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 承叡趁暑假到某縣市旅遊時,參觀了日治時期的第一家現代化製糖工廠──橋仔頭製糖廠。請問:承叡應是到下列哪個 縣市旅遊?
(A)屏東縣
(B)高雄市
(C)臺南市
(D)彰化縣。
(A)屏東縣
(B)高雄市
(C)臺南市
(D)彰化縣。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苡安在爺爺的日記中看到:「我的名字是小林俊彥,明天就要光榮出征了,媽媽為了我的平安,到神社祈福……。」請 問:爺爺日記裡所描述的是哪一個年代的事情? (A)一九○○年代 (B)一九一○年代 (C
- 出身臺南的哲瑜是一九二○年代的蔗農,他的生活在日本統治之後出現相當大的改變。下列關於他的生活敘述何者不可 能出現? (A)因種甘蔗讓會社收購利潤很高,讓他生活無 虞 (B)若要到高雄拜訪親戚,可
- 宇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描寫日治時期的書,內容敘述如下:「總督府規定學童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每天朝會 升日本國旗後必須遙拜日本皇宮,並遙拜神宮,不准學童講 自己的母語,一律要用國(日)語交談
- 日治初期,總督府建設臺灣的經濟方針為何?(A)農業台灣,工業南洋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農業臺灣,工業中國 (D)農業日本,工業臺灣。
- 老師讓同學討論臺灣民主國建立的情況,下列哪位同學的敘述,最不符合史實? (A)幸倚:臺灣民主國以永清為年號 (B)柏裕:臺灣割予日本後,劉銘傳號召士紳成立臺灣民主 國 (C)智桓:台灣民主國以藍
- 清朝因為在哪個戰役的失敗,進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A)牡丹社事件 (B)清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中日戰爭。
- 關於時間的測量,以下何者錯誤?(A)日昇日落、月相盈虧和四季變化都有週期性,可訂出時間的單位。(B) 1 個太陽日有 86400 秒。(C)計時工具中目前最精確的是原子鐘;(D)日晷的計時原理和擺
- 育成出生於 1936 年,2006 年病逝,很早就成為共產黨員。他一生中「可能經歷」的事情有幾項? (甲)前往經濟特區找工作 (乙)參與大躍進運動,將家中的鐵鍋拿去煉鋼 (丙)他的家人響應抗美援
- 關於中共改革開放之後的領導人與任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配對,何者正確? (A) 鄧小平:加入聯合國、與美國建交 (B)習近平:成立經濟特區、推動一帶一路 (C)胡錦濤:主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 (D)
- 歌曲《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的歌詞中,強烈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尊敬。歌詞節錄如下: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毛澤東思想是革命的寶,誰
內容推薦
-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結果,令臺灣人民無法接受。□□□說道:「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他認為應以臺七年級 班座號 姓名 灣民主國作為抗日組織吸引國際注意,讓割讓臺灣一事能有 轉機。上述□
- 關於日治時期「保甲制度」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規定十戶為一保,十保為一甲 (B)保甲是日治時期首創的 制度 (C)保甲須輔助軍隊管理行政事務 (D)保正與甲長 類似於今日的鄰里長。
- 臺灣割予日本後,日軍在北部登陸。不久,臺灣民主國總統放棄總統官印,搭船逃離臺灣。後人諷刺這是民主國逃「王」 記。上述這個「王」,指的是下列何人? (A)丘逢甲 (B) 唐景崧 (C)劉永福 (
- 某一時期,居住在臺南的柏叡被當地官員逮捕,同時連帶處罰柏叡的左鄰右舍,並科以高額罰款。請問:這種處罰方式 最可能出現在何時的政策? (A)荷蘭在臺時期的「人頭稅」 (B)鄭氏在臺時期的「寓兵於
