後續撥補零用金時,再作分錄 (D)立即支付現金給
- 借款資金的運用計畫,是作為審核授信案件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借款資金用途中,以下列何者為最差,銀行須承擔最高之風險?(A)購買資產 (B)償還其他銀行債務 (C)償還民間所負債務 (D)替代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