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 關於16世紀葡萄牙的海上探險事業,正確的描述是?
(A)某位探險家是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嚮往印度、中國。他深信當時盛行的地圓說。先後向各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西航到達東方的計劃,最後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發現了西印度群島。
(B)是最早投入航海事業的國家,麥哲倫船隊在1488年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抵達印度西岸的卡利庫特城,開拓了從好望角到印度洋新航路
(C)為避免天主教國家爆發嚴重利益衝突,教廷介入給予葡萄牙與西班牙保教權,雙方誓言在各自新發現的土地上宣揚基督教義。遂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別簽約,新條約中,整個非洲及大部分的亞洲都屬於葡萄牙,但美洲除巴西外則多屬於西班牙。
(D)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率先在好望角建立殖民據點。
(A)某位探險家是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嚮往印度、中國。他深信當時盛行的地圓說。先後向各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西航到達東方的計劃,最後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發現了西印度群島。
(B)是最早投入航海事業的國家,麥哲倫船隊在1488年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抵達印度西岸的卡利庫特城,開拓了從好望角到印度洋新航路
(C)為避免天主教國家爆發嚴重利益衝突,教廷介入給予葡萄牙與西班牙保教權,雙方誓言在各自新發現的土地上宣揚基督教義。遂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別簽約,新條約中,整個非洲及大部分的亞洲都屬於葡萄牙,但美洲除巴西外則多屬於西班牙。
(D)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率先在好望角建立殖民據點。
參考答案
答案:C,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西元12世紀歐洲商業復興,所促成的社會變動,以下選項敘述正確的是? (A)12至14世紀間,歐洲手工業日漸發達,以手工業為基的商人累積資本擴大貿易,促使新式金融業和銀行業應運而生。 (B)法蘭
- 此國家是西方文明、東方野蠻世界,與神權統治、世俗政權混體。實施統制經濟與專賣,雖用政策改善農民生活但地主仍坐擁多數土地,發行金幣重量從未達宣稱55克,卻於4~7世紀信用非凡,到11世紀未曾貶
-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就這句話的產生背景及相關歷史發展何者正確? (A)新式製糖業是帶動臺灣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B)臺灣蔗農在政府指定原料區採收政策下,運銷甘蔗較有保障 (C)政府照顧臺人
- 航海時代來臨,新舊大陸互動往來,東西文化交流都日漸密切大,世界各地因此產生的變動是? (A)歐洲的梅毒,傳入中南美洲,造成印地安人大量死亡 (B)歐洲行會因此在16世紀出現,並規定公會與商會調
- 李君在日本留學期間,看到知識分子在君主立憲體制下以護憲運動為名,要求擴大民眾參與政治、婦女參政權、普通選舉,弱化元老、樞密院、貴族院、軍部的力量等。請問:他最有可能是在何時留學? (A)1889
- 西元十五世紀以後,北義大利衰弱,文藝復興北傳,有關北方文藝復興描述正確的是? (A)北區文藝復興思想核心是基督教商業主義,認為基督徒致力經商或放貸,可彰顯上帝的榮耀。 (B)北方文藝復興發生地
- 拜占庭帝國的成就影響,那選項內容較正確? (A)西元9世紀歐洲第二波蠻族遷徙,此時斯拉夫人受拜占廷影響接受羅馬公教 (B)使拜占廷文化屬性與西羅馬不一樣的文化要素是希臘文化 (C)又稱民法大全的
- 1920年以後,臺灣進入文化抗日階段,臺灣社會透過日語吸收新思想、新形勢的啟發,新知識分子進而推動政治、社會文化運動。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留日學生在東京推蔣渭水為「新民會」首任會長
- 「為了發展農業創造太陽曆,他們把一年分成十八個月,每月二十天,外加五天為宗教祭日,一年共三百六十五天。……他們的月分名稱均按『播種』和『收割』等農時命名。……,使用『0』這個數學符號。」文中的
- 日治時期,臺灣農工運動從陳情、請願轉成激進的大型示威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個組織的影響?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共產黨 (C)臺灣農民組合 (D)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內容推薦
- 伊斯蘭文藝成就為? (A)清真寺裝飾以幾何或穆罕默德肖像為主 (B)今日數字系統,是素有文化掮客之稱的阿拉伯人參考馬雅數理所發展 (C)西元8世紀,伊斯蘭商業中心大馬士革是世界最繁榮都市 (D)
- 中古神學在接觸希臘羅馬的古代思想後,產生了一些轉折,關於這改變正確的論述是? (A)阿奎那提出「信仰與理性並無衝突,哲學基於理性,信仰基於神的啟示,天啟與哲學之結論若有差異,應是導因於錯誤的推
