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一:         痲瘋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痲瘋病(leprosy)的病原菌,它會侵入並存活在巨噬細胞的吞噬小體,並經由特殊代謝獲得能量而進行繁殖。2001 年,Cole S.等人於自然雜誌發表痲瘋分支桿菌的基因體序列,並與肺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的基因體序列作比較,對痲瘋分支桿菌特有的代謝方式及特殊的縮減式演化(reductive evolution)提出合理的解釋。痲瘋分支桿菌約有 330 萬個鹼基,其中有 1600個功能基因,而肺結核分支桿菌有 440 萬個鹼基,其中有 4000 個功能基因;肺結核分支桿菌中有許多的功能基因,在痲瘋分支桿菌因結構不完整而以無功能性的假基因方式存在。後來的研究發現,痲瘋分支桿菌失去許多分支桿菌屬致病性細菌代謝宿主脂類的相關基因。推測痲瘋分支桿菌可能是經由不同於其他分枝桿菌的代謝途徑,才得以在巨噬細胞中生長與繁殖。         相較於其非寄生性的始祖,痲瘋分支桿菌有一半以上的基因,因為不再是生存所需而逐漸丟失,且丟失比例遠高於目前所有研究過的生物。唯這種基因丟失並不影響其致病能力,反而因為基因組成簡單,有利於科學家定位重要致病基因群,進而發展痲瘋病的新疫苗及診斷試劑。依本文所述及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36. 下列關於痲瘋分支桿菌縮減式演化的敘述,哪些正確?
(A)逐漸失去部份基因
(B)導致體積變小
(C)有助於找出致病基因群
(D)導致致病力降低
(E)導致基因體縮小

參考答案

答案:A,C,E
難度:適中0.5625
統計:A(13),B(2),C(13),D(0),E(1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