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份由外國大使館給政府的陳情書說:「臺灣此次民變,純為反對貪汙官僚,要求政治改革。並無其他作用,請勿派兵來臺,以免再激民心,並懇迅速派大員蒞臺調處,則國家幸甚。」這封陳情書的時機為何?
(A)甲午戰爭
(B)五四運動
(C)日本戰敗投降
(D)二二八事變
(A)甲午戰爭
(B)五四運動
(C)日本戰敗投降
(D)二二八事變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5
統計:A(0),B(7),C(0),D(13),E(0)
內容推薦
- 某地洪水為患,消息上報朝廷後,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盡速搶修潰決的堤防,勿使水患繼續擴大;另一方面責成戶部盡速調度糧食,運往災區,賑濟災民。幕僚根據皇帝之意,寫成詔書,經皇帝確認無誤後,直接送至工部
- 在一份與戶籍登錄有關的古文書記載:「戶主余善意,年二十二歲,……擁有二十畝永業田,二十八畝已受,七畝口分田,總計應受田一頃六十一畝,一畝居住園宅,一頃三十三畝未受……」請問:這份文書反映的制度為
- 南投縣竹山鎮有三十五名祖籍漳州的陳姓移民,於乾隆四十六年共同出資,供奉漳州的祖先陳五八,每年分春、秋兩季祭祖聚餐聯誼。這應是屬於下列何種祭祀組織? (A)開臺祖 (B)唐山祖 (C)祭祀圈 (D)
- 西夏趙元昊曾說出這樣的豪語:「毛皮裹身、放牧牛羊,是我們党項的本色,中國的綾羅綢緞要它何用?英雄應操霸王之業,不為絹衣而屈。」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段話? (A)他是說真的,希望回到純游牧的生活
- 西班牙人占領中南美洲後,所開採的銀礦為何大量流入中國? (A)當時中國控制中南美洲的貿易發展 (B)因為中國海盜猖獗,經常伺機搶奪 (C)因為當時中國君主相當喜愛白銀,因此外國多來朝貢 (D)因
- 從宋代「蘇常熟,天下足」到明代「湖廣熟,天下足」,可說明江南農業發展的哪一項事實? (A)中國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B)北宋時自占城引進早熟稻後產量大增,更適合湖廣地區的土質 (C)長江下游受經濟
- 史書記載:「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請問:這是哪一朝代的制度? (A)遼 (B)金 (C)元 (D)清
- 網站上有人拍賣一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崇禎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對於這塊石碑,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明末鄭成功部隊開設軍屯時樹立的界碑 (B)清朝初年在臺灣建立軍事據點時的遺跡 (C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的時代,下列對於元代的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社會區分為四個階級,對漢人管控甚為嚴密 (B)元朝對思想嚴格管控,意圖消滅儒家文化 (C)元代漢人的社會地位更高於色目人 (
- 中國歷史上,長城一向是防範游牧民族南侵的屏障,但某位皇帝認為長城已失去防禦功能,決定此後不再維修,終其統治期間,與蒙古各部結盟。這是哪位皇帝的作法? (A)宋太祖 (B)遼太宗 (C)明成祖 (
內容推薦
- 清朝入主中國後的統治政策是既高壓又懷柔。請問:下列哪項懷柔措施是使清朝終能獲得漢人士大夫接納並效忠的主因? (A)為明思宗發喪禮葬 (B)開科舉取士,獎勵學術,徵辟明儒遺老 (C)滿人全面漢化,
- 1830年左右,臺灣的官員為了因應局勢,開始推動「聯莊」政策。他們編造「閑民冊」,又結合數個村莊,加以編組,實施「清莊聯甲」之法。這個政策的目的是 (A)防範游民擾亂秩序 (B)抵抗西方國家進犯
- 引述〈大江東流擋不住〉:「我們確信,只有真正民主政治,才能結束這一禍亂相尋的局面,而導致國家社會人民於長治久安之途。新的在野黨之組織,不過是企求這一目標之實現而已。也許有的人士說,現在正值『非常
- 某系統具有三級串接放大器,第一級電壓增益爲5倍,第二級電壓增益爲10 dB,第三級電壓增益爲20倍,則 其總電壓增益爲多少dB ?(A) 30 dB(B) 50 dB(C) 400 dB(D)
- 自明後期到清前期,中國物價持續上漲,社會購買力旺盛,從而促進了中國的商品生產和流通。其造成這種情形與下列哪一因素無關? (A)走私貿易 (B)專業市鎮的興起 (C)鄭和下西洋 (D)白銀的流入
- 對於某個朝代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嚴華夷之防,重文武之別,裁抑王室貴族之奢淫,讓受教育講道理的讀書人,成為社會之中堅。」請問:這是哪個朝代的特色? (A)東晉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一名臺灣官員向朝廷報告:「臺地無源可開,但通其流,而源自裕。米穀不流通,日積日多……蓋由內地食洋米而不食臺米也。不食臺米,則臺米無去處,而無內渡之米船。無內渡之米船,則無外來之貨船。」依據你對東
