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黑龍江原為清朝的內河,但俄國趁著清朝內憂外患,以調停之名,要求簽訂條約,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劃歸俄國所有,黑龍江遂成為今日中俄的界河。會造成這樣的情勢,主要與下列哪個條約的簽署有關?
(A)《馬關條約》
(B)《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璦琿條約》。
(A)《馬關條約》
(B)《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璦琿條約》。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有關台灣威權統治時期之敘述,何者正確?(A)戒嚴時期是指37年至80年 (B)動員戡亂時期是指38年至76年 (C)解除戒嚴是蔣中正總統 (D)終止動員戡亂是李登輝總統。
- 台灣總統直接民選後,曾選出四位總統:(甲)李登輝 (乙)陳水扁 (丙)馬英九 (丁)蔡英文。請問:其擔任總統的先後順序為何?(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甲丙乙丁。
- 雷震是近代台灣重要的人物,影響台灣甚巨,下列有關雷震的敘述,何者為非?(A)早年受國民黨重用,擁附蔣中正 (B)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 (C)籌組中國民主黨,成為台灣本土第一個政黨 (D)白
- 「面對臺灣本土菁英參與政治事務的強烈意願,地方自治的實施已刻不容緩,政府於是開放縣級以下的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皆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這是臺灣哪個時期的政治發展? (A)民國三十年代 (B)民
-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臺灣人民對政治民主的要求提高,也向政府的戒嚴統治挑戰,原因為何? (A)立法委員的要求 (B)人民生活困苦要求改革 (C)政府遷臺後忽略民生經濟 (D)經濟與教育的快速發展
- 「他在民國38年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時,頒布了《戒嚴令》,對臺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影響重大。」上文中的「他」是對何人的描述? (A)陳儀 (B)陳誠 (C)雷震 (D)蔣中正。
- 民國六十到七十年代末期,臺灣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逐漸興起,這與下列哪個原因有關? (A)宣布解嚴 (B)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臺灣教育水準低落 (D)完全落實地方自治。
- 阿大是一位生活在民國七十年代的臺灣青年,下列何者有可能是他當時的經歷? (A)參與總統選舉的投票 (B)閱讀政府解除戒嚴的公告 (C)在國軍清鄉期間被捕入獄 (D)在報上看到直轄市市長直接民選
- 民國68年12月10日,高雄市街頭正舉行國際人權紀念大會,不料卻演變成憲警和民眾激烈衝突,導致事後黨外菁英多人被捕,此為哪個事件?(A)野百合運動 (B)二二八事件(C)美麗島事件 (D)牡丹
- 對日抗戰勝利後,國民大會完成制憲的任務,並於何時公布《中華民國憲法》? (A)民國25年 (B)民國34年 (C)民國36年 (D)民國76年。
內容推薦
- 小玉在筆記本中寫著:「乾隆、嘉慶時期,商人若想把中國商品賣到外國,都必須先運送到□□這個港口,花費的時間及運輸成本大增。」上述的□□指的是何處? (A)廣州 (B)福州 (C)上海 (D)天津。
- 下列為中、英兩國因戰爭而簽訂某條約的部分內容,英國要求清朝割讓□□地區作為英國商船維修和補給之處,並擁有當地的立法主權。文中的□□為何地? (A)臺灣 (B)澳門 (C)香港 (D)澎湖。
- 清朝咸豐年間,英、法兩國為滿足自身利益,分別以什麼為藉口,聯合出兵中國?(甲)牡丹社事件 (乙)亞羅船事件 (丙)林爽文事件 (丁)西林教案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乙丁。
-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赴美留學,是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他能出國留學,全因為當時清廷正在推行哪項政策所使然? (A)大化革新 (B)自強運動 (C)戊戌變法 (D)革命運動。
- 清朝末年,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強租港灣。下圖為當時列強勢力範圍的分布圖,圖中的丙地,應為何國的勢力範圍? (A)俄國 (B)德國 (C)英國 (D)法國。
