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4.下圖為清代某項商品的進口數量圖。由圖中可知,此商品從嘉慶年間起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此商品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絲綢
(B)茶葉
(C)瓷器
(D)鴉片。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張老師在課堂上說道:「當時曾國藩號召地方上鄉勇團練組成□□,以維護傳統中國文化為由,在各地平定亂事。」文中的□□應為下列何者? (A)湘軍 (B)淮軍 (C)太平軍 (D)北洋艦隊。
- 俄國對中國的野心,主要是利用哪場戰爭爆發之際,趁機勒索清廷,占領中國東北的土地? (A)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中法戰爭。
- 《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國為確保在中國的權益,聯合德、法兩國,向日本發出通知,要求將□□歸還中國,否則便出兵攻打日本。文中的□□應為下列何處? (A)臺灣 (B)澳門 (C)香港 (D)遼東半島
- 十九世紀中期,日本推行改革後,積極向外擴張,目標之一就是清朝的藩屬。下列哪些清朝藩屬此時成為日本向外擴張的目標? (甲)琉球 (乙)越南 (丙)朝鮮 (丁)緬甸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 清朝末年,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強租港灣。下圖為當時列強勢力範圍的分布圖,圖中的丙地,應為何國的勢力範圍? (A)俄國 (B)德國 (C)英國 (D)法國。
-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赴美留學,是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他能出國留學,全因為當時清廷正在推行哪項政策所使然? (A)大化革新 (B)自強運動 (C)戊戌變法 (D)革命運動。
- 清朝咸豐年間,英、法兩國為滿足自身利益,分別以什麼為藉口,聯合出兵中國?(甲)牡丹社事件 (乙)亞羅船事件 (丙)林爽文事件 (丁)西林教案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乙丁。
- 下列為中、英兩國因戰爭而簽訂某條約的部分內容,英國要求清朝割讓□□地區作為英國商船維修和補給之處,並擁有當地的立法主權。文中的□□為何地? (A)臺灣 (B)澳門 (C)香港 (D)澎湖。
- 小玉在筆記本中寫著:「乾隆、嘉慶時期,商人若想把中國商品賣到外國,都必須先運送到□□這個港口,花費的時間及運輸成本大增。」上述的□□指的是何處? (A)廣州 (B)福州 (C)上海 (D)天津。
- 下圖為中國某一政權的玉璽,象徵該君王同時擁有政治及宗教上的權力。此玉璽應為下列何人所有? (A)康熙皇帝 (B)鄭成功 (C)咸豐皇帝 (D)洪秀全。
內容推薦
- 英國人亨利在清朝境內犯下殺人罪,被當地人民扭送衙門,但清朝的官員無法審理此案件,是因為下列的理由。當時外國人有什麼特權,讓中國官府無權審判其犯罪行為? (A)協定關稅 (B)劃定租界(C)領事裁
- 清代初期,中國與外國往來日漸頻繁,但並未依照近代歐美國家慣例,設立任何機關專辦外交,對外一切交涉,概由通商口岸所在的各省辦理。直到哪個改革運動期間,中國才設立第一個專責外交的機構? (A)戊戌政
- 光緒年間,美國政府打算在中國發展勢力,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列強的瓜分,於是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使美國不至於失去太多利益。下列何者不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 (A)各國在華的勢力
- 光緒年間,中國與歐洲某國家的戰爭波及基隆、澎湖等地,清廷因此更加重視臺灣的經營,此事件成為臺灣建省的重要原因。戰爭結束後,雖清廷沒有戰敗,卻也失去藩屬。上述歐洲某國家應是下列何者? (A)英國
- 咸豐皇帝時期,清廷國勢逐漸日暮西山,不斷出現「內憂」與「外患」困擾清廷,這分別是指下列何事? (A)太平天國—英法聯軍 (B)太平天國—鴉片戰爭(C)革命運動—甲午戰爭 (D)割讓臺灣—英法聯軍
- 珍珍的歷史報告中,以下列中的歷史人物為主要論述的依據。珊珊報告的名稱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鑑古知今的歷史學家 (B)變法圖強的改革者 (C)創新發明的科學家 (D)功勳彪炳的國家將領。
