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 26 - 28 題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誠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也。 (摘自 錢大昕《潛研堂全書‧弈喻》)
26. 從本文首段的描述,可知造成作者「失算」的原因,下列何者最為貼切?
(A) 自視甚高,目空一切
(B) 錯估形勢,一時失手
(C)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D) 隨心所欲,不計成敗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6729
統計:A(34),B(16),C(50),D(3),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