- 日治初期,為了鎮壓抗日勢力,因而使得財政短絀,於是總督府採用何種方法補助不足的經費? (A)向人民課重稅 (B)仰賴日本國庫補助 (C)向美國求援 (D)要求中國賠款。
- 多年來亞洲各國時常聲援慰安婦議題,希望日本能積極解決問題。而這個事件的歷史背景,應與下列何者有關? (A) 甲午戰爭 (B)霧社事件 (C)一次大戰 (D)中日戰爭。
- 侑錡查閱一段資料,內容提到:西元 1937 年以後,在日本軍營中的臺灣人前後竟多達二十餘萬人。關於這段敘述,下 列何者是可能的情況? (A)這些人是被徵召加入甲午戰爭作戰的 (B)臺灣人是被
- 「第一憨,種予會社磅」這句話,意謂日治時期臺灣人種植這項作物時,遭受到日本會社的剝削,而指的是下 列何者? (A)甘蔗 (B)稻米 (C)茶葉 (D)番薯。
- 育萱的爺爺指著一張照片(如附圖)回憶道:「這張老照片,是你曾祖父和我的合照,當時因為家裡被選上國語家庭,所以生活環境比一般人家好。」請問:這張照片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皇民化運動 (
- 清朝統治後期,在劉銘傳的主持下,臺灣開始推動一些近代化建設;日治時期,進一步拓展了臺灣的建設規模,為日後 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下列何者是這兩個時期共同的建設項 目? (A)改革幣制(B)興築鐵路
- 「儘管日本人已經在北部舉行了始政典禮,他仍然繼續領導抗日、固守臺南,但無奈兵力和武器均不敵日本,最後只能 黯然離臺。」上文中的「他」指的是何人? (A)劉永福 (B)丘逢甲 (C)唐景崧 (D
- 西元 1920 年以後,臺灣稻米生產量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甲)「農業臺灣」政策的推行 (乙)蓬萊米改良成功 (丙)嘉南大 圳的興建 (丁)中國大陸地區對臺灣稻米的大量需求 (A)甲乙丙 (B
- 西元 1934 年,日本推動臺灣的工業化措施,下列何項建設的完工使得工業動力大幅增加? (A)嘉南大圳 (B)烏山 頭水庫 (C)石門水庫 (D)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殖民經濟所做的措施,不包括下列何者? (A)戶口調查,建立完整戶籍制度 (B)調查臺灣土地、山林 (C)加強海運與通訊 (D)成立中央銀行,發行新貨幣。
- 下列何者不是日治時期的建設?(A)獅球嶺隧道 (B)新營糖廠五分車鐵道 (C)阿里山森林鐵道 (D)平溪線鐵道。
- 雨蕎在日治時期到臺灣旅遊,若她想參觀剛完成整建的港口,人在新竹的她可以搭火車到哪一站,以就近參觀? (A)基隆 (B)新竹 (C)臺中 (D)高雄。
- 總督府為進一步掠奪山區資源,曾以軍警的力量深入山區,並以鐵絲電網來隔離原住民,此即何種政策的實施? (A)保甲政策 (B)「理蕃」政策 (C)海禁政策 (D)渡臺禁令。
- 日本學者對日治時期的樟腦業有如此的敘述:「臺灣的樟腦產業,是外國資本的堅城;這一商權移屬日本資本家,是出 於政府強權的直接保護。」請問:這段話說明當時樟腦業的 特徵為何? (A)由臺灣人完全控
- 四位同學正在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的交通建設(如附表),下列何人的資料不正確? (A)(B)(C)(D)
- 總督府在臺灣稻作改良的措施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施行專賣制度改良耕作技術 (B)努力培植適合臺灣人口味 的稻米 (C)興建桃園等大圳種植在來米 (D)引進新的農 耕技術培育優良稻米品種
- 附圖是日本的政令宣傳明信片,請問這張明信片最早可能在哪一時期發行? (A)一八九○年代 (B)一九○○年代 (C)一九三○年代 (D)一九四○年代。
- 【題組】此事件為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反抗事件,並引起國際的關注。此事件的原住民是指哪個族? (A)排灣族 (B)阿美族 (C)賽德克族 (D)布農族。
- 【題組】承上題,此事件領導人為(A)唐景崧 (B)丘逢甲 (C)劉永福 (D)莫那魯道。
- 【題組】此事件後,使得當時的臺灣總督下臺,下列何種情況為非?(A)重新檢討原住民政策 (B)強調警察應善待原住民 (C)將原住民集體遷徙到日本進行監視 (D)注意教化山區 的風俗文化。
- 【題組】資料二,日本國會所制定的這項法令給予下列何者極大的權力? (A)臺灣警察 (B)臺灣保甲 (C)臺灣總督 (D)臺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