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4.地震時震源與震央間的關係,何者錯誤?
(A)震源到地表最短距離的位置即為震央
(B)震央為地底下岩層開始錯動斷裂處
(C)震央垂直到地下岩層開始錯動斷裂處為震源
(D)震央位於震源的正上方。
(A)震源到地表最短距離的位置即為震央
(B)震央為地底下岩層開始錯動斷裂處
(C)震央垂直到地下岩層開始錯動斷裂處為震源
(D)震央位於震源的正上方。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甲)褶皺山脈、(乙)變質岩、(丙)地震、(丁)火山活動。上述哪一些現象或作用可能在臺灣島發生?(A)甲丙 (B)乙丙 (C)乙丙丁 (D)甲乙丙丁。
- ()如圖為松樹樹幹橫切面的模式圖,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這段樹幹的年齡約有三年(B)甲區運送水分,乙區運 送養分(C)甲區的細胞比乙區的小,生長也較慢(D)乙區的細胞是在氣候溫暖,雨量豐富的季
- 一般相信板塊厚約一百至兩百公里左右,請問這是如何測得?(A)鑽井探測 (B)在礦坑中發現(C)撈取海底標本 (D)以地震波判斷
- 關於褶皺和斷層,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斷層是岩層受力作用的結果,褶皺不是(B)褶皺多發生於地下深處(C)褶皺是岩層彎曲的現象(D) 921 大地震和斷層有關。
- 下列何種原因使地球表面板塊發生相對運動?(A)洋流流動 (B)地函熱對流(C)大氣運動 (D)地球自轉。
- 有關板塊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位於軟流圈之上(B)將各板塊拼合即為岩石圈(C)在板塊的交界帶都會產生新的地殼(D)主要由堅硬岩石所組成。
- 一、解釋名詞(每題 4 分,共 24 分)西方強化現象(western intensification)(提示:黑潮具有西方強化現象)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教甄◆地球科學-102 年 - 台南二
- 關於臺灣週遭地質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臺灣位於聚合性板塊交界帶(B)由於板塊運動的作用,使得臺灣整體而言有上升的趨勢(C)臺灣東部大理岩的形成原因是岩石因板塊運動作用而變質(D)臺灣常發生地
- 投擲一顆公正骰子三次,點數依序為 a,b,c,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A)a<b<c 的機率為 (B)a≤b<c 的機率為 (C)a=b=c 的機率為 (D) (a-b)(b-c)(c-a) ≠0
- ■題組:請依下表各答案的編號,回答 28~37 題【題組】地表吸收了太陽輻射,同時也以 (甲) 的形式將能量向外輻射,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將部分能量留在地表附近的大氣層內,使氣溫 (乙) ,則(
內容推薦
- 【題組】承上題,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有那三種? (A) A、C、E (B) B、D、F (C) C、E、H (D) A、G、H。
- 【題組】○1 大量燃燒化石燃料○2 使用肥料及飼養牲畜○3 開墾伐林 以上三者會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的共有幾個? (A) 0 個 (B) 1 個 (C) 2 個 (D) 3 個。
- 【題組】最能吸收紫外線的氣體是哪一種? (A) B (B) A (C) D (D) F。
- 下列何者與火山現象無關?(A)中央山脈常可見到的板岩 (B)岩漿冷卻形成火成岩(C)金瓜石的金、銅礦 (D)陽明山的溫泉。
- 【題組】若是沒有了大氣的溫室效應,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會 (丙) ,且晝夜溫差會 (丁) ,則(丙)、(丁)分別為 (A)降低,變大 (B)降低,變小 (C)升高,變大 (D)升高,變小。