- 臺灣地區實施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經過幾個步驟才完成。以下實施步驟何者正確? (A)清丈田畝→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 (B)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 (C)清丈田畝→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D)
- 歷史老師請同學觀賞臺灣原住民介紹的影片並附文字說明。第一段:「此族是父系社會,愛好和平,以矮靈祭聞名。」第二段:「舟船雕刻優美,男性穿丁字褲,擅長捕魚。」第三段:「母系社會,服飾鮮豔,喜愛紅色,熱
- 宋代的民間風情,有哪個景緻是無法見到的? (A)江南梯田連山跨谷,湖濱圩田錯落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合,都市的威權色彩淡化 (C)聽「說話」,欣賞雜耍特技,成為市民日常娛樂 (D)紙鈔通行全國
- 對某一朝代的兵制有如下的說明:「其部長日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者,謀克者,百夫長也」請問:這是哪一個朝代? (A)遼 (B)金 (C)元 (D)清
- 一位學生計畫撰寫一篇小論文,到圖書館借閱了《巴達維亞城日記》、《裨海紀遊》、《馬偕日記》三本書。這位學生想要研究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平埔族社會的變遷 (B)長老教會來臺傳教 (C)東
- 臺灣近五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成就,回顧這五十年來,臺灣曾經歷一些階段,並採取若干措施,如:(甲)獎勵投資,拓展輸出;(乙)利用美援,發展輕工業;(丙)改革幣制,實施土改;(丁)建立重化工業,
- 資料一:「這個文化是比較進步的聚落,生產方式都以農耕為主。居住在水邊的○○文化人,十分懂得利用水資源。貝塚內主要是烏蜆殼、少量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的空殼堆積,貝殼中並夾雜大量的獸骨,這些都是史前
- 明成祖時福建有陳、林兩家,因相鄰的田地界線不清,起了衝突,打起了官司。請問:衙門必須參考什麼資料才能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決? (A)《大元大一統志》 (B)《皇輿全覽圖》 (C)《魚鱗圖冊》 (D
- 關於中國史上邊疆民族與漢族關係的敘述,何者正確? (A)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政權,可稱為征服王朝 (B)魏晉南北朝時期,不但胡人漢化,漢人也感染胡風,下至唐代,社會上胡風仍盛 (C)安史之亂後胡風不
- 日本對臺灣的統治策略曾因國際及國內因素而轉變。請問: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從何時開始由文官出任總督? (A)非同化政策時期 (B)同化政策時期 (C)皇民化時期 (D)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 臺灣在民國六十年左右,出現「客廳即工場」的景象,這反映臺灣經濟發展的背景為何? (A)高科技產業已經十分發達 (B)中國大陸市場已成為臺灣出口的重要地區 (C)勞力密集,外貿導向的經濟 (D)經
-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認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
- 明清兩代的農業,下列各項敘述何者正確? (A)開墾梯田與山爭地 (B)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 (C)從占城引進早熟稻 (D)蘇、常地區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哪一個時期? (A)秦末 (B)
- 下列是三段有關臺灣法律的資料,請根據日本殖民統治階段的演變,排列其先後順序:甲:日本本土法律適用於臺灣;乙:臺灣總督為臺灣最高行政長官,有緊急命令權,可不經國會頒布具法律效力之命令;丙:總督擁有
- 民國六十八年夏天,中部地區民眾因食用某廠商所販賣的米糠油,發生嚴重的多氯聯苯受害事件,受害者達二千人,但廠商卻以脫產方式逃避責任。同年底,又發生假酒事件,導致消費者失明,因此有些專家學者決意成立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陳賴章」墾號,從事開墾臺北平原之工作,此事可以說明哪項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土地 (B)只要是無主地,任何人可以自由拓墾 (C)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地 (
- 某人準備出門旅行,先到城中購買相關書籍。書肆中陳列著各種指南、地圖及日常生活有關的百科全書。這些書中不僅有交通路線,甚至有菸草、海外奇珍等的介紹。這個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個時期? (A)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