- 下列是八年九班的四名同學在討論清末瓜分風潮的相關內容,其中哪位同學的說法正確? 竹竹:「瓜分風潮發生在英法聯軍之前。」桂桂:「當時德、俄、美、英、法等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嬌嬌:「列強同時
- 妍珍打算去緬甸旅行,她參閱資料時看到如下列的敘述。緬甸遭併吞後,成為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俄國。
- 清初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僅限居住固定區域的商館,不能入城,亦不得購買土地。之後在哪個條約簽訂後,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租買土地? (A)中英法《北京條約》 (B)中俄《北京條約》 (C)中英《南京
- 自強運動雖然被多數人認為成效不彰,但對中國日後的改革影響深遠。下列何者不是自強運動中進行的教育事業? (A)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培育翻譯和外交人才 (B)創建船政學堂、江南製造局 (C)成立京
- 清朝中葉後的太平天國之亂,禍及東南各省,為亂十四年,是清末牽連最廣、影響最深的民亂。從起事到敗亡,太平天國經歷哪三個皇帝? (A)嘉慶、道光、咸豐 (B)嘉慶、咸豐、同治 (C)道光、咸豐、同治
- 清朝末年,對外戰爭連連失敗,有識之士皆認為若不變法圖強,國家恐有滅亡之虞,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但兩者皆成效有限。造成兩者失敗的共同原因為何? (A)主事的皇帝皆無實權
- 清朝受到某場戰爭失敗的影響,知識分子體認到光是器物上的改革並不足以救國,因此要求變法,於是皇帝正式推動戊戌變法。下列哪場戰爭的失敗,促使知識分子進行戊戌變法?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
- 戊戌變法失敗後,多數新政都被廢除,僅有下列哪一個機構被保留下來? (A)船政學堂 (B)輪船招商局 (C)京師大學堂 (D)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的侵擾,進行一連串的革新措施,以挽救亡國危機。關於自強運動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制定憲法保護人民權益 (B)為效法歐美的西化運動 (C)僅實施百餘天就遭廢除 (D)
- 鴉片戰爭後,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中,提出「□□」主張以因應變局,但未獲清廷重視。上述空格中應填入下列何者?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著重軍事國防 (C)以教義控制思想 (D)公有共享。
- 西元1858年,中國與歐洲國家的戰爭中,中國戰敗,簽訂某條約,條款內容包括賠款、互派公使及允許外人進入中國內地遊歷傳教。上述所指條約為下列何者? (A)《馬關條約》 (B)《南京條約》 (C)《
- 甲午戰爭結束後,中日在馬關議和,當時有一群讀書人正在北京參加會試,他們聯合起來上書給朝廷,主張「拒和、遷都再戰、變法自強、練兵購械」,此即為「公車上書」。下列何人曾參與此事件,後來成為戊戌變法的
- 下列是清末所實施的政策。依其內容判斷,這個政策應會出現在下列何處? (A)自強運動的措施 (B)戊戌變法的政策 (C)太平天國的政策 (D)慈禧太后所發布的命令。
- 西元2009年2月,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銅像,成為巴黎大皇宮的世紀拍賣會上最受注目的文物。原本在圓明園中的「鼠、兔首」最可能是在下列哪一戰爭中被劫掠?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
- 從中國返回英國的某使臣說:「我不肯向嘉慶皇帝行跪拜禮,未見到皇帝便被驅離。」這位使臣是誰? (A)馬偕 (B)利瑪竇 (C)馬加爾尼 (D)阿美士德。
- 二、題組: (一)某位大臣因某項社會問題,上書道光皇帝,痛陳時弊:「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擾,日復一日,
- 【題組】銷毀的行為引發英國的抗議,英國政府遂派遣軍隊至中國,雙方於是發生戰爭,清朝失敗,簽訂了哪個不平等條約? (A)《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 (二)有個住在臺灣的讀書人在某事件發生後,對朋友道:「我臺 民之父母、妻子、田廬、墳墓、家產、身家性命,非喪於倭奴之 手,實喪於賊臣李鴻章之手也。」請回答下列問題:【題組】由內容研判,此讀書人歷
- 【題組】文中提及臺灣實喪於李鴻章之手,這是因為他簽訂哪個條約,將臺灣割讓與外國?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