- 【題組】承上題,此氣體大多分布在 (戊) 中,特別集中在距地表高約 (己) 附近,則(戊)、(己)分別為(A)平流層,25 公尺 (B)對流層,25 公尺 (C)對流層,25 公里 (D)平流層
- 下列有關臺灣發生之地震與斷層的敘述何者正確?(A)臺灣的斷層多以正斷層為主(B)臺灣斷層的走向多為南北向(C)臺灣的地震只發生在西部(D)由於科技的進步,目前地震的發生已能準確預測。
- 下列何者不是韋格纳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A)古生物化石分布 (B)冰川痕跡的分布(C)古氣候的證據 (D)中洋脊的發現
- 下列何種地質條件無法增加岩石的可塑性?(A)增加壓力 (B)提高溫度(C)增加密度 (D)增加深度。
- 【題組】承上題,近數十年來,因為人類大量使用何種物質破壞該氣體,而使得紫外線的威脅大增?(A) D (B) G (C) F (D) B。
- 【題組】大氣中的臭氧是如何形成?主要是 (壬) 在 (癸) 的照射下而形成,則(壬)、(癸)分別為(A) C,J (B) A,I (C) C,I (D) A,J。
- 【題組】大氣中含量變化最大的氣體是 (庚) ;造成天氣陰晴變化的氣體是 (辛) ,則(庚)、(辛)分別為(A) A,H (B) H,H (C) H,A (D) B,H。
- 【題組】承上題,臭氧的形成時間大約是距今多少年前? (A) 30 億年前至 6 億年前 (B) 6 億年前至 4 億年前(C) 4 億年前至 2 億年前 (D) 2 億年前至 6500 萬年前。
- ■題組: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南美洲秘魯外海的環境較正常時期有哪些變化?試回答 38~40 題。【題組】甲、乙分別為 (A)較弱、較低 (B)較強,較高 (C)較強、較低 (D)較弱、較高。
- 如圖為兩億多年前陸地與海洋的部分分布圖,圖中南美洲與非洲的交界線形成今日的何處?(A)太平洋的海溝(B)太平洋的中洋脊(C)大西洋的中洋脊(D)大陸上的裂谷
- ()如圖為某植物的構造示意圖,有關植物體內物質運輸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養分僅可由丙輸送到乙(B)水分 僅可由甲輸送到丁(C)養分可由乙輸送到甲,也可由乙輸送到丁(D)水分可由丙輸送到乙,
- 【題組】承上題,下列何項最可能是DC段的橫剖面圖? (A) (B) (C) (D)
- 【題組】丙、丁分別為 (A)較低、較乾燥 (B)較高、較潮溼 (C)較低、較潮溼 (D)較高、較乾燥。
- 太陽發出光與熱,提供地球所需的能量。其能源主要由下列何者產生?(A)氫融合成氦的反應 (B)氦融合成碳的反應(C)氫融合成氦,氦再融合成碳氦的反應 (D)有如一個高溫煤炭
- 如果我們在星空看見紅色的恆星,可以獲得確實的訊息為何?(A)屬於年老的恆星 (B)這顆恆星只發出紅光(C)恆星大氣中含有豐富的鐵 (D)屬於表面溫度很低的恆星,約為 3,000 K
- 已知織女星的光度是太陽的 100 倍,織女星的表面溫度約為 10,000 K,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 6,000 K,則織女星的半徑約為太陽的幾倍?(A)1倍(B)4倍 (C)8 倍 (D)16 倍
-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南亞發生芮氏地震規模達0 的強烈淺層地震,並引發強烈海嘯,死傷人數估計已達十萬人以上,此次地震的震央及板塊位置關係如圖,下列相關敘述,何者錯誤?(A)震央
- 【題組】戊、己分別為 (A)較多、較強 (B)較少、較弱 (C)較多、較弱 (D)較少、較強。
- 有關中洋脊的各項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中洋脊是地殼上最長的山脈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皆有中洋脊 (C)中洋脊的位置在洋底中央 (D)海底火山大多位於中洋脊。
- 關於風化與侵蝕,下列何者錯誤? (A)風化作用主要的因子是風 (B)植物的根會使岩石破裂或分解 (C)侵蝕作用的主力是流水 (D)河水的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侵蝕基準面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