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林子啜茗於湖濱之肆。叢柳蔽窗,湖水皆黯碧若染,小魚百數,來會其下。戲嚼豆脯唾之,群魚爭喋,然隨喋隨逝,繼而存者,三四魚焉。再唾之,墜綴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謂魚之逝者,皆飽也,尋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釣者之將下鉤,必先投食以引之,魚圖食而并吞鉤,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將有鉤矣。然則名利之藪,獨無鉤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林紓《畏盧文集‧湖之魚》) ※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藪:魚類或獸類聚居之地。
關於上文的意旨,下列何者正確?
(A) 羨慕游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B) 享受在湖邊喝茶賞魚的休閒生活樂趣
(C) 感慨世人不知躲避爭名逐利的誘餌
(D) 慨嘆群魚優遊自得,卻難逃被捕的命運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20789
統計:A(17),B(25),C(458),D(58),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