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大雄在書上看到政府在「某地」進行的調查結果:「某地」人口大致分為「內地人、朝鮮人、本島人、生蕃人、外國人,本島人之下又有福建人、廣東人、其他、熟蕃等群」。請問這可能是何時的調查內容?
(A)清朝前期
(B)沈葆楨開山撫番時
(C)日治時期
(D)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時。
(A)清朝前期
(B)沈葆楨開山撫番時
(C)日治時期
(D)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時。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來到臺灣後為了積極從事墾殖,「他」頒布《8條墾準則》原則,部份內容如下:(1)各處地方,或田或地,文武各官隨意選擇,創置莊屋,盡其力量,永為世業;但不許紛爭及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2)文武各
- 資料一:「德國人類學家里斯聲稱泰雅族由琉球抵達臺灣東岸,他的論點其實來自當時1895年日本的研究資料,那一年日本將臺灣納入版圖。」資料二:「1950年代後期,中國歷史學者張其昀寫道:有證據指出百
- 【題組】從圖上A點走到B點,途中他經過的地區其降雨型態有何變化,請依序排出? (甲)夏雨為主(乙)冬雨為主(丙)終年有雨(丁)終年少雨。 (A)甲乙丁 (B)乙丙丁 (C)乙丁甲 (D)乙丁丙。
- 在漫畫「義呆利」中是將世界各國擬人化,德國時常照顧義大利,其實兩國的命運非常相似。請問:兩國在十九世紀統一過程的敘述何者錯誤? (A) (B) (C) (D)
- 蔣經國 1981 年提出「不妥協、不談判、不接觸」的「三不政策」回應中共對臺灣的「一國兩制」、「三通四流」主張。1985 年,行政院宣布對中國轉口輸出採取「不接觸、不鼓勵、不干涉」的原則。請問:
- 【題組】「7月」來臨時,圖中甲~丁等地所示之風向,何者正確?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丙。
- 如【圖39】所示電路,開關S閉合前電容器電壓為0V,當閉合後經過1毫秒時,電容器上電壓為多少伏特?(註:e-1=0.368,e-2=0.135,e-3=0.05,e-4=0.018) (A)13
- ◎.圖 8 為甲、乙二市附近的農業土地利用因運輸革新而產生變化的過程圖。請問:【題組】下列何種現象可以詮釋此種土地利用從 1~3 三個時期的變遷過程? (A)農業集約化 (B)農業粗放化 (C)
- 下表為不同時期在原住民、山區所實施的治理措施: 請問上文中的(甲)、(乙)分別是?(A)甲:荷蘭時期、乙:中華民國政府(B)甲:荷蘭時期、乙:日治時期 (C)甲:清領時期、乙:中華民國政府(D)
- 電荷在電場中移動,電位能及電位均會產生變化,若有一正電荷逆著電場方向移動,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電位能增加、電位下降(B)電位能增加、電位上升(C)電位能減少、電位上升(D)電位能減少、電位
內容推薦
- 在每年開齋日當天,台北車站旁會湧入大批的民眾,大家席地而坐,拿出家鄉美食與同鄉歡慶,十分熱鬧融洽。請問上文的情形與下列何事最相關?(A)台北成為國際都市,旅客來臺觀光(B)市府舉辦異國美食展,吸
- 請閱讀下列兩段文獻:資料一:條約部份內容如下:「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貴國』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
- 為了安頓這些人,政府興建了一些聚落供其居住,興建時多半是以「竹櫞土蓋瓦頂、竹筋糊泥為壁」,簡陋材料興建臨時性住所,小小不到十坪的房子,僅以簡單的竹籬笆與本地人的聚落隔開。關於上文請選出適當的答案
- 資料一:清帝國時期,按照歸化程度,將原住民分成「熟番」、「生番」、「化番」。資料二:根據文獻資料,日治時期魯凱族有時獨列一族,有時歸列在排灣族中;目前獨立成族的賽夏族,也曾被歸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
- 他們生活窮困,無法娶妻生子,鞋靴破爛,往往穿破鞋或打赤腳,一如佛教的苦行頭陀或羅漢一般,故被戲稱為「羅漢腳」;另說則是典型的臺灣廟宇走廊,兩側多彩繪十八羅漢圖,遊民為求遮風避雨,大多寄宿廟中,倚
- 史學家陳垣以某人考訂楊貴妃年歲為例,指出三項缺失:一、冊壽王妃(楊貴妃原為壽王妃)年月,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是謂無識;二、楊貴妃卒時年歲,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三、考
