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短期總變動成本TVC是隨產量的增加先遞減式增加,後遞增式增加,其所以先遞減式增加是因為此階段的生產是處於
(A)規模報酬遞增
(B)規模報酬遞減
(C)邊際報酬遞增
(D)邊際報酬遞減。
(A)規模報酬遞增
(B)規模報酬遞減
(C)邊際報酬遞增
(D)邊際報酬遞減。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羅東夜市的噪音、油煙造成附近居民極大的困擾,但也為附近的商家帶來龐大商機,此為經濟發展的 (A)社會利益>私人利益 (B)私人成本<社會成本(C)噪音、油煙屬於外部成本,附帶的商機包含於社會利
- 宜蘭觀光夜市有很多小吃攤販,每家攤販所販售的東西、價格不盡相同。由此可知宜蘭觀光夜市小吃攤,較趨近於下列何種市場結構?(A)完全競爭市場 (B)獨占市場 (C)寡占市場 (D)獨占性競爭市場。
- 下列有關「人口論」的敘述,正確者者幾項?① 此一理論是由馬歇爾提出。② 人口數量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的產量會以算術級數增加。③ 認為人類難逃貧困、天災、戰爭與傳染病的命運,因此被稱為「憂鬱的
- 經濟學一般是依下列那些因素來區別市場結構?(1)產品的差異性 (2)市場進入障礙的高低 (3)市場訊息的流通程度 (4)廠商家數的多寡 (5)廠商投資規模的大小。 (A)(1)(2)(4) (
- 毒物不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CNS)的三個原因?
- 某廠商僅以L、K兩種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當要素投入量L=K=5時,總產量500,當要素投入增加為L=K=10時,總產量為1200,表示廠商處於(A)邊際報酬遞增 (B)規模報酬遞減
- 小瑜利用某天平測量一彈珠的質量,結果記為 030 公克,則此天平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公克?(A) 1 (B) 0.1 (C) 0.01 (D)0.001
- 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LAC在下降階段與SAC相切,切點也在SAC下降階段 (B)對於每個特定產量LTC大於等於STC (C)LAC為SAC的包絡線 (D)當某一產量的LAC=SAC時,L
-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呈U字型,是為邊際報酬先遞增再遞減所造成 (B)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呈U字型,是因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所造成 (C)LAC整條往下或往上
- 在短期成本結構中,下列何種情況是正確的? (A)AC上升AVC必然上升 (B)AVC下降,AC必然下降 (C)MC<AC,AC下降 (D)MC先通過AC最低點,再通過AVC最低點。
內容推薦
- 下列何種因素會造成「自然獨占」?(A)廠商擁有專利權 (B)此產業具有大規模經濟 (C)廠商控制特殊基本原料 (D)獨占者擁有領先的技術。
- 完全獨占廠商的總收益TR為一條?(A)由原點出發的直線(B)凸向原點的曲線(C)凹向原點的曲線(D)由原點出發凹向下的拋物線。
- 下列敘述正確者有幾項? MP最高當點,對應MC最低點、也對應TC、TVC的轉折點(反曲點。 LTC從原點出發,STC則否。λ 台灣油、電雙漲,造成廠商生產成本上升,此為「外部成本」。μ 完
- 在完全獨占市場,隨著銷售量增加,廠商的總收益(TR)、邊際收益(MR)、平均收益(AR)會如何變動?(A)TR遞增,MR不變,AR不變,且AR=MR(B)TR遞增,MR遞減,AR遞減,且AR>
- 下圖為某國針對是否加入區域關稅組織而進行之民意調查,由該圖曲線分布,下列何選項為該民調之正確分析? (A)呈現溫和雙峰分配 (B)呈現意見兩極化分歧 (C)呈現一面倒贊成 (D)呈現一面倒反對。
- 「泉州同安王世傑因為督軍有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申請獲准在竹塹埔從事開墾。」從這段敘述可以說明清代的哪一件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的土地 (B)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土地 (
- 若某廠商銷售20單位財貨時,總收益為200元,銷售25單位財貨時,平均收益為9元,試求該廠商銷售45單位財貨時之邊際收益為(A)25元 (B)9元 (C)5元 (D)以上皆非
- 下列哪一遺址中曾發現有陶片上的穀痕,是目前臺灣所見最早的稻米栽培證據? (A)芝山岩文化 (B)圓山文化 (C)大坌坑文化 (D)墾丁文化
- 試問60Co與60Ni的關係為下列何者?(A)isomers(B)isotopes(C)isotones(D)isobars
- 「臺灣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故當議留;即為不毛之地,必藉內地輓運運輸,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這段關於臺灣的討論所指的是下列何者? (
- 市場個別廠商所面對的需求曲線即為該廠商的 (A)邊際收益線 (B)平均收益線 (C)邊際成本線 (D)平均成本線。
- 陳老師到新竹、苗栗山區,研究每二年舉行的「矮靈祭」,又到蘭嶼研究「飛魚祭」,這是哪兩族群的文化特色? (A)賽夏族、達悟族 (B)西拉雅族、排灣族 (C)泰雅族、阿美族 (D)賽夏族、布農族
- 在臺灣的行政區劃演變過程中,可以得知在開發過程中的何種現象? (A)行政區域的劃分常是在人民開墾腳步之後 (B)可知開發的時序是東西部並進 (C)在臺灣建省以前,行政制度是二級制 (D)行政區域
- 控有臺灣一地,明鄭時期的海外貿易,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有何異同? (A)異:前者對清朝邊地進行走私貿易,後者則以武力強迫清朝政府與之貿易 (B)同:皆與日本進行貿易 (C)異:前者主要出口貨物為稻米
- 東西對抗下,國際政治結盟可分成三大集團:包含以美國為首的「第一世界」、以蘇聯為主的「第二世界」,以及「第三世界」。其中所謂的「第三世界」,是指哪些國家? (A)北韓、古巴等共產國家 (B)中歐、
- 十三行文化代表臺灣北部鐵器文化,除了鐵器之外,也出現瓷器,以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錢幣,下列哪一推論較為合理? (A)臺灣北部曾經被唐宋朝統治過 (B)臺灣與中國間曾經來往過 (C)臺灣自
- 有一秀朗社古文契提及: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有秀朗社番業戶老君孝與君孝仔二人,將其合管的秀朗三大山外挖石圳對面的溪洲一處,招漢人張獎開墾。請問:有關清代土地拓墾之敘述,何者錯誤? (A)張獎須繳納「
-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認識,這類居民結構最
- 西元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參戰各國簽署「西發里亞條約」後,以下列何者為中心的國際體系才逐漸發展形成? (A)主權國家 (B)國際組織 (C)跨國企業 (D)個人菁英。
- 一位來臺的官員觀察到:某些地方居民「將鵝毛管削尖,沾取小筒貯存的墨汁,自左而右橫向書寫,登記政府的文告以及稅收數量」。下列哪一文獻的形成與這位官員看到的文化現象有關? (A)《巴達維亞日記》 (
- 有一段資料記載:道光十年以後,因為閩、浙地區連年豐收,一年之中,好幾個月沒有廈門商船到臺灣收購稻米,「臺人苦穀有餘而乏日用」。有關此一資料的解釋何者較為適當? (A)臺灣需從大陸進口日用品,大陸
- 有一座海港城市,1774年的文獻中記載:「煙火數千家,帆墻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矣。」1831年編的地方志則記曰:「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到了二十世紀
- 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認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即可使經濟活動與資源獲得最有效的配置,請問這隻看不見的手係指何者? (A)政府干預 (B)價格機能 (C)主權在民
- 清康熙五十年,福建漳州人吳小豪與親朋十人來臺,到臺北盆地開墾。請問:他可能會有何種遭遇? (A)他開墾的地區歸淡水廳管轄 (B)他可向政府申請墾照,成為「大租戶」 (C)他發現此地原住民是噶瑪蘭
- 有段關於清代臺灣的史料寫道:「……此地之煖甚於內地,然一年之耕種,僅只一次收穫。總因多風少雨,播種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難必有五年之穫。……不謂爾民弗計於此,偶見上年糖價稍長,唯利是趨,舊歲種蔗