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圖 8 為甲、乙二市附近的農業土地利用因運輸革新而產生變化的過程圖。請問:
41.下列何種現象可以詮釋此種土地利用從 1~3 三個時期的變遷過程?
(A)農業集約化
(B)農業粗放化
(C)農業企業化
(D)農業專業化。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電荷在電場中移動,電位能及電位均會產生變化,若有一正電荷逆著電場方向移動,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電位能增加、電位下降(B)電位能增加、電位上升(C)電位能減少、電位上升(D)電位能減少、電位
- 若某兩個電容串聯時,總電容量為50 μF,已知其中之一個電容器的電容量為100 μF,則當這兩個電容器並聯時之總電容量應為多少微法拉(μF)?(A) 50(B)100(C) 150(D)200
- 有一磁極強度15韋伯之磁極置放於磁場中,該磁極受力為180牛頓,請問該處之磁場強度為多少牛頓/韋伯?(A)3(B)6(C)12(D)18
- 【題組】此種農業有何特色? (A)主要分布在季風亞洲 (B)可分散市場風險 (C)機械化程度低 (D)以長期休耕維持地力。
- 有關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Faraday’s law)之感應電勢(電壓)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感應電勢與線圈匝數成反比(B)感應電勢與線圈匝數平方成正比(C)感應電勢與單位時間內通過線圈之磁
- 有一電感器的電感量為2亨利,若將同一電感器的匝數增加為原來的2倍,當通過1安培電流時,則電感器儲存的能量為多少焦耳?(A)4(B)8(C)16(D)32
- 右表為在臺日人與臺人每日工資比較表,關於此表解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A人群薪資以B人群的兩倍為基礎(B)B人群受到同工不同酬的較差待遇(C)可知在臺日人多從事泥水工等工作 (D) A人群
- 駐打狗(高雄)海關的英國副領事郇和如此描述:「鳳山縣(包括現在高雄及屏東一帶),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盛產竹、水果,土地的水質極好……。出了鳳山縣治理區以外,是後來移民與原住民的混住區,這一帶移民大
- 附圖為義大利統一過程的示意圖。請問:在義大利統一的過程中,下列哪一個地區是最晚取得的? (A)甲 (B)乙 (C)丙 (D)丁
- 在一番堅壁清野、居民淨空之後,各島上只剩下蕭涼瘡痍的街道、佈滿牆上的反共豪情與壯語、再也兌現不了的餞別留言:「我們暫時出去,不久就回來」,以及那停格於日曆紙上的1955年(民國年)2月8日……。」
內容推薦
- 【題組】「7月」來臨時,圖中甲~丁等地所示之風向,何者正確?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丙。
- 蔣經國 1981 年提出「不妥協、不談判、不接觸」的「三不政策」回應中共對臺灣的「一國兩制」、「三通四流」主張。1985 年,行政院宣布對中國轉口輸出採取「不接觸、不鼓勵、不干涉」的原則。請問:
- 在漫畫「義呆利」中是將世界各國擬人化,德國時常照顧義大利,其實兩國的命運非常相似。請問:兩國在十九世紀統一過程的敘述何者錯誤? (A) (B) (C) (D)
- 【題組】從圖上A點走到B點,途中他經過的地區其降雨型態有何變化,請依序排出? (甲)夏雨為主(乙)冬雨為主(丙)終年有雨(丁)終年少雨。 (A)甲乙丁 (B)乙丙丁 (C)乙丁甲 (D)乙丁丙。
- 資料一:「德國人類學家里斯聲稱泰雅族由琉球抵達臺灣東岸,他的論點其實來自當時1895年日本的研究資料,那一年日本將臺灣納入版圖。」資料二:「1950年代後期,中國歷史學者張其昀寫道:有證據指出百
- 來到臺灣後為了積極從事墾殖,「他」頒布《8條墾準則》原則,部份內容如下:(1)各處地方,或田或地,文武各官隨意選擇,創置莊屋,盡其力量,永為世業;但不許紛爭及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2)文武各
- 根據媒體報導,2018年7月在泰國「睡美人洞」事件獲救的教練與三名無國籍的球員,已取得泰國國籍,該事件使泰國、緬甸邊境人民的困境受到關注;而在緬甸、泰國與雲南邊境,也曾駐紮一支中國武裝力量,這批
- 大雄在書上看到政府在「某地」進行的調查結果:「某地」人口大致分為「內地人、朝鮮人、本島人、生蕃人、外國人,本島人之下又有福建人、廣東人、其他、熟蕃等群」。請問這可能是何時的調查內容?(A)清朝前