- 1867年美籍商船在琅嶠觸礁,十多名船員被原住民殺害,該事件引起清朝與美國的糾紛,也是臺灣的重大涉外事件。請問:下列哪一個與該事件相關? (A)是為「羅妹號事件」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出面處理 (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15至19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
- 義大利倫巴底某公爵認為,有一件大事急遽改變古老農業生活常規。朝聖旅行幾千里,打仗更是大筆消費,攜帶物品交換已經不可能。公爵為了有現金可用,需向人借錢。所以倫巴底人有不少人從事放債,公爵必須拿封
- 身為一個法國人竟成為美國獨立戰爭中,除了華盛頓以外,最受敬愛的將軍。他有一句名言:「美國獨立後,追求自由的人,不再是世界上無家可歸的人。」請問:他是何人? (A)納爾遜 (B)拉法葉 (C)維琪
- 關於伊斯蘭帝國的奧瑪雅王朝,何者正確? (A)以土耳其人為核心 (B)因是什葉派所建立的帝國,所以政權以選舉的方式傳遞 (C)模仿北非埃及文化建立中央化的官僚統治,取代阿拉伯部族的自治傳統 (
-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出現了許多新商品,亦促使歐洲物價上漲,下列哪一項歐洲出現的新商品原產美洲? (A)茶葉 (B)咖啡 (C)棉布 (D)蠶絲。
- 十三世紀時,歐洲有一座想要實行自治的城市仍在某封建貴族的管轄中。請問:它必須透過下列何種方式,才能取得自治權,成為一個獨立自治的城市? (A)自行選任官吏 (B)制定市民法律 (C)自組城市議
- 一位歷史人物曾獲得這樣的評價:「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天才與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確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指下
-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家亞利斯塔克提出太陽中心說、地圓論及地球繞日說的理論,但這些理論直到中古後期與近代才得到印證,如地圓論,由歐洲人以實際的行動證實的時間點就是? (A)中古教會時代 (B)十字軍
- 南北戰爭主要的原因是南北經濟的差異,導致南、北在奴隸政策上產生重大分歧。事實上,在 1840 年代以前,北方自由州與南方蓄奴州,數目一致,雙方維持均衡的態勢。後來,隨著哪一事件的發展,造成反蓄奴
- 文藝復興時代,西歐大多的君王都愛讀某文藝家的論述,該文藝家在其著作中提到:「國家的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我們可以用盡一切手段來維持政治權力與國家的利益,道德和宗教規範都是不切實用的。」,這位文藝家
- 二、多選題:(31~40題,共10題,每題2分)20%東羅馬帝國在文化上有哪些貢獻? (A)保存古典希臘作品,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文獻寶庫 (B)希臘正教成為許多斯拉夫人的信仰 (C)希臘字
- 從西元4世紀起5百年間,歐洲中北部蠻族南下歐洲,使歐洲進入黑暗時代,造成: (A)城市破壞 (B)中央集權帝國出現 (C)修道院被摧毀 (D)工商業萎縮 (E)倒退為原始農業經濟。
- 梁漱溟一生致力於研究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造詣頗深。下列哪些敘述是符合情實的?(A)曾嚴厲批判傳統禮教吃人(B)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C)在南京推動農村改革和儒學教育,成效卓越(D)主張
- 下列有關空間的敘述,哪個是正確的?(A) 設直線 L 在平面 E 上,且另一直線 L1 不在平面 E 上,但 L1⊥L,則 L1 的方向向量為 E 的法向量(B) 在空間中,若兩相異直線 L1,
- 34~36 為題組:圖(十五)為 2006 年 4 月 14 日 8 時東亞地區的天氣圖,試問:【題組】此時臺灣地區屬於何種天氣型態?(A)冷鋒過境 (B)暖鋒籠罩 (C)鋒面滯留 (D)颱風侵
- 請問民初新文化運動其發展 或產生的影響,下列哪些敘述是恰當的?(A)最隱諱的婦女問題,也形成勢不可遏的解放運動(B)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建立(C)儒家思想受到強烈的批判,價值損毀,遂為其他諸子之學所
- 從古典希臘時代到希臘化時代,藝術風格發生了什麼變化?(A)從重視表達真實情感到抽象理想 (B)從對統治者的歌頌到服務個人需求(C)從追求完美和諧到寫實誇張 (D)從個人主義到關懷國家政治
- 右圖是清朝臺灣三大出口商品的曲線圖。下列何者正 確?(A)圖中甲、乙、丙分別是糖、樟腦、茶葉(B)圖中甲、乙、丙分別是糖、茶葉、樟腦 (2分)(C)十九世紀中葉臺灣開港,促使這些商品出口量大增(
- 中世紀時,西歐盛行莊園經濟。敘述正確的是? (A)莊園中土地全為領主所有,領主大多是封建貴族 (B)同一莊園當中,耕地間都築起了圍籬,以區別彼此工作範圍 (C)莊園經濟體系下,貨幣無用武之地,
- 歷史學者提到:「13世紀時,歐洲與中國開始交流,但14世紀後期,剛萌芽的接觸,就因各因素而告中斷。」他列舉了三個比較重要的理由,下列選項中,哪些是他最可能提出的? (A)歐洲人航行到印度,受當
- 三、題組:(41~50題,共10題,每題2分)20%題組一、日耳曼蠻族入侵西歐後,封建制度成為中世紀政治、軍事與社會基礎,在10至13世紀時鼎盛,因此制度,西歐不僅渡過黑暗時代,16世紀還發展出
- (一)〈我們從哪裡站起來?〉─摘自: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人類傳奇》,頁15~17。「…1859年,達爾文在 (1) 一書中寫了一行極為謹慎的字句:「關於人類以及人類史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