- 十九世紀中期,日本推行改革後,積極向外擴張,目標之一就是清朝的藩屬。下列哪些清朝藩屬此時成為日本向外擴張的目標? (甲)琉球 (乙)越南 (丙)朝鮮 (丁)緬甸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 《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國為確保在中國的權益,聯合德、法兩國,向日本發出通知,要求將□□歸還中國,否則便出兵攻打日本。文中的□□應為下列何處? (A)臺灣 (B)澳門 (C)香港 (D)遼東半島
- 俄國對中國的野心,主要是利用哪場戰爭爆發之際,趁機勒索清廷,占領中國東北的土地? (A)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中法戰爭。
- 張老師在課堂上說道:「當時曾國藩號召地方上鄉勇團練組成□□,以維護傳統中國文化為由,在各地平定亂事。」文中的□□應為下列何者? (A)湘軍 (B)淮軍 (C)太平軍 (D)北洋艦隊。
- 有鑑於中國人口增加,耕地有限,糧食日漸不足,該在位者遂提出某制度,以「公有共享」為理想,規定財務一律繳交聖庫。上述制度應為下列何者? (A)天朝田畝制度 (B)井田制度 (C)鹽鐵酒專賣 (D)
- 下圖為清代某項商品的進口數量圖。由圖中可知,此商品從嘉慶年間起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此商品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絲綢 (B)茶葉(C)瓷器 (D)鴉片。
- 一位法國外交官威廉在清同治年間來到中國,他能夠在中國看到哪些景象? (甲)在北京看到各國使館 (乙)在天津看到外國傳教士建立的教堂 (丙)在上海看到外國商人的豪華洋房 (丁)在天津看到外國商人租
- 英國人亨利在清朝境內犯下殺人罪,被當地人民扭送衙門,但清朝的官員無法審理此案件,是因為下列的理由。當時外國人有什麼特權,讓中國官府無權審判其犯罪行為? (A)協定關稅 (B)劃定租界(C)領事裁
- 清代初期,中國與外國往來日漸頻繁,但並未依照近代歐美國家慣例,設立任何機關專辦外交,對外一切交涉,概由通商口岸所在的各省辦理。直到哪個改革運動期間,中國才設立第一個專責外交的機構? (A)戊戌政
- 光緒年間,美國政府打算在中國發展勢力,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列強的瓜分,於是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使美國不至於失去太多利益。下列何者不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 (A)各國在華的勢力
- 光緒年間,中國與歐洲某國家的戰爭波及基隆、澎湖等地,清廷因此更加重視臺灣的經營,此事件成為臺灣建省的重要原因。戰爭結束後,雖清廷沒有戰敗,卻也失去藩屬。上述歐洲某國家應是下列何者? (A)英國
- 咸豐皇帝時期,清廷國勢逐漸日暮西山,不斷出現「內憂」與「外患」困擾清廷,這分別是指下列何事? (A)太平天國—英法聯軍 (B)太平天國—鴉片戰爭(C)革命運動—甲午戰爭 (D)割讓臺灣—英法聯軍
- 珍珍的歷史報告中,以下列中的歷史人物為主要論述的依據。珊珊報告的名稱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鑑古知今的歷史學家 (B)變法圖強的改革者 (C)創新發明的科學家 (D)功勳彪炳的國家將領。
- 下列是八年九班的四名同學在討論清末瓜分風潮的相關內容,其中哪位同學的說法正確? 竹竹:「瓜分風潮發生在英法聯軍之前。」桂桂:「當時德、俄、美、英、法等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嬌嬌:「列強同時
- 妍珍打算去緬甸旅行,她參閱資料時看到如下列的敘述。緬甸遭併吞後,成為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俄國。
- 清初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僅限居住固定區域的商館,不能入城,亦不得購買土地。之後在哪個條約簽訂後,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租買土地? (A)中英法《北京條約》 (B)中俄《北京條約》 (C)中英《南京
- 自強運動雖然被多數人認為成效不彰,但對中國日後的改革影響深遠。下列何者不是自強運動中進行的教育事業? (A)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培育翻譯和外交人才 (B)創建船政學堂、江南製造局 (C)成立京
- 清朝中葉後的太平天國之亂,禍及東南各省,為亂十四年,是清末牽連最廣、影響最深的民亂。從起事到敗亡,太平天國經歷哪三個皇帝? (A)嘉慶、道光、咸豐 (B)嘉慶、咸豐、同治 (C)道光、咸豐、同治
- 清朝末年,對外戰爭連連失敗,有識之士皆認為若不變法圖強,國家恐有滅亡之虞,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但兩者皆成效有限。造成兩者失敗的共同原因為何? (A)主事的皇帝皆無實權
- 清朝受到某場戰爭失敗的影響,知識分子體認到光是器物上的改革並不足以救國,因此要求變法,於是皇帝正式推動戊戌變法。下列哪場戰爭的失敗,促使知識分子進行戊戌變法?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