- 統治之初,對原住民族採取「綏撫政策」,設立撫墾署,教導耕織、物產加工等技術,加以籠絡原住民族,期望可以達到分化、牽制漢蕃聯合的效果;而後「政府」又將無法提出所有權證明的林野收歸國有,高山族的土地
- 在每年開齋日當天,台北車站旁會湧入大批的民眾,大家席地而坐,拿出家鄉美食與同鄉歡慶,十分熱鬧融洽。請問上文的情形與下列何事最相關?(A)台北成為國際都市,旅客來臺觀光(B)市府舉辦異國美食展,吸
- 請閱讀下列兩段文獻:資料一:條約部份內容如下:「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貴國』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
- 為了安頓這些人,政府興建了一些聚落供其居住,興建時多半是以「竹櫞土蓋瓦頂、竹筋糊泥為壁」,簡陋材料興建臨時性住所,小小不到十坪的房子,僅以簡單的竹籬笆與本地人的聚落隔開。關於上文請選出適當的答案
- 資料一:清帝國時期,按照歸化程度,將原住民分成「熟番」、「生番」、「化番」。資料二:根據文獻資料,日治時期魯凱族有時獨列一族,有時歸列在排灣族中;目前獨立成族的賽夏族,也曾被歸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
- 他們生活窮困,無法娶妻生子,鞋靴破爛,往往穿破鞋或打赤腳,一如佛教的苦行頭陀或羅漢一般,故被戲稱為「羅漢腳」;另說則是典型的臺灣廟宇走廊,兩側多彩繪十八羅漢圖,遊民為求遮風避雨,大多寄宿廟中,倚
- 史學家陳垣以某人考訂楊貴妃年歲為例,指出三項缺失:一、冊壽王妃(楊貴妃原為壽王妃)年月,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是謂無識;二、楊貴妃卒時年歲,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三、考
- 【題組】請問A點走到B點,依序經過哪些原始的農業經營模式? (A)乙甲 (B)丙甲 (C)丙丁 (D)丁甲
- 下列圖甲~圖丁為臺灣早期四個開發階段的行政區劃分圖。 下表是臺灣某地在某一時期所呈現的人口結構,請問此表最可能接近上述哪一張圖所呈現的時期?(A)圖甲(B)圖乙(C)圖丙(D)圖丁
- 【題組】導致此種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因素是: (A)運輸革新 (B)生產技術進步 (C)農業機械化 (D)新作物的引進。
- 【題組】有關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中,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將發生何種變化? (A)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力降低 (B)農業生產活動的空間分布趨向分散 (C)各地彼此間的依賴愈來愈弱 (D)農業面臨
- 下列哪三項現象是 1980 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後所帶來的影響?(甲)提供大量且低廉的勞力,製造出大量低價商品;(乙)外商投資中國,同時也增加母國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丙)中國內陸地區首先出現從
- 下列各產業區位的調整,何者不是因追求「經濟的比較利益」而形成的? (A)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重工業移向西部 (B)日本將造船及石化技術移往南韓與臺灣 (C)美國中西部的汽車裝配廠向海外遷移 (D
- 某生擬定了「捷運站興建引發的環境衝擊──以淡水線紅樹林捷運站為例」為鄉土地理專題之研究主題,他的進行步驟如下:(甲)觀察淡水線紅樹林捷運站的目前狀況;(乙)提出問題:捷運站興建引發的環境衝擊;(
- 中國三峽水利工程歷經 17 年完工,完工後對於區域的環境、社會、經濟等面向影響甚遠。下列哪三項為其所帶來的影響?(甲)血吸蟲病往上游擴散;(乙)水庫上游水量變少;(丙)能減少珠江三角洲發生水患機
- 小明想利用暑假研究中國長三角都市群的分布及階層關係,最適合採用地理課所學的何種理論? (A)邱念圈 (B)中地理論 (C)區位擴散 (D)都市內部結構理論。
- 二、題組題※圖(一)為中國主要農業帶分布圖,圖中甲~戊為重要的自然與人文界線。請問:【題組】將中國區分成農耕區與畜牧區、游牧區和山牧季移區的主要界線,依序為何? (A)甲乙 (B)乙甲 (C)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