- 【題組】請問A點走到B點,依序經過哪些原始的農業經營模式? (A)乙甲 (B)丙甲 (C)丙丁 (D)丁甲
- 下列圖甲~圖丁為臺灣早期四個開發階段的行政區劃分圖。 下表是臺灣某地在某一時期所呈現的人口結構,請問此表最可能接近上述哪一張圖所呈現的時期?(A)圖甲(B)圖乙(C)圖丙(D)圖丁
- 【題組】導致此種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因素是: (A)運輸革新 (B)生產技術進步 (C)農業機械化 (D)新作物的引進。
- 【題組】有關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中,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將發生何種變化? (A)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力降低 (B)農業生產活動的空間分布趨向分散 (C)各地彼此間的依賴愈來愈弱 (D)農業面臨
- 下列哪三項現象是 1980 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後所帶來的影響?(甲)提供大量且低廉的勞力,製造出大量低價商品;(乙)外商投資中國,同時也增加母國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丙)中國內陸地區首先出現從
- 下列各產業區位的調整,何者不是因追求「經濟的比較利益」而形成的? (A)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重工業移向西部 (B)日本將造船及石化技術移往南韓與臺灣 (C)美國中西部的汽車裝配廠向海外遷移 (D
- 某生擬定了「捷運站興建引發的環境衝擊──以淡水線紅樹林捷運站為例」為鄉土地理專題之研究主題,他的進行步驟如下:(甲)觀察淡水線紅樹林捷運站的目前狀況;(乙)提出問題:捷運站興建引發的環境衝擊;(
- 中國三峽水利工程歷經 17 年完工,完工後對於區域的環境、社會、經濟等面向影響甚遠。下列哪三項為其所帶來的影響?(甲)血吸蟲病往上游擴散;(乙)水庫上游水量變少;(丙)能減少珠江三角洲發生水患機
- 小明想利用暑假研究中國長三角都市群的分布及階層關係,最適合採用地理課所學的何種理論? (A)邱念圈 (B)中地理論 (C)區位擴散 (D)都市內部結構理論。
- 二、題組題※圖(一)為中國主要農業帶分布圖,圖中甲~戊為重要的自然與人文界線。請問:【題組】將中國區分成農耕區與畜牧區、游牧區和山牧季移區的主要界線,依序為何? (A)甲乙 (B)乙甲 (C)乙
- 中國洋山深水港開埠後,上海的轉運地位大幅提升。其具體的影響為何?(甲)增加上海市區的防洪效益;(乙)減少三峽大壩的泥沙淤積;(丙)擴大長江沿岸的貨物銷售;(丁)超越香港港區貨運吞吐量的地位。 (
- 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曾受下列那些事件的鼓勵?(A)美國獨立宣言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門羅宣言 (D)維也納會議 (E)英國國會改革運動
- 右圖是臺灣「某項」資料的變化圖:請你依照歷史知識判斷,這張圖可能是? (A)近十年臺灣國際移工人數變化(B)近十年臺灣新生兒出生數目(C)近十年臺灣出國留學的人數變化(D)近十年陸客來臺觀光的人
- 史家以1871年、1914年作為新帝國主義的起、迄時間,在這段期間內,不少國家及地區成為新帝國主義國家對外進行侵略與殖民的目標。請在下列選項中挑出1871~1914年間,被殖民地及與其配對的新帝
- 新帝國主義國家在對外進行侵略時,多輔以當時的現代化科技及工商實力,以加速侵略的時效及進程。前述所謂現代化科技及工商實力,其侵略的方式主要為何?(A)建立航空機隊,前進內陸開發 (B)透過電報加強
- 以交流電壓表量測交流電路上之交流電壓有效值為110V,試計算其峰對峰值電壓為多少伏特?(A)110(B)220(C)110 (D)220
- ◎.圖甲~丁為四種農業活動的經營模式。請問:【題組】圖 9 應為何種農業活動的分布區? (A)甲 (B)乙 (C)丙 (D)丁。
- 下圖顯示「白人到非洲捕獲黑人,將他們成串綁在一起準備押往港口」的情景,以下相關敘述何者正確?(A)此種黑奴貿易自十五世紀中葉開始至十九世紀才結束 (B)最早從事黑奴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曾規劃:「臺、鳳、諸三縣,山中居民盡行驅逐,房舍盡行拆毀;各山囗俱用巨木塞斷,不許一人出入。……田地俱置荒蕪。自北路起,至南路止,築土牆高五、六尺,深挖濠塹,永為定界